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Ⅱ)重金属吸附剂
——巯基乙酰化玉米秸秆的制备

张永平 王 刚* 徐 敏 宋小三

(兰州交通大学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兰州 730070)

摘要:以玉米秸秆(CS)、巯基乙酸(TGA)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制备出重金属吸附剂——巯基乙酰化玉米秸秆(MACS),考察MACS对水样中Cd(Ⅱ)的去除性能,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MACS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MACS的优化制备条件为:CS粒径为0.20 mm(80目),m(催化剂NHS)∶m(EDC·HCl)为0.5∶1,m(CS)∶V(TGA)为1∶5,反应介质pH值为5.0,反应温度25 ℃,反应时间2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MACS对水样中Cd(Ⅱ)的吸附效率可达到61.57%。红外分析表明,CS分子链中成功引入了巯基。

关键词:玉米秸秆;吸附剂;单因素实验;含Cd废水

0 引 言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大量排入水体,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Cd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通过食物链主要积累在人体肝、肾和骨骼之中,使肾脏等器官发生病变。因此含Cd废水的治理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外关于含Cd废水有多种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电化学法、膜分离法、生物修复法、螯合沉淀法、铁氧体法、浮选法等[1,2]。这些方法普遍存在处理设备复杂,运行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处理后重金属回收困难,容易引起二次污染等缺点[2]。吸附法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具有操作简单、选择性好、处理效果稳定以及处理费用较低等优势,适合处理大规模低浓度重金属废水,且吸附后的重金属回收相对较容易[3-6]

作为农业废弃物之一的玉米秸秆,富含N、P、K等营养元素以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质[7]。近年来,玉米秸秆作为廉价吸附材料被应用于污水处理,但是天然未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效率较低。由于玉米秸秆属于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其表面富含羟基,可以发生酸化、酯化、醚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8]。因此可以在玉米秸秆上接枝某些亲和力较强的官能团,以实现玉米秸秆的功能化吸附。研究发现,含硫基团与重金属离子有很强的亲和性,可以形成稳定的硫化物。例如,在麦糟[9]、木薯[10]等材料中引入含硫基团用来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明显增强。

本研究以玉米秸秆作为原料,与巯基乙酸发生酰胺化反应,引入巯基官能团,制备出新型重金属吸附剂巯基乙酰化玉米秸秆(MACS)。考察MACS对水样中Cd(Ⅱ)的吸附去除效率,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研究MACS制备中的影响因素,以此确定MACS制备的条件参数。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FA2004型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101-AB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ORION828型pH测试仪,美国奥立龙中国公司;220FS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美国瓦里安公司;JB-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上海雷磁新泾仪器有限公司;标准筛,浙江上虞市水仙纱筛厂;9FZ-15型齿爪式粉碎机,山西民秦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CHA-SA型数显气浴恒温振荡器,常州普天仪器制造有限公司;VERTEX70型红外-拉曼光谱仪,德国布鲁克公司;TriStar Ⅱ 3020型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美国麦克公司;JSM-5600LV型低真空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光学公司。

玉米秸秆(CS)、巯基乙酸(TGA)、对甲基苯磺酸(PTSA)、碳二亚胺盐酸盐(EDC·HCl)、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NaOH、HCl、CdCl2,以上试剂除玉米秸秆外均为分析纯。

含Cd(Ⅱ)水样配制:用CdCl2与蒸馏水精确配制成ρ(Cd(Ⅱ))为10000 mg/L的储备液。实验时取一定量该储备液用自来水稀释使ρ(Cd(Ⅱ))为50 mg/L,然后用HCl溶液调节其pH值为6.0。

1.2 MACS的制备

1.2.1 CS的预处理

玉米秸秆取于甘肃陇东地区。将玉米秸秆先去枯叶,切段后用自来水洗涤数次以除去表面的灰尘,自然风干;采用粉碎机将风干后的玉米秸秆粉碎,过筛;然后在干燥箱于50 ℃下烘干24 h,于试剂瓶中保存备用。

1.2.2 MACS的制备

先称取2.0 g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于三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催化剂PTSA或EDC·HCl/NHS,再加入50 mL蒸馏水,然后加入一定量的TGA,混匀;用NaOH溶液调节体系pH值,置于磁力搅拌器上,调节到一定的温度,反应一定时间;取出混合液抽滤,并用蒸馏水洗涤滤渣,直至滤液pH值恒定;将滤渣在干燥箱于50 ℃下烘干24 h,制得MACS。

1.3 单因素实验

改变玉米秸秆粒径d、催化剂、反应物比例、反应介质pH值、反应温度T、反应时间t 6个影响因素中的1个因素,固定其他因素条件,按照MACS制备方法进行单因素实验;以含Cd(Ⅱ)水样为考察对象,研究各因素对MACS制备的影响。

1.4 吸附实验

准确称取0.05,0.10,0.15,0.20,0.25,0.30 g制备好的MACS加入50 mL碘量瓶中,然后加入20 mL的含Cd(Ⅱ)水样;将碘量瓶置于气浴恒温振荡器中在30 ℃下以200次/min的速度振荡2 h,取出静置10 min后抽滤;移取滤液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剩余的ρ(Cd(Ⅱ))。吸附实验进行2次平行,每次实验剩余浓度进行3次测定,结果取其平均值。

1.5 CS与MACS的表征

将原材料CS与制备的MACS经多次蒸馏水洗涤并真空干燥后,利用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测定其比表面积、孔径和孔容;采用低真空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CS与MACS的表面形貌;并用KBr压片法借助红外-拉曼光谱仪对其进行红外光谱表征。

2 结果和讨论

2.1 MACS制备的影响因素

2.1.1 玉米秸秆粒径

固定m(CS)为2.0 g,CS∶TGA(g∶mL)为1∶5,反应介质pH值为4.0,T为40 ℃,t为3 h。改变CS粒径,分别取2.0 ,0.9, 0.6, 0.45, 0.3, 0.20 mm(对应10,20,30,40,60,80目),以此条件下制备的MACS对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见图1。

—10目; —20目;—30目; —40目; —60目; —80目。
图1 CS粒径对Cd(Ⅱ)去除率的影响
Figure 1 Effect of CS particle size on the removal rate of Cd(Ⅱ)

由图1可知:Cd(Ⅱ)的去除率总体上随着MACS制备条件中CS粒径的减小(目数增多)而升高,CS粒径为80目时,所制备的MACS对Cd(Ⅱ)的吸附去除率最高。CS粒径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暴露的反应位点越多,与TGA越容易发生酰胺化反应,接枝到CS分子链上的巯基越多,制备的MACS对水样中Cd(Ⅱ)的螯合能力越强,Cd(Ⅱ)的去除率越高。因此,后续MACS制备条件中CS粒径选取0.2 mm(80目)。

2.1.2 催化剂的选择

选用催化剂可以促进酰化反应的进行,为了提高催化效果、减少副反应和减少环境污染,通常选用PTSA或联合使用EDC·HCl和NHS作为该类反应的催化剂[11-14]

1)催化剂PTSA。

固定m(CS)为2.0 g,CS粒径为0.2 mm(80目),CS∶TGA(g∶mL)为1∶5,反应介质pH值为4.0,T为40 ℃,t为3 h,改变PTSA∶TGA(g∶mL)分别为0∶1、0.001∶1、0.0015∶1、0.002∶1,以此条件下制备的MACS对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PTSA∶TGA=0∶1; —PTSA∶TGA=0.001∶1; —PTSA∶TGA=0.0015∶1; —PTSA∶TGA=0.002∶1。
图2 PTSA用量对Cd(Ⅱ)去除率的影响
Figure 2 Effect of PTSA dosage on the removal rate of Cd(Ⅱ)

由图2可知:随着PTSA用量的增加,对应制备的MACS对Cd(Ⅱ)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当PTSA∶TGA为0.0015∶1时,制备的MACS除Cd(Ⅱ)效果最好,继续增加PTSA的用量,Cd(Ⅱ)的去除率明显降低。PTSA作为催化剂能加快酰胺化反应的速率,随着PTSA用量的增加,能更有效地促进CS与TGA的反应,制备的MACS中巯基含量增多,吸附Cd(Ⅱ)的效率增加。当PTSA用量继续增加时,过量的PTSA可能在合成反应体系中发生其他副反应,降低了MACS中巯基的有效含量[11];或过量的PTSA在合成反应体系中不再参与反应,残留在制备的MACS中,由于PTSA是一种较强的酸,在吸附过程中能释放出H+,其与Cd(Ⅱ)产生吸附竞争作用,致使Cd(Ⅱ)的去除率有所降低;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因此选择PTSA∶TGA为0.0015∶1为最适催化剂配比。

2)催化剂EDC·HCl的影响。

固定m(CS)为2.0 g、CS粒径为0.2 mm(80目),CS∶TGA(g∶mL)为1∶5,反应介质pH值为4.0,T为40 ℃,t为3 h,m(NHS)∶m(EDC·HCl)为0.75∶1,改变n(EDC·HCl)∶n(TGA)分别为0.05∶1、0.075∶1、0.10∶1、0.125∶1,以此条件下制备的MACS对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

n(EDC·HCl)∶n(TGA)=0.05∶1; n(EDC·HCl)∶n(TGA)=0.075∶1; n(EDC·HCl)∶n(TGA)=0.10∶1; n(EDC·HCl)∶n(TGA)=0.125∶1。
图3 EDC·HCl用量对Cd(Ⅱ)去除率的影响
Figure 3 Effect of EDC·HCl dosage on the removal rate of Cd(Ⅱ)

由图3可知:适量的催化剂EDC·HCl对所制备的MACS吸附Cd(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EDC·HCl比例的增加,对应制备的MACS对Cd(Ⅱ)的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当n(EDC·HCl)∶n(TGA)=0.10∶1时,制备的MACS对Cd(Ⅱ)的去除效果最好。这主要是因为EDC·HCl能与TGA分子链上的—COOH反应,生成氨基反应活性的活泼酯中间体O—酰基异脲,这种中间体可以和CS分子链上的—NH2发生反应,生成酰胺键[12],从而加快CS与TGA的酰胺化反应,使CS分子链上的—SH接枝率增大,制备的MACS吸附Cd(Ⅱ)效率更高。随着EDC·HCl占比继续增加,过量的EDC·HCl与CS反应可能导致生成的MACS出现凝胶态,表面形成致密层,孔隙度降低[13],致使Cd(Ⅱ)的吸附能力减弱,同时EDC·HCl过量也可能会发生其他副反应,使制备的MACS对Cd(Ⅱ)的去除率降低。因此后续MACS制备条件中选择EDC·HCl∶TGA为0.10∶1。

3)活化剂NHS。

固定m(CS)为2.0 g、CS粒径为0.2 mm(80目),CS∶TGA(g∶mL)为1∶5,反应介质pH值为4.0,T为40 ℃,t为3 h,加入n(EDC·HCl)∶n(TGA)为0.10∶1,改变m(NHS)∶m(EDC·HCl)分别为0∶1、0.25∶1、0.5∶1、0.75∶1,以此条件下制备的MACS对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

—NHS∶EDC·HCl=0.25∶1; —NHS∶EDC·HCl=0.5∶1; —NHS∶EDC·HCl=0.85∶1; —NHS∶EDC·HCl=0∶1。
图4 NHS用量对Cd(Ⅱ)去除率的影响
Figure 4 Effect of NHS dosage on the removal rate of Cd(Ⅱ)

由图4可知:NHS存在时对所制备的MACS吸附Cd(Ⅱ)有较明显的影响。当仅使用催化剂EDC·HCl时,MACS对Cd(Ⅱ)的去除率明显降低。反应体系中EDC·HCl能与羧基反应生成中间体O—酰基异脲,但该中间体不稳定、易水解;若EDC·HCl与NHS联合使用,NHS则能够使不稳定的中间产物O—酰基异脲变成稳定的中间体NHS酯,NHS酯再与CS分子链上—NH2反应形成酰胺键,从而提高酰胺化反应效率,NHS被称为活化剂[14],使制备的MACS具有更好的Cd(Ⅱ)去除效果。随着NHS占比增加,对应制备的MACS对Cd(Ⅱ)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当NHS∶EDC·HCl为0.5∶1时,制备的MACS去除Cd(Ⅱ)效果最好,继续增加NHS占比,Cd(Ⅱ)去除率下降;当加入的NHS量继续增加时,会使反应体系黏度增大,阻碍了反应物分子的运动,减少了反应物之间发生反应的概率,从而使接枝到CS分子链上的—SH含量下降,使制备的MACS对Cd(Ⅱ)的去除率降低;同时NHS具有弱酸性,过量可能也会影响MACS的制备[15,16]。因此后续MACS制备条件中选择NHS∶EDC·HCl为0.5∶1。

4)催化剂的选择。

分别将催化剂PTSA、EDC·HCl、EDC·HCl/NHS最佳使用条件下制备的MACS吸附Cd(Ⅱ)结果和不使用催化剂4种情形进行对比分析,以此确定MACS制备条件中最适宜的催化剂类型和用量,结果如图5所示。

—无催化剂; —催化剂PTSA; —催化剂EDC·HCl; —催化剂EDC·HCl+NHS。
图5 催化剂对Cd(Ⅱ)去除率的影响比较
Figure 5 Comparison of catalysts′ impact on the removal rate of Cd(Ⅱ)

由图5可知:联合使用EDC·HCl与NHS作为催化剂,所制备的MACS对Cd(Ⅱ)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使用其他催化剂及不使用催化剂的处理组。因此,后续MACS制备条件中选择NHS与EDC·HCl作为催化剂,且其质量比为0.5∶1。

2.1.3 反应物比例的影响

固定m(CS)为2.0 g,CS粒径为0.2 mm(80目),反应介质pH值为4.0,T为40 ℃,t为3 h,m(NHS)∶m(EDC·HCl)=0.5∶1,改变反应物比例CS∶TGA(g∶mL)分别为1∶1、1∶2、1∶3、1∶4、1∶5、1∶6,以此条件下制备的MACS对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

—CS∶TGA=1∶1; —CS∶TGA=1∶2;—CS∶TGA=1∶3; —CS∶TGA=1∶4;—CS∶TGA=1∶5;—CS∶TGA=1∶6。
图6 反应物比例对Cd(Ⅱ)去除率的影响
Figure 6 Effect of the ratio of reactants on the removal rate of Cd(Ⅱ)

由图6可知:Cd(Ⅱ)去除率总体上随着MACS制备条件中CS与TGA比例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CS∶TGA为1∶5时,制备的MACS整体上去除Cd(Ⅱ)效果最好,继续增加TGA的用量,Cd(Ⅱ)去除率总体上略有降低。随着TGA比例的增加,反应体系中—SH的相对含量随之增加,有利于酰胺化反应的发生,提高了CS分子链上—SH的接枝率,制备的MACS对水样中Cd(Ⅱ)的去除能力增强。因此综合考虑MACS制备的经济成本及其去除Cd(Ⅱ)的性能,选择CS∶TGA(g∶mL)为1∶5。

2.1.4 反应介质pH值的影响

固定m(CS)为2.0 g,CS粒径为0.2 mm(80目),CS∶TGA(g∶mL)为1∶5,T为40 ℃,t为3 h,m(NHS)∶m(EDC·HCl)=0.5∶1,改变反应介质pH值分别为2.0、3.0、4.0、5.0、6.0,以此条件下制备的MACS对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如图7所示。

—pH=2.0—pH=3.0—pH=4.0—pH=5.0 —pH=6.0
图7 反应介质pH值对Cd(Ⅱ)去除率的影响
Figure 7 Effect of pH value of the reaction medium on the removal rate of Cd(Ⅱ)

由图7可知:在相同MACS投加量下,Cd(Ⅱ)去除率随着制备条件中反应介质pH值升高而升高。这主要是因为pH值较低时,CS容易被酸化,制备出的MACS中H+含量较多,H+与Cd2+有很强的竞争作用,减弱了MACS与Cd(Ⅱ)的吸附能力。但当反应体系pH值过高时,反应物TGA中的—SH容易被氧化生成二硫键,该氧化反应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强,且实验中也观察到在pH值为6.0时反应体系出现明显粉红色,表明巯基已被氧化,不利于MACS的制备。故MACS制备条件中选择反应介质pH值为5.0。

2.1.5 反应温度的影响

固定m(CS)为2.0 g、CS粒径为0.2 mm(80目)、CS∶TGA(g∶mL)为1∶5、反应介质pH值为5.0、t为3 h、m(NHS)∶m(EDC·HCl)=0.5∶1,改变T分别为20,25,30,35,40,45,50 ℃,以此条件下制备的MACS对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如图8所示。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50 ℃;
图8 反应温度对Cd(Ⅱ)去除率的影响
Figure 8 Effect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the removal rate of Cd(Ⅱ)

由图8可知:MACS对Cd(Ⅱ)的去除率随着制备条件中反应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T为25 ℃时,制备的MACS对Cd(Ⅱ)的去除效果最好。这可能是因为温度较低时会减慢反应速率,当反应温度过高时,加剧了CS分子中酯基、氨基等基团的水解作用和TGA的氧化作用。故选择制备条件中T为25 ℃。

2.1.6 反应时间的影响

固定m(CS)为2.0 g,CS粒径为0.2 mm(80目),CS∶TGA(g∶mL)为1∶5,反应介质pH值为5.0,T为25 ℃,m(NHS)∶m(EDC·HCl)=0.5∶1,改变t分别为1,2,3,4 h,以此条件下制备的MACS对含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如图9所示。

t=1 h; t=2 h; t=3 h; t=4 h。
图9 反应时间对Cd(Ⅱ)去除率的影响
Figure 9 Effect of reaction time on the removal rate of Cd(Ⅱ)

由图9可知:当MACS投加量相同时,MACS对Cd(Ⅱ)的去除率随着制备条件中t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t为2 h时,制备的MACS对Cd(Ⅱ)的去除率总体上最高。CS与TGA在较短的时间内反应不充分,增加反应时间有利于CS与TGA充分反应;但若反应时间太长,—SH可能被氧化而使其含量降低,从而减弱了Cd(Ⅱ)与MACS吸附作用的发生。因此,MACS制备条件中适宜的反应时间为2 h。

2.2 MACS与CS吸附实验对比

将最佳条件下制备的MACS与原料CS在同一条件下分别对Cd(Ⅱ)水样进行吸附实验,结果如图10所示。

—MACS; —CS。
图10 CS与MACS对Cd(Ⅱ)的去除率
Figure 10 CS and MACS on the removal rate of Cd(Ⅱ)

由图10可知:Cd(Ⅱ)去除率都随着吸附剂用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大,未改性的CS与经过巯基改性制备的MACS相比,Cd(Ⅱ)的去除效果明显改善,最高去除率由43.69%提高到61.57%。

2.3 CS与MACS的表征

2.3.1 红外光谱分析

将CS、MACS采用KBr压片法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如图11所示。

图11 CS与MACS的红外光谱对比
Figure 11 FTIR spectra of CS and MACS

由图11可知:相对于CS谱图,MACS在2519.0 cm-1处出现新的微弱吸收峰,为S—H键的伸缩振动峰[17];898.8 cm-1处也出现新的吸收峰,为CH2C基团中C—H键的弯曲变形振动峰[18];CS中1734.0 cm-1处CO伸缩振动峰[19]右移到MACS中1732.0 cm-1且峰值明显增强;这些峰值变化表明CS分子链上成功接枝上了巯基乙酰基(—COCCH2SH)。此外,CS中1612.4 cm-1处的—NH2变形振动峰[20]右移到MACS中1604.7 cm-1且峰值明显增强,CS中1047.3, 3417.8 cm-1处—OH振动峰[18]分别移动到MACS中1049.2, 3402.7 cm-1处,且峰值明显增强,由此说明在MACS制备中CS分子链中的伯胺基和羟基与TGA发生了酰胺化反应。

2.3.2 孔结构表征

CS与MACS的比表面积、孔径以及孔容的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CS与MACS的比表面积、孔径、孔容比较
Table 1 Surface area, pore size and pore volume of CS and MACS

样品比表面积/(m2/g)孔径/nm孔容/(cm3/g)CS0.673212.64240.002128MACS0.539413.06540.001762

由表1可知:CS经过改性后,比表面积较原来减少了19.9%,孔径增大了3.2%,孔容减小了17.2%。CS经过巯基乙酰化改性后,可能是部分巯基官能团被接枝到CS表面孔隙和内部孔隙,导致MACS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均有所减小。结合CS与MACS对Cd(Ⅱ)的去除效果(图10),孔结构对MACS吸附Cd(Ⅱ)性能的影响较弱,MACS对Cd(Ⅱ)去除的主要机理可能为巯基与Cd(Ⅱ)的螯合(或配位)作用。

CS与MACS的扫描电镜(SEM)如图12所示。

图12 CS和MACS的扫描电镜比较
Figure 12 SEM of CS and MACS

由图12可知:CS的表面相对粗糙,棱角纹理清晰;MACS的基本骨架没有发生变化,表面变得更加光滑,孔隙和通道有所增多。这表明CS原来较致密的纤维素结构遭到破坏,导致MACS表面上的有效吸附位点增加,从而提高了其对Cd(Ⅱ)的吸附效率。

3 结 论

采用单因素法考察了MACS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MACS的最优制备条件为:玉米秸秆粒径为0.20 mm(80目),催化剂m(NHS)∶m(EDC·HCl)=0.5∶1,反应物CS∶TGA(g∶mL)为1∶5,反应介质pH值为5.0,T为25 ℃,t为2 h。该条件下制备的MACS对水样中的Cd(Ⅱ)吸附可达61.57%,与改性前相比,吸附效果明显改善;但仍需通过其他方法优化制备条件,提高MACS对水中Cd(Ⅱ)的吸附效果。比表面积分析和扫描电镜表征结果表明,MACS对Cd(Ⅱ)的去除可能主要为巯基与Cd(Ⅱ)的螯合(或配位)作用。

参考文献

[1] 常艳丽. 含镉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净水技术, 2013, 32(3): 1-4.

[2] 刘金燕, 刘立华, 薛建荣, 等. 重金属废水吸附处理的研究进展[J]. 环境化学, 2018, 37(9): 2016-2024.

[3] PURKAYASTHA D, MISHRA U, BISWAS 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Cd(Ⅱ)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J]. 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 2014, 2: 105-128.

[4] 邓景衡, 余侃萍, 肖国光, 等. 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 2014, 34(11): 4-7.

[5] 邹照华, 何素芳, 韩彩芸, 等.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 2010, 30(5): 9-12.

[6] 马丽丽, 解庆林, 陈南春, 等. 锰氧化物改性硅藻土对水中Cd(Ⅱ)的吸附性能研究[J]. 环境工程, 2017, 35(6): 59-64.

[7] VAFAKHAH S, BAHROLOLOOM M E, BAZARGANLARI R, et al. Removal of copper ions from electroplating effluent solutions with native corn cob and corn stalk and chemically modified corn stalk[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4, 2(1): 356-361.

[8] 李荣华, 岳庆玲, 杨亚提, 等. 巯基改性玉米秸秆吸附Hg(Ⅱ)的热力学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10): 2435-2442.

[9] 李青竹, 覃文庆, 柴立元, 等. 巯基化改性麦糟对Zn(Ⅱ)的吸附特性[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4, 24(4): 1076-1083.

[10] 邓华, 严发, 陆志诚, 等. 巯基改性木薯秸秆对Cd(Ⅱ)吸附性能的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18, 44(6): 57-61.

[11] 訾俊峰. 对甲基苯磺酸催化合成乙酸仲丁酯[J]. 许昌学院学报, 2010, 29(5): 89-91.

[12] 王进喜, 常青, 王亚军. 一种改性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J]. 环境工程, 2014, 32(5): 45-48.

[13] AKHSHABI S, BIAZAR E, SINGH V, et al. The effect of the carbodiimide cross-linker on the structural and biocompatibility properties of collagen-chondroitin sulfate electrospun ma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2018, 13: 4405-4416.

[14] 张薇薇, 杨雅丽, 樊景春, 等. EDC/NHS交联剂在新型生物材料磁小体修饰中的应用[J].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6(1): 1-5.

[15] 张毅, 张转玲, 张昊, 等. 氨基酸改性壳聚糖基金属离子吸附材料的制备和性能[J]. 材料研究学报, 2016, 30(11): 825-833.

[16] 朱寿进, 刘法谦, 王璟朝, 等. 新型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的合成与表征[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4, 35(4): 863-868.

[17] 陈理想, 吴平霄, 杨林, 等. 巯基乙胺改性蛭石对水体中Ag(Ⅰ)的吸附性能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4): 1109-1115.

[18] 卢涌泉, 邓振华. 实用红外光谱解析[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89.

[19] CHAI L Y, LI Q Z, ZHU Y H, et al. Synthesis of thiol-functionalized spent grain as a novel adsorbent for divalent metal ion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0, 101(15): 6269-6272.

[20] 王刚, 管映兵, 马小芳, 等. 改性聚乙烯亚胺处理低浓度含锰废水[J]. 给水排水, 2017, 53(10): 72-75.

PREPARATION OF MERCAPTOACETYL CORN STRAW, A Cd(Ⅱ) ADSORBENT

ZHANG Yong-ping, WANG Gang*, XU Min, SONG Xiao-sa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 A novel heavy metal adsorbent, mercaptoacetyl corn straw (MACS), was prepared by chemical reaction with corn straw and mercaptoacetic acid (TGA). The removal performance of Cd(Ⅱ) in water aqueous with MACS was taken as the main indicator, and the preparation conditions of MACS were investigated by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preparation condition for MACS was as follows: the size of corn straw was 0.2 mm (through 80-mesh screen), the mass ratio of NHS and EDC·HCl was 0.5∶1, the ratio of CS and TGA (g∶mL) was 1∶5, pH value in reaction medium was 5.0,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was 25 ℃ and the reaction time was 2 h. Under that, the highest removal rate of Cd(Ⅱ) could reached 61.57%. FTIR analysis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ercapto groups were successfully grafted onto the molecular chains of CS.

Keywords: corn straw; adsorbent;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cadmium containing wastewater

DOI:10.13205/j.hjgc.202003020

收稿日期:2019-07-08

第一作者:张永平(1993-),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重金属废水吸附处理。1532978302@qq.com

*通信作者:王刚(198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化学。gangw99@mail.lzjt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