二噁英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可致癌、致畸形、致突变,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二噁英主要来源于垃圾焚烧,随着垃圾焚烧量的增大,其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控制二噁英的排放至关重要。关于二噁英物质的处理技术主要有活性炭喷射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脱NOx协同处置二噁英、等离子体技术等。活性炭喷射技术对二噁英的去除会消耗大量的活性炭吸附剂,使用成本及后续处置成本较高。SCR处理NOx协同处理二噁英的条件复杂,难以适应不同工况。考虑到经济成本及后续处置问题,很多学者开始关注等离子体技术。
等离子体技术分为热等离子和冷(非平衡)等离子体。热等离子体高能耗及电极结构复杂的缺点,不适用于烟气处理。相比之下,非平衡等离子体具有能量利用率高、二次污染小的特点。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的方式主要是气体放电,具体形式有DBD放电、脉冲电晕放电、滑动电弧放电等。其中,脉冲电晕等离子体处理二噁英具有一定的处理效果,但仍不够理想。
二噁英是混合物,实验室制备相当困难。氯苯是二噁英生成主要前驱物[1]。因此,通常选取取材较易且同样具有多氯代苯环的三氯苯作为实验对象。李锻等[2]采用双极性脉冲高压介质阻挡放电处理氯苯及甲苯,结果表明:处理效果顺序为双脉冲放电>单脉冲放电>交流放电。在双极性脉冲峰值电压为18 kV(峰-峰电压为36 kV) 时,氯苯的降解率可达67%。胡胜[3]利用纳秒级脉冲电源处理六氯苯废水,证明电压变化对其去除率影响很大,·OH对六氯苯去除发挥了很大作用。王勇[4]采用滑动弧等离子体降解氯苯,发现滑动弧等离子体可在常温常压下处理六氯苯,效果可达到70.53%;通过实验得出输入电压、进气流量、反应背景气氛是影响六氯苯去除的主要因素。苏飞[5]通过DBD放电去除氯苯废气,从峰值电压、进气浓度、湿度和停留时间等工艺参数上探讨了对氯苯降解的影响,得出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降解氯苯的合理工艺条件。姜理英等[6]用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去除氯苯,实验表明:随着进气浓度增大,去除率降低,但氯苯去除量会先增大,最终达到一个饱和状态;停留时间对氯苯的降解影响较小;随着放电电压的升高,产物的种类增多,浓度变大。毛玉波[7]采用低温等离子体,结合催化的方法降解氯苯,实验研究表明:氯苯的去除率随着峰值电压的升高而增大,能量效率却随之下降;进气浓度增加,去除率相应下降,但绝对去除量却相应提高;在其实验条件下,峰值电压5 kV、停留时间5 s为最佳反应条件。张丽军[8]用三氯苯类物质替代二噁英类物质,模拟脉冲高压直流电源的频率、电压等因素对二噁英脱除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压为12 kV,频率1000 Hz,1,2,4-三氯苯的去除率可达到50%以上。
从文献报道来看,等离子体降解氯苯类污染物是可行的,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不同参数工况下的降解效果。但是针对三氯苯研究的文献较少,对于参数研究虽然有一些规律,很少有系统的电源参数研究,特别是针对脉宽和上升沿参数。另外,对能量的分析和机理推断不够具体明确。因此,本实验拟采用脉冲电晕放电形式,采用1,2,4-三氯苯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参数工况下三氯苯的处理效果,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为其工业化提供参考。
本研究选定与二噁英相比同样拥有苯环与多个氯代基的1,2,4-三氯苯作为二噁英前驱物进行低温等离子体的实验研究。
1,2,4-三氯苯呈无色液体状,沸点为213.5 ℃。考虑到其性质,采用液体注射器注射,汽化室高温(250 ℃)汽化,N2载入将其带出。实验中,控制伴热带温度为240 ℃,气体总流量4 L/min,通入1 L/min的N2将三氯苯载入系统;同时通入2.8 L/min N2;0.2 L/min O2(5%)(预实验得出,随着O2含量升高,去除效率降低[9],本实验选取较优条件)。不作具体说明时,实验中控制三氯苯浓度为10 mg/m3左右。
实验采用参数化高压脉冲电源(西安灵枫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脉冲电压可调0~20 kV,脉冲频率达到100 kHz,脉宽可调0 ns~1 ms。据研究,在能量利用率和污染物去除率上,ns脉冲放电>脉冲电晕放电>介质阻挡放电。实验采用线筒式反应器。反应器参数:内电极为1 mm的钛丝,内径为37.8 mm,外径为40 mm,外电极为304不锈钢壳体,筒体长度为400 mm,两端为聚四氟乙烯材料。根据实验设计,理论计算气体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约为7.5 s。
实验系统由配气系统和脉冲电晕放电系统2部分组成。配气系统分为三路气路(实验所用气体均为干燥气体,但实际实验中不可避免地携带了水分,体系φ(水分)=2%)。一路以N2作平衡气,一路气为O2直接通入混合瓶,另一路N2作载气通入汽化室;与此同时注射三氯苯入汽化室,通过高温加热将其汽化载出。三路气体通入混合瓶混合后进入反应器参与反应。通过调节电源的不同参数来进行实验。采用棕色鼓泡吸收瓶在反应器前后同时采样。并连接废气的吸收装置,防止二次污染。整个系统全程伴热。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1—N2/O2气瓶; 2—三氯苯发生装置(注射器+汽化室); 3—流量控制计; 4—混气瓶; 5—高压脉冲电源; 6—线-筒反应器; 7—双路采样器; 8—示波器; 9—GC-MS检测仪; 10—尾气吸收装置。
图1 脉冲电晕低温等离子体降解1,2,4-三氯苯的实验流程
Fig.1 Experimental flow of 1,2,4-trichlorobenzene degradation by pulsed corona plasma at low temperature
1.2.1 实验步骤
实验开始前,先通入N2 0.5 h排出整个反应系统的空气。实验开始时通入三路气体,整个气路系统全程伴热,待温度稳定约10 min后开始采样。经过多次采样检测,可控制前后误差在5%以内。实验过程中,每调控1次参数,均等待10 min后开始采样。
1.2.2 三氯苯测定及其他参数分析
采样检测:反应器前后同时采样,采用20 mL异辛烷吸收,采样速率为0.2 L/min,采样20 min,共采集4 L。用GC-MS法监测分析。采用Agilent Technologies 7890B-5977A气质联用仪对 1,2,4-三氯苯进行测定。测定条件:设定进样口温度为220 ℃,隔垫吹扫流量为3 mL/min;恒流式:1 mL/min;压力46.742 kPa;连接线温度220 ℃;不分流进样1 μL;色谱柱:HP-5 M;升温程序:80 ℃保持1 min,再以40 ℃/min升至230 ℃。样品测定前先做标线。
用Tektronix的DPO 4034B型示波器、P6015A型电压探头和1∶1型电流环测定放电电压和电流。
1.2.3 计算方法
本实验以三氯苯去除率作为脉冲电晕等离子体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
三氯苯去除率:
能量:E=U(t)I(t)f
(2)
式中:e为去除率,%;cin为进口浓度,mg/m3;cout为出口浓度,mg/m3.;E为注入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的能量,J;U为电压,kV;I为电流,A;f为频率,Hz;T为周期时间,ns。根据式(2)用Origin积分计算并经单位换算得到能量E,绘制图表分析。
调节输入电压为10~16 kV,频率为500 Hz,上升/下降沿为100 ns,脉宽为100 ns。脉冲电晕等离子体对三氯苯的去除率变化如图2所示。
图2 电压对三氯苯去除的影响
Fig.2 Effect of voltage on the removal of trichlorobenzene
由图2可知:电压与三氯苯的去除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且增长速率随电压升高有变大的趋势。U>11 kV,等离子体开始对三氯苯有去除效果;U=12 kV,三氯苯去除率为17.56%;U=15 kV,三氯苯去除率为46.71%。由此可知,三氯苯去除存在反应起始能量,这同Zhou等[10]对于发生飞灰中二噁英有效去除的化学反应所需脉冲能量至少约1.02×104 eV类似。根据式(2)可知,电压升高,注入反应器中的能量增大,激发生成更多的高能电子和氧化基团,促进C—Cl键断裂,加速对三氯苯的破坏,去除率升高。根据能量计算,在实验条件下,每处理1 mg三氯苯需要消耗能量约为15 J。最佳处理电压为15 kV,这同Ren 等[10]得出的结果一致。
在输入电压为14 kV和16 kV下,调节频率为100~800 Hz,上升/下降沿为100 ns,脉宽为100 ns。三氯苯去除率变化如图3所示。可知:随着频率增加,三氯苯去除率随即增大,f>500 Hz,去除率趋于稳定。根据式(2)及实际能量测定可知,随着频率的升高,注入反应器中的能量增大。与电压的影响不同,频率的增大主要在于引起反应器中电子的剧烈活动,加剧了电子与三氯苯的碰撞,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氧化活性基团,使三氯苯的降解率升高。
—U=16 kV时e; —U=14 kV时e; —U=16 kV时E; —U=14 kV时E。
图3 频率对三氯苯去除的影响
Fig.3 Effect of frequency on the removal of trichlorobenzene
脉宽对放电发生的散布和均匀性有显著影响。因此,保持输入电压为15 kV,上升/下降沿为100 ns,在500 Hz的频率下进行脉宽(100~600 ns)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脉宽对三氯苯去除的影响
Fig.4 Effect of pulse width on the removal of trichlorobenzene
由图4可知:在同一数量级的脉宽条件下,随着脉宽升高,三氯苯的去除率略微增大,300 ns后继续增加脉宽,去除率不再持续升高,总体脉宽对三氯苯去除率影响微小。增加脉宽对能量的影响亦较小。
高压脉冲的上升沿很大程度上影响气体放电的发生时刻。因此保持输入电压为15 kV,频率为500 Hz,下降沿为100 ns,脉宽为100 ns,调节上升沿为50,100,150,250,300,400 ns作研究,结果如图5所示。可知:在上升沿为50 ns时,去除效果最好,可达70%。根据能量分析,上升沿的改变对单脉冲能量的影响较小。150 ns之后上升沿继续增加脉冲能量几乎相同,三氯苯去除率也趋于稳定。在上升沿50 ns处处理效果好,原因可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迸发巨大的能量,在瞬间产生更多的高能电子和活性物种参与反应。
图5 上升沿对三氯苯去除的影响
Fig.5 Effect of rising edge on the removal of trichlorobenzene
本实验控制三氯苯浓度为2,10,20 mg/m3作比较。固定其他参数条件:电压为15 kV,频率为500 Hz,脉宽为100 ns,上升/下降沿为100 ns,此时实际输出能量约为30 J。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三氯苯浓度对其去除的影响
Fig.6 Effect of initial trichlorobenzene concentration on its removal rate
由图6可知:初始三氯苯浓度愈低,去除效果愈好,但整体来看差别较小。姜理英等[6]调节进气浓度为500,1000,2000 mg/m3,实验结果显示进气浓度的改变对氯苯去除率的影响微小。由此可以认为整个系统反应存在一个稳态平衡。
随着注入反应器的能量增大,等离子体对三氯苯的去除率升高。通过实验发现,存在最佳的能量输入方式以在总能耗最低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去除率。在本研究中,14~16 kV是比较适宜的输入电压,此时去除效果最好。类似于Ren等[11]对HxCBz的研究结果,即存在最适宜电压15 kV。
在反应器内通过脉冲电晕放电,激发产生紫外光(UV)、电子、多种自由基,并与三氯苯发生反应,破坏其组成。Ren等[12]研究认为脱氯和氧化过程可去除PCDD/FS。文献[11-12]指出,电晕放电产生UV有利于C—Cl键断开,形成C—H键,达到脱氯的作用。Zhou等[10]经过研究认为通过脱氯,二噁英分子转化成非氯代结构,最终实现二噁英的完全破坏。脱氯反应和氯代物的形成同时发生,从而形成新的二噁英物质。Yan等[14]证明在二噁英脱除过程中,不仅有电子破坏,同时还有光电破坏的存在,持续增加能量,最终无氯苯环会发生破坏,得到CO2或CO。Hung等[15]通过介质阻挡放电去除类二噁英物质,在实验条件下,O2的存在产生O(3P)和O(1D)活性物种参与反应。O(1D)可与H2O(g)反应生成·OH。Katsumata等[16]研究了·OH的降解机制。Wang等[17]认为,O3对2,3,7,8-TCDD的破坏通过O3对CC的裂解进行。
关于具体的反应机制,整体系统反应复杂,各种反应相互竞争。Ge等[18]研究表明:·OH可替代苯环上的Cl原子,生成相应的酚羟基产物;且分散的苯环会通过不同方式相互连接形成多聚体结构。Chen等[19]研究了活性氧介导的多氯联苯硫化物在硅胶上的光降解,论述了单线态氧(1O2)、·OH等活性物种攻击取代苯环上的氯原子,生成相应的酚羟基产物的降解路径。Sun等[20]提出开环和加合2种机制来解释PCDD的降解,开环和加成耗能较少。Lee等[21]也指出,反应中加成比取代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取代产物比加成产物更稳定,但也更难生成。反应的速率常数取决于第一步加成反应。
根据基础的参数研究可推断,反应器注入能量,即电压、频率对三氯苯的去除起重要作用。脉宽及上升沿对三氯苯去除效果影响不大。脉冲低温等离子体放电中,电子能量一般为1~10 eV,平均能量>5 eV。实验过程中,打开等离子体发生电晕放电,可观察到反应器内有弥散蓝光,且有O3产生,可证明有UV存在,证明如下反应发生:O2+e→·O+·O+e,O2+·O+M→O3+M(M为N2/O2),而O—O键键能为5.12 eV,说明反应器内的电子能量可以达到该级别。实际实验中不可避免地携带了水分,而OH—H键键能为5.10 eV,低于O—O键键能,推断可发生H2O+e→·OH+·H,形成·OH、·H。由此可知,系统内存在多种活性物质参与反应。
脉冲电晕对于三氯苯的降解机理复杂,主要是通过高能量引起断键脱氯脱氢反应,其次是氧化反应。随着能量注入,伴随着产生大量高能电子,激发各反应活性物质生成并与三氯苯反应。继续增大能量,氯代苯环不断地被电子或UV破坏脱氯继而脱氢,同时也会生成新的氯代物质,且系统中的·OH将三氯苯氧化。另外,反应中存在的各种自由基会不断与新物质发生反应,最终使三氯苯毒性降低,甚至彻底被破坏,得到CO2/CO及H2O。具体的机理如图7所示。
图7 等离子体去除三氯苯的机理示意
Fig.7 Mechanism diagram of trichlorobenzene removal by plasma
本文利用1,2,4-三氯苯作为二噁英前驱物,通过等离子体技术对其进行处理,进行系列电源参数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
1)在电压为16 kV,频率为300 Hz,脉宽为100 ns,上升/下降沿为100 ns条件下,最高可实现70%左右的三氯苯去除率。
2)设定输入频率为500 Hz, 脉宽为100 ns,上升/下降沿为100 ns,三氯苯去除率随电压升高增大;在输入电压分别为14 kV和16 kV,脉宽为100 ns,上升/下降沿为100 ns条件下,调节频率为100~800 Hz,随着频率升高,三氯苯去除率增大,之后继续增加频率,三氯苯去除率不变。初步得出脉宽和上升沿对三氯苯的处理效果影响不大。
3)对等离子体降解三氯苯的机理进行探讨,认为其降解主要是通过高能量引起断键脱氯脱氢,其次是氧化,最终达到降低三氯苯浓度的目的。
[1] 张杰. 焚烧处置危险废物产生二噁英的控制[J]. 探索科学, 2016(5):238.
[2] 李锻, 刘明辉, 吴彦,等. 双极性脉冲高压介质阻挡放电降解氯苯和甲苯[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增刊1):23-26.
[3] 胡胜. 新型脉冲电源研制及其处理六氯苯废水的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1.
[4] 王勇. 滑动弧等离子体降解氯苯类有机污染物的实验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13.
[5] 苏飞.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降解氯苯的工艺特性及产物调控[D]. 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4.
[6] 姜理英, 曹书岭, 朱润晔,等. 介质阻挡放电对氯苯的降解特性及其产物分析[J]. 环境科学, 2015,36(3):831-838.
[7] 毛玉波.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降解氯苯的工艺特性及产物研究[D]. 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5.
[8] 张丽军.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处理含汞废气和二噁英的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
[9] 马铭峰. 等离子体技术协同控制汞和类二噁英物质研究[D].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8.
[10] Zhou Y X, Yan P, Cheng Z X, et al. Application of non-thermal plasmas on toxic removal of dioxin-contained fly ash[J]. Powder Technology, 2003, 135/136(3):345-353.
[11] Ren Y, Li X D, Ji S S, et al. Removal of gaseous HxCBz by gliding arc plasma in combination with a catalyst[J]. Chemosphere, 2014, 117(1):730-736.
[12] Ren Y, Li X D, Liang Y, et al. Degradation of PCDD/Fs in fly ash by vortex-shaped gliding arc plasma[J]. Plasma Chemistry & Plasma Processing, 2013, 33(1):293-305.
[13] Chu W, Kwan C Y.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photolysis of 4,4′-dichlorobiphenyl in various surfactant/solvent-aided systems[J]. Water Research, 2002, 36(9):2187-2194.
[14] Yan J H, Peng Z, Lu S Y, et al. Destruction of PCDD/Fs by gliding arc discharg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7, 19(11):1404-1408.
[15] Hung P C, Chang S H, Chi K H, et al. Degradation of gaseous dioxin-like compounds with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82(1/2/3):246-251.
[16] Katsumata H, Kaneco S, Suzuki T, et al. Degrad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in aqueous solution by Fe(Ⅱ)/H2O2/UV system[J]. Chemosphere, 2006, 63(4):592-599.
[17] Wang Z H, Wen Z C, Xu J R, et al. Theoretical study on destruction mechanism of 2,3,7,8-TCDD by O3 and NO3[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10, 23(3):303-309.
[18] Ge J L, Wang X H, Li C G, et al. Photodegrad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diphenyl sulfides mediated b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on silica gel[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19] Chen J, Wu N N, Xu X X, et al. Fe(Ⅵ)-mediated single-electron coupling processes for removal of chlorophene: a combined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study[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52(21):12592-12601.
[20] Sun X, Sun T, Zhang Q, et al.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PCDDs initiated by OH radical in Photo-Fenton oxidation technology: quantum chemistry and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8, 402(1):123-129.
[21] Lee J E, Choi W, Mhin B J, et al.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reaction of OH radicals with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J].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2011, 108(4):607-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