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提高城市对建筑垃圾在生成、运输与堆放、消纳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科学技术部根据国务院201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8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中设立了“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技术与示范”项目,旨在绿色施工规范引导下,基于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建立建筑垃圾发生、清运、回收利用、消纳全过程精准预测和实时监测技术体系;实现建筑垃圾类型/体量的快速识别;攻克建筑垃圾环境风险、安全风险预警与评估技术难题;建立建筑垃圾全过程实时监测与智能管控平台,实现对建筑垃圾的全流程监管、精准调配、动态管理。本栏目8篇论文通过对建筑施工垃圾的发生源特征及定量预测、建筑工程垃圾减量化概况及评价标准探究、建垃圾资源化处置技术、建筑垃圾堆填体分类识别及数量预测(包括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和消纳场扬尘及环境监测规划、运输监管及全过程监管平台示范等研究工作介绍,总结我国建筑垃圾治理的技术方案和路线,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并将各科研团队产生的科研成果尽快用于典型城市的建筑垃圾精细化管理,为城市市政市容管理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城市管理水平提升。

建筑工程垃圾减量化概况及评价标准探究

迂晓轩1 彭孟啟1 齐 贺1 高昊元1 丁艳玲1 梁 琨1 王静贻1 邢 芸1 鲁官友2 周 鼎1*

(1.中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2.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

摘要:随着“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确立,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成为工作重心。建筑垃圾可分为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重点介绍了国内建筑工程垃圾的组成与规模以及减量化策略与技术,并在建筑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的建设全周期角度上,根据相关类似的评价标准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筑工程垃圾的减量化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可为未来行业标准的确立提供建议,助推 “无废城市”试点建设。

关键词:建筑工程垃圾;无废城市;减量化;评价标准

0 引 言

2019年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确定了包括广东深圳、江苏徐州、浙江绍兴等11座城市及5个区域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无废城市”应当以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为核心,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保障能力、群众获得5个方面达标。在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及循环经济的研究中,3R原则(Principles of 3Rs)得到普遍使用[1],3R原则是指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和Recycle(再循环)。本文着重讨论建筑垃圾中的工程垃圾,总结论述工程垃圾减量化策略、技术、设备与国内外现状,根据3R原则为工程垃圾减量化提出建议,并且根据类似评价标准提出工程减量化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的建议,为实际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的评价提供参考。

1 工程垃圾概况

建筑垃圾(又称建筑废弃物或建筑废物,construction & demolition waste,C&D Waste)是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5类的总称。根据CJJ/T 134—2019《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5],其中工程垃圾特指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在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混凝土、沥青和模板等施工类垃圾[6]。相较于其他4类建筑垃圾,工程垃圾的来源涉及整个建筑物的施工周期,组成成分通常更加复杂,建筑的建设时期、结构功能、施工活动性质及现场管理水平等因素都会使其组分发生变化,导致回收难度大[7]。工程垃圾的回收率低,其再生利用水平也相对低下,在欠发达地区和大部分城市中,工程垃圾被直接运往垃圾场露天堆放或填埋,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且此环境危害具有累积性、持续性的特点,可能同时带来水体、大气、土壤等多种环境介质的污染[8]

1.1 工程垃圾的组成

工程垃圾的组成和产生量与建筑物的建设年代、建筑结构密切相关,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也会对成分产生极大影响。不同时期的建筑使用了截然不同的建筑材料,由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瓦砾)向人造材料(如混凝土、钢筋)转变,工程垃圾的组成也有类似的转变趋势[9]。总体来看,工程垃圾组成主要包括破碎桩头、废混凝土、碎砌块、废砂浆、废模板、废木材、钢筋余料及各种包装材料等[10]。表1列举了不同建筑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单位建筑面积工程垃圾产生量及其组成比例。

表1 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 垃圾数量和组成[4]
Table 1 The quantity and composition of waste generated during 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 architecture structures %

垃圾成分建筑工程垃圾组成比例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砖和砌块30~5015~3010~20砂 浆8~1510~2010~20混凝土8~1515~3515~35桩 头—8~158~20包装材料5~155~2010~20屋面材料2~52~52~5钢 材1~52~82~8木 材1~51~51~5其 他10~2010~2010~20合 计100100100垃圾产生量/(kg/m2)50~20045~15040~150

1.2 工程垃圾的规模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增快,新建房屋施工及竣工总面积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逐年增高,建筑垃圾总量飞速增长。2018年建筑垃圾总量超过18亿t,占城市垃圾总产生量的30%~40%[2,3,11],然而其再生利用率不足5%[12]。根据全国范围内新建建筑施工需求量结合其他预测方法估计,建筑垃圾将继续以15%左右的速度逐年增加,2030年建筑垃圾总量预计超过70亿t[12-14]

工程垃圾作为建筑垃圾的一部分,总量也急剧增长。根据建筑行业的经验,工程垃圾与新建建筑物的施工面积一般呈正相关。根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不同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每1万m2新建建筑物的施工约产生 300 m3的工程垃圾[1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国内生产总值GDP 与房屋施工建筑面积的历年统计数据见表2。根据此表数据拟合,可得:Y=0.569X-2784.2,r2>0.97,式中:Y为GDP,亿元;X为国内房屋施工建筑面积,万m2

假定国内GDP继续按照2005—2018年的速度增长,至2025年,国内房屋施工建筑面积预测会达到4682818万m2。按照每平方米施工面积产生300 m3的工程垃圾估算[16],2025年仅建筑垃圾中的工程垃圾类别将达到24.7亿m3(约37亿t)。

表2 国内历年GDP与房屋施工建筑面积统计数据
Table 2 Domestic historical GDP and floor space of buildings under construction statistics

年份国内施工面积/(万m2)GDP/(亿元)2005352744.7000187318.92006410154.4000219438.52007482005.5000270232.32008530518.6276319515.52009588593.9096349081.42010708023.5141413030.32011851828.1156489300.62012986427.4519540367.420131132002.8610595244.420141249826.3500643974.020151239717.6440689052.120161264216.2690743585.520171318374.0590827121.720181409000.0000900309.0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GDP与房屋施工建筑面积进行全国范围内工程垃圾量的预测,由CJJ/T 134—2019可知,某城市或者区域工程垃圾的日产生量可以用式(1)进行估算:

M=Rmk

(1)

式中:M为某城市或区域工程垃圾日产生量,t/d;R为城市或区域新增建筑面积,万m2m为单位面积建筑垃圾产生量基数,t/万m2,取500 t/万m2k为修正系数,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或区域可取1.10~1.20,经济发达城市或区域可取1.00~1.10,普通城市可取0.8~1.00。

2 工程垃圾的减量化策略与技术

工程垃圾减量定义为在工程场地红线内外运的施工垃圾总量的减少。工程垃圾减量化应从施工的各阶段进行控制,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不仅要从源头预防与控制工程垃圾的产生,而且要对已经产生的工程垃圾及时分类与资源化回收利用[18]。目前在国内,工程垃圾的减量化工作主要由政府管理方和建设施工方参与。所以实现工程垃圾减量化需从政策法规、减量化技术与措施、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利益相关者的多方面进行控制,才能真正地实现有效的工程垃圾减量化,达到“无废城市”的期望[17,18]

基于国内外工程垃圾循环利用的经验与实例,图1总结了工程垃圾减量化的实施路径,展示了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方法和相对应的工程垃圾减量化实施路径。建筑工程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资源化企业四大内部主体以及政府和科研单位两大外部支撑构成了工程减量化的实施主体,在运行过程中互相支撑监督[19-22]。由于建设方、设计方和施工方对工程垃圾减量化的意识淡薄、资源化单位稀缺、科研单位与实际项目的脱节、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相对的不健全,当前政府仍处于核心主导地位[22,23]。下文从设计过程、施工过程、施工产生后的减量化策略3个方面来总结讨论。

图1 工程垃圾减量化的实施路径[20]
Figure 1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engineering waste reduction

2.1 设计过程中减量

2.1.1 设计和施工工艺的优化

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垃圾约有1/3是由于设计阶段不当而产生的[20],因此在设计阶段和方案论证,必须根据实际地勘结果进行合理的设计,力求减少工程变更。同时加强设计与施工的联系,尽量采取工程总承包EPC模式,避免设计人员因缺乏对实地施工的经验和技术而导致效率降低、材料浪费、工程垃圾增多的现象[24,25]。运用标准设计,采用标准模数,使用标准化预制构件,不仅有利于提高建设效率、易于质量控制、有利于环保,而且可在工厂大批量生产,节约资源、减少废料,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工程垃圾的产生[26]。由于考虑建筑物用途改变的可能性,施工临时建筑物的设施应考虑临永结合,生产工具应具备易拆性和可重复利用性,尽量选择绿色建材和可回收的材料[20,27-28]

2.1.2 BIM技术的应用

建筑信息模型(buidl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学的新一代模型工具。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与三维立体效果,有利于设计方案的筛选和优化,帮助实现建筑信息的集成,确保所使用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实现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贯穿于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直至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结束,提高设计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由于设计修改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29]。同时,BIM也可实现材料的全寿命周期追踪,实现工程垃圾产生量及组成的预测,通过预测结果来制定减量化工作方案,以辅助减量化工作的实施。

2.1.3 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减量化职责界定不明、经济激励措施不足等因素,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设计人员很少采取减量化设计[20,27]。随着“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推进,政府单位和科研单位应该发挥相关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尽快完善建筑垃圾、特别是工程垃圾方面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指南、评价标准、政策补贴等的制定,建立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评价流程,明确相关利益者的权利和义务,提高设计中的工程垃圾减量化水平。例如,2019年11月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SJG 63—2019《建设工程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技术标准》,自2020年1月1日起实施,该技术标准涵盖设计及验收标准,鼓励与强制相结合,旨在提高设计人员的建筑工程垃圾的减排意识、提高减量化设计水平,鼓励建筑垃圾后端的资源化再利用。另外,设计单位应该定期对设计师进行减量设计方面的技术培训,建立减量化设计措施数据库,帮助设计师理解各种设计对施工全过程的工程垃圾减量化所产生的影响[20]

2.2 施工过程中减量

2.2.1 施工人员环保意识的增强

施工过程中工程垃圾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资源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同时现场施工人员的行为和态度也直接影响了材料的利用效率和减废措施的执行效果[30,31]。建筑行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如果施工人员对工程垃圾减量化持反感态度,则会严重阻碍施工现场工程垃圾的有效管理[18]。薄弱的环保意识导致了大量材料被随意废弃与切割,优材劣用、长材短用和大材小用。因此只有让现场施工人员意识到工程垃圾的产生可以避免,才能真正推动工程垃圾减量化的实施。故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采用有效的激励措施等方法全方位地提高施工人员主动减量化意识和施工队伍的专业性。

2.2.2 绿色施工新技术的推进

在建筑工程垃圾中,废弃混凝土往往比例最高(70%~90%)[29],而产生废弃混凝土的原因多样。例如,主体施工阶段的封堵砂浆的浪费、运输过程中漏浆、浇筑混凝土的溢流,砌体施工阶段的砂浆落地灰、砌块的废料,装饰装修阶段的墙抹灰、落地灰等[29]。因此,在了解工程垃圾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应采取更绿色环保的施工工艺,同时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避免产生废料。

BIM技术可以用来指导现场施工,辅助控制工程垃圾的产生量;装配式建筑技术也能够减少工程垃圾的产生。建筑工业化比传统建筑业拥有更多的优势,不仅有效节约资源和能源,而且车间式的生产更易于推进工程垃圾的循环利用资源化过程。装配式建筑技术采用在工厂内批量生产的方式,避免了在主体施工中模板封底时封堵砂浆和模板爆裂的浪费,以及砌块等废料的问题,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安装效率与环保水平,也可以带动传统建筑行业的转型与升级[29,32]

2.2.3 绿色建材的研发与使用

由于建筑材料的正常损耗和不当处理会产生工程垃圾,所以需要在材料的采购、运输、储存、装卸及加工使用环节加强管理与控制。除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与知识普及外,厂区布置应选择合适的采购地,减少二次搬运。在保证建筑物结构性能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可循环利用材料等环保型材料,整体降低工程垃圾产生的可能性。对于科研单位,应加大建筑材料的研发力度与资金投入,与资源化企业合作共享,力求产学研结合,提高其可重复利用率和再生资源化途径[3,33]

2.3 施工产生后减量

2.3.1 工程垃圾的分选及分类

除了工程垃圾“源头削减”的减量化策略,也应提高工程垃圾资源化与再生利用的力度[34]。相较于将工程垃圾运输到固定式厂区做后期的垃圾分类,做好施工现场的分类工作,会节约大量的资金与人力,将部分材料的现场即时回用变为可能,可大量减少需外运的工程垃圾量。工程垃圾的分类直接决定了工程垃圾在产生后减量化的难易程度,也是工程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重要前提。工程垃圾根据其化学性质可分为惰性垃圾与活性垃圾。活性垃圾可进一步分为一般固体垃圾与有毒有害垃圾(图2),具体分类标准可参考《深圳市建筑物分类拆除施工规范(征求意见稿)》从该规范中截取的部分表格内容(见表3)。施工现场应该设置明确的分类信息指示牌,指示牌的信息力求图文相对应,保证现场施工人员即使缺乏专业知识,也能够顺利完成初步的分类工作。

图2 工程垃圾按化学性质分类
Figure 2 Engineering waste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chemical properties

表3 工程垃圾分类的方法
Table 3 The method of engineering waste classification

种类材质分类可综合利用的惰性组分沥青混凝土混凝土及水泥制品烧纸砖瓦、陶瓷类石灰土、水泥土基层级配砂砾石基层轻质泡沫砖加气砖陶粒轻质砖可回收利用的活性组分玻璃类金属类塑料类纸品类木材类生活垃圾—危险废物—

工程垃圾分类分选技术与设备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国内工程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低,相关的技术和常用的设备也较为简单。发达国家地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针对建筑垃圾的各种技术也趋于完善和多样化,已不局限于人工分拣。工程垃圾的分类技术主要根据工程垃圾的物理性质对工程垃圾进行分选筛分,有风选、磁选、水选、光电分选、振动筛分、人工智能识别与机械臂分选等技术。欧美地区的企业公司已经积累了多年经验,例如,挪威Tomra公司、美国NRT公司和MSS公司的光电分选技术,荷兰Nihot公司和德国Doppstadt公司的风选技术,芬兰ZenRobotics公司的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等。

2.3.2 工程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

除建筑工程垃圾的分类分选技术外,进一步循环利用资源化工程垃圾也是减量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将可直接回用的工程垃圾就地消纳,或将工程垃圾破碎处理至目标粒径范围制成再生骨料,再进一步就地利用[34,35]。将工程垃圾转运至综合利用企业,利用各种成熟的生产线,将废料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制成各类再生建材(如各类免烧砖、再生砌块、改良园林种植土、水泥稳定碎石层等),实现建筑垃圾进一步的资源化再利用。

3 工程垃圾减量化评价标准及方法

3.1 工程垃圾减量化评价标准

根据工程垃圾的特殊性,考虑各类工程垃圾减量化的策略和技术途径,本节尝试建立工程垃圾减量化的评价体系,并且该评价体系应纳入整个建筑垃圾减量化评价体系中。评价标准参考了GB/T 50640—201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905—2014《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等十余个国家及地方规范、标准及其他相关文件(列举于表4),在研究与工程垃圾减量化相关章节条目后,结合上文概述及讨论,得出针对工程垃圾减量化评价标准的具体条目,其中涉及设计、施工和现场分类及回收利用3个阶段,并且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3类标准条目,工程垃圾减量化评价标准框架体系如图3所示。

表4 工程垃圾减量化评价标准参考的文件
Table 4 Reference list for proposing engineering waste reduction evaluation standards

标准、规范、文件名称编号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控制技术规程CECS 385—2014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 25176—2010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旧版);GB/T 50378—2019(现行版)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 50905—2014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 25177—201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实心砖JG/T 505—2016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应用工程技术规程(深圳市)SJG37—2017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 134—2019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工程建筑废弃物排放限额标准(深圳市)SJG 62—2019建设工程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技术标准(深圳市)SJG 63—2019建筑物分类拆除施工规范(深圳市征求意见稿)—

图3 工程垃圾减量化评价框架体系
Figure 3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waste reduction evaluation framework

根据图3所示体系,该评价标准从设计、施工和现场分类及回收利用3个阶段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基本原则对工程垃圾减量化工作开展评价,具体评价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指标具体内容列举于表5。

3.2 工程垃圾减量化评价方法

对单个项目的评价贯穿项目的设计及施工的全过程,项目相关负责人应做好记录(文字、照片、影像等),作为后期评价的依据。控制项、一般项及优选项的具体指标已详细列举于3.1节中,本节主要介绍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及评分、评级的计算公式及方法。

3.2.1 控制项评价方法

控制项指标应全部满足,控制项评价方法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5 工程垃圾减量化标准评价具体指标
Table 5 Indices fo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waste evaluation

项目第1阶段 设计过程评价指标第2阶段 施工过程评价指标第3阶段 现场分类及回收利用评价指标控制项1)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合理的方案,力求减少工程变更,设计图纸变更率不超过10%;2)设计方必须进行实地勘察,保证设计方案切实可行;3)设计交底记录的交底内容包括建筑工程垃圾减量化注意事项和建筑材料的选择要求1)明确工程垃圾减量化为生产作业的目标之一,根据GB/T 50743—2012《工程施工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规范》制定工程垃圾减量计划;2)施工现场需在醒目处设立工程垃圾减量化的标识或者宣传语;3)建筑材料的仓库应做好安全保卫、防火、防潮、防霉、防鼠患、防虫蛀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费;4)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建立限额领料制度,设有建筑材料的台账与清单,避免优材劣用、长材短用、大材小用等不合理现象及浪费情况;5)应就地取材,施工现场500 km内生产的建筑材料应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60%,以避免材料运输过程中的浪费损失等情况1)进行工程垃圾的现场分类,落实到专人负责;2)应健全工程垃圾的回收利用制度,将现场工程垃圾至少分为惰性垃圾和活性垃圾2类一般项1)运用标准设计,采用标准模数和预制构件,钢筋混凝土或者混凝土结构建筑装配率达到60%,或者使用钢结构;2)设计使用材料中可再循环材料和可再利用材料比例达到6%(住宅建筑)或10%(公共建筑);3)因设计原因而导致的工程变更的项目,不得轻易更换已确定的建筑材料,采取限制变更次数措施,加强审图阶段的管理,变更率不超过8%;4)考虑建筑用途改变的灵活性,根据城市改造过程做统筹规划,避免建筑工程改变造成大量工程垃圾;5)建筑物高度、体量、结构形态应适宜,切勿求高、求怪,导致为达到安全性要求致使材料用量增加;6)利用BIM技术进行建筑、结构、机电等所有专业全过程设计1)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等应按规定要求分类、按规格堆放,并且设置明显的分类标识牌;2)根据材料进场计划组织材料货源进场,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尽量选择汽运、减少人工搬运的距离,砌块运输宜采用托板整体包装,从而降低运输、卸载的损耗;3)模板及脚手架施工应回收散落的铁钉、铁丝、扣件、螺栓等材料;4)临建设施应符合:采用可周转、可拆装的装配式临时住房; 采用装配式的场界围挡和临时路面; 采用标准化、可重复利用的作业工棚、试验用房及安全防护设施,不使用一次性墙体材料;采用可拆迁、可回收材料;5)采用BIM技术指导现场施工,辅助控制工程垃圾产生量;6)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施工脚手架等生产用具;7)现场应使用预拌砂浆;8)应采用闪光对焊、套筒等无损耗连接方式;9)建筑余料应视情况合理直接现场回用,例如施工的开挖土方应合理回填利用,碎石和土石方类应用作地基和路基回填材料等1)工程垃圾应分类收集、集中堆放,堆放处应设置明显的指示牌;2)有毒有害废物分类率应达到100%;3)运用现场分类技术及时进行工程垃圾分类筛选,至少有2类不同分选设备;4)回收现场建筑材料包装物;5)工程垃圾回收利用率应达到30%;6)现场废弃混凝土利用宜达到70%;7)工程垃圾进行资源化回收再利用,至少制作3种不同再生建材等产品优选项1)在设计阶段明确工程垃圾减量化目标,利用BIM预测工程垃圾产生总量;2)设计图纸的变更率不超过6%;3)运用标准设计,采用标准模数和预制构件,建筑装配率达到80%;4)设计单位应对设计师进行减量设计的技术培训,建立减量化措施数据库,编写工程垃圾减量化设计手册;5)设计过程中应最大化将道路、围挡、照明、水管、风管、管线等临时设施与永久设施相结合1)应就地取材,施工现场500 km内生产的建筑材料应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80%;2)主要建筑材料损耗比定额损耗率宜低30%以上;3)采用建筑配件整体化和管线设备模块化安装的施工方法;4)现场混凝土拌站配置废料收集系统,加以回收利用;5)大宗板材、线材宜定尺采购,集中配送;6)定时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减量化专业培训;7)采用有效的工程垃圾减量化激励措施,开展施工人员减量化知识竞赛,提高施工人员工程垃圾减量化意识;8)以设计单位预测结果作为施工现场工程垃圾排放总量的控制依据;9)施工单位应对工程垃圾的产量数量进行统计,监理单位应对施工单位的统计记录定期进行核查1)建筑材料包装物回收率应达到100%;2)工程垃圾回收利用率应达到50%~70%;3)施工单位可在施工现场合理设置工程垃圾现场处理设备,例如,将现场分类的惰性材料,利用移动式破碎技术生产成为再生骨料,现场回用;4)将现场分类的活性材料(如玻璃、塑料等)进一步通过分拣设备分类,分别送至相应专业机构进行回收利用资源化

表6 控制项评价方法
Table 6 Evaluation method for prerequisite items

评价要求结论说明措施到位,全部满足考评指标要求符合要求进入评分流程措施不到位,不满足考评指标要求不符合要求一票否决,为非工程垃圾减量化项目

3.2.2 一般项/优选项评价方法

一般项和优选项指标应根据实际发生项执行的情况加分。一般项和优选项评价方法参照表7的规定。

表7 一般项/优选项评价方法
Table 7 Evaluation method for general/scoring items

评分要求评分 措施到位,满足考评指标要求2措施到位,基本满足考评指标要求1措施不到位,不满足考评指标要求0

工程垃圾减量化评价标准应纳入总体建筑垃圾减量化评价标准中,综合进行评分和评价。

3.2.3 评分及评级方法

设计过程、施工过程和现场分类及回收利用这3个评价阶段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3、0.4和0.3。控制项全部通过则得到评分基础分40分,一般项满分40分和优选项满分20分。

一般项或优选项得分按照百分制折算:

一般项或优选项得分

40(一般项)或20(优选项)

(2)

单一阶段的评价分举例如下:

某阶段评价分=40+该阶段一般项得分+该阶段优选项得分

项目评价分为3个评价阶段的加权总分R

R=∑阶段评价分×权重系数

(3)

评分结果会得到4个评分:设计过程阶段评分、施工过程阶段评分、现场分类及回收利用阶段评分和项目工程垃圾减量化评分。4个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前三者为阶段评分,阶段评分的加权总分为项目工程垃圾减量化评分,即项目评价总分。

单个项目工程垃圾减量化的评价等级应按照表8进行判定,综合考虑阶段评分和项目总评分,评价结束后,单个项目会得到其相应的评价结果,分别为不合格、合格和优良3个等级。

4 结束语

基于固体废弃物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本文总结了建筑垃圾中工程垃圾的减量化概况,为了有效地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推广“无废城市”的模式,业主单位、政府单位与科研单位都应该充当重要的角色,支持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资源化单位真正实现建筑工程垃圾的减量化及其资源化再利用。

表8 工程垃圾减量化的评价等级
Table 8 Assesment and rating for engineering waste reduction

评价等级条件不合格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不合格: 1) 控制项不满足要求; 2) 3个阶段评价分一项或多项<60分; 3) 项目评价总分<60分合格满足以下条件者为合格: 1) 控制项全部满足要求; 2) 3个阶段评价分均≥60分; 3) 项目评价总分≥60分,<80分优良满足以下条件者为优良: 1) 控制项全部满足要求; 2) 施工过程阶段评价分≥80分,设计阶段和现场分类及回收利用评价分均≥60分; 3) 项目评价总分≥80分

本文介绍了国内工程垃圾的组成和规模,详细总结了建筑施工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施工过程中及施工产生后的减量化技术与策略,列举了一系列工程垃圾分类分拣技术与国外先进厂商设备,并且对比国内相关评价标准方法,为工程垃圾减量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技术评价建议,为国内“无废城市”试点的推进提供了工程垃圾减量化评价标准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BRENNANA J, DINGB G, WONSCHIKC C R, et al. A closed-loop system of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recycling[C]//the 3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tomation and Robotics in Construction and Mining, 2014.

[2] MARIE I, QUIASRAWI H. Closed-loop recycling of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2,37:243-248.

[3] 杨子胜, 马凯, 魏霖阳, 等. 基于3R原则的建筑垃圾处理策略研究[J]. 价值工程, 2017,36(6):126-128.

[4] 赵茜瑞, 姜红, 石洪影. 英国建筑垃圾减量化压力和措施[J]. 科技与生活, 2012(15):172-173.

[5] 赵起越,李令军,张立坤,等.建筑垃圾的危害、监测及管理[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9,39(7):75-80.

[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 134—2019[S]. 2019.

[7] 罗清海, 陈晓明, 王衍金, 等. 工程建筑垃圾处置的调查和分析[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9,27(6):29-31.

[8] OCAK I.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Istanbul subway excav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remediation[J].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9,58(7):1557.

[9] 杨凯. 建筑垃圾的现状分析及资源化广泛利用必要性[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21):4544.

[10] 吴泽州. 建筑垃圾量化及管理策略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 2012.

[11] 刘佳, 于淼, 郝庆军, 等. 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的绿色评价体系研究[J]. 商品混凝土, 2018, 11: 29-34.

[12] 高天霞, 王海兵. 工业化建筑及其废弃物减量化探讨[J]. 广州建筑, 2018,46(1):35-40.

[13] 安玉华, 李诗盈. 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绿色环保建材, 2018(10):35-37.

[14] 张惠灵,徐克猛,陈永亮,等.利用建筑垃圾和碱渣制备蒸压加气混凝土[J].环境工程学报,2019,13(2):441-448.

[15] 陈家珑.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建议[J]. 建设科技, 2014(1):8-12.

[16] 金彪,徐卓越,杨留栓,等.建筑垃圾的活性激发及制备蒸养砖[J].环境工程,2019,37(7):190-193,129.

[17] 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纳场专项规划(2011—2020)[R].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2.

[18] 李景茹, 丁志坤, 米旭明, 等. 施工现场建筑废弃物减量化措施调查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 2010,24(3):332-335.

[19] 孙洪伟. 承包商视角下建筑废弃物减量化管理意愿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6.

[20] 王家远, 李政道, 王西福. 设计阶段建筑废弃物减量化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工程管理学报, 2012,26(4):27-31.

[21] 王望珍, 毛宝林, 漆航. 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施工模式的绿色度评价研究[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5,41(3):88-91.

[22] 凤亚红, 豆倩. “一带一路”背景下建筑废弃物减量与资源化实施路径分析[J]. 环境工程, 2019,37(1):188-191.

[23] 杨锦辉. 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运行新模式研究[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17(3):104-106.

[24] DUAN H B, WANG J Y, HUANG Q F. Encouraging the environmentally sound management of C&D waste in China: an integrativ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5,43: 611-620.

[25] BALDWIN A N, SHEN L Y, POON C S, et al. Modelling design information to evaluate pre-fabricated and pre-cast design solutions for reducing construction waste in high 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08,17(3):333-341.

[26] BALDWIN A, POON C S, SHEN L Y, et al. Designing out waste in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alysis of precasting methods and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J]. Renewable Energy, 2009,34(9):2067-2073.

[27] OSMANI M, GLASS J, PRICE A D F. Architects′ perspectives on construction waste reduction by design[J]. Waste Management, 2008,28(7):1147-1158.

[28] 李景茹, 朱姣兰, 蔡红, 等. 设计人员的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34(14):183-187.

[29] 李聪, 张欣, 潘寒, 等. 施工场地实现建筑垃圾“零排放”技术思路分析研究[J]. 施工技术, 2016,45(22):68-71.

[30] 朱姣兰, 李景茹. 施工人员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行为意识研究[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2,29(2):39-44.

[31] 李景茹, 钟喜增, 蔡红. 深圳市施工人员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行为趋势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 2015,29(6):38-42.

[32] 刘志敏. 建筑施工现场废弃物管理模型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7.

[33] SHAHIDANA S, AZMI M A M, KUPUSAMY K, et al. Utilizing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C&D) waste as recycled aggregates (RA) in concrete[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7,174:1028-1035.

[34] 张宁, 段华波. 国内外建筑垃圾分类管理方法及其处理模式比较研究[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 厦门, 2017:210-222.

[35] ZHANG L Y. Production of bricks from waste materials: a review[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3,47:643-655.

A REVIEW ON REDUCTION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WASTE IN CHINA AND EXPLORATION ON THE ASSESSMENT STANDARD

YU Xiao-xuan1, PENG Meng-qi1, QI He1, GAO Hao-yuan1, DING Yan-ling1, LIANG Kun1, WANG Jing-yi1, XING Yun1, LU Guan-you2, ZHOU Ding1*

(1. China Construc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Shenzhen Branch, Shenzhen 518000, China; 2. China Construction Water & Environment Co., Ltd, Beijing 10003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elease of the “Zero-Waste City” pilot program,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C&D waste) has become a key issue for relevant local authorities. C&D waste can be technically classified into five categories: engineering sediment, engineering mud, engineering waste, demolition waste and decoration waste. This paper particularly review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hina’s domestic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waste, and discussed a diverse range of waste reduction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It also proposed a novel assessment method fo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waste reduction, which was developed upon a complete examination on the life cycle of a typ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 This assessment method could be of help in the future for potential establishment of relevant standards within the scale of nation, region or sector, and could ultimately 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Zero-Waste City” pilot program.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wasteze; ro-waste city; reduction; assessment method

DOI:10.13205/j.hjgc.202003001

收稿日期:2019-08-2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关键技术及标准化研究与示范”(2017YFC0703301)。

*通信作者:周鼎。dzhou21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