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JST China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32卷  第5期

水污染防治
Actiflo~-D型滤池工艺污水深度处理运行性能分析
王众众, 孙迎雪, 吴光学, 吴乾元, 胡洪营, 吴毅晖, 郭昉, 郭玉梅
2014, 32(5): 1-5. doi: 10.13205/j.hjgc.201405001
摘要:
根据昆明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Actiflo-D型滤池工艺的运行数据,评价了工艺出水水质及总磷(TP)去除效果,同时分析了混凝剂投加量及药剂费用。结果表明:该Actiflo-D型滤池工艺出水ρ(TP)平均为0.26 mg/L,最优水平值为0.09 mg/L,95%保证值为0.53 mg/L,TP平均去除率为49.3%;出水悬浮固体(SS)浓度95%保证值为9 mg/L。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的投加量为2~9 mg/L,去除单位TP的PAC投加量平均值为55.8 mg/mg,投加比β为1~10 mol/mol;投加比β>4时,出水ρ(TP)≤0.5 mg/L。吨水PAC成本平均值为0.049元/t。
混合藻藻类膜污水处理效果研究
孙红云, 魏群, 郭莉娜, 周军, 蔡元妃, 张金莲
2014, 32(5): 6-9. doi: 10.13205/j.hjgc.201405002
摘要:
在连续光照强度3 500 lux、室温条件下,以混合藻(蛋白核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鞘藻)为实验藻种,研究了其在3种载体(软性载体、半软性载体、弹性载体)上所形成的藻类膜污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藻类膜表面呈四通八达的网状结构,其厚度约为100μm;在连续6 d的水质监测中,软性载体形成的藻类膜对NH3-N、TP和COD去除率分别为82.88%、83.42%、94.44%;半软性载体形成的藻类膜对污水中NH3-N、TP、COD去除率分别为74.45%、71.85%、83.33%;立体弹性载体形成的藻类膜对污水中NH3-N、TP、COD去除率分别为79.83%、70.06%和88.89%。
电-Fenton装置的优化与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
彭瑞超, 于萍, 罗运柏
2014, 32(5): 10-13. doi: 10.13205/j.hjgc.201405003
摘要:
制备了以缚在不锈钢网表面的活性炭纤维作为阴极,钛片为阳极的电Fenton装置,研究了pH、电压、曝气流量和支持电解质Na2SO4的变化对该装置产生H2O2的影响。结果显示:pH为3时,电压为3~9 V,H2O2生成量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升高;反应时间为140 min,初期H2O2浓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60 min后,H2O2浓度趋于稳定,最大为26.6 mg/L;体系中溶解氧的存在是产生H2O2的必要条件,H2O2浓度随着曝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采用该装置处理某焦化厂A2O出水,在pH为3,电压为9 V,阴阳极板距离为30 mm,Na2SO4加入量为5 g/L,曝气流量为600 mL/L,Fe2+投加量为0.2 mmol/L的条件下运行2 h,废水COD值明显下降,最大去除率为82.5%。
焦化废水生化出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
彭枫, 潘霞
2014, 32(5): 14-16. doi: 10.13205/j.hjgc.201405004
摘要:
采用臭氧-活性炭工艺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活性炭工艺对焦化废水生化出水具有良好的深度处理效果。在空气流量为75 L/h,臭氧浓度为100 mg/L,pH=10.5,反应时间为30 min的最佳试验条件下,当深度处理进水水质ρ(COD)=156.5 mg/L、色度=110倍时,其去除率分别为69.65%和92.27%,出水COD和色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7.50 mg/L和8.50倍,均达焦化废水排放新标准。
曝气-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甲萘胺废水
王利平, 李祥梅, 马燕东, 倪可, 杜尔登
2014, 32(5): 17-19. doi: 10.13205/j.hjgc.201405005
摘要:
针对常州市某化工厂甲萘胺废水,设计采用曝气-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进行处理。连续运行表明,在进水流量800 m3/d的条件下,经该工艺处理后,出水COD、SS、TP、NH3-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4,37,0.6和21 mg/L,达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该组合工艺对甲萘胺废水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
人工湿地中土霉素胁迫对杂交狼尾草及土壤特征的影响
刘琳, 向衡, 刘玉洪, 刘超翔, 黄栩, 朱葛夫
2014, 32(5): 20-24. doi: 10.13205/j.hjgc.201405006
摘要:
为了解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废水过程中抗生素对湿地资源型植物(杂交狼尾草)和土壤的影响。采用实验模拟方法研究了杂交狼尾草叶绿素含量、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系统及土壤酶活性在不同土霉素浓度胁迫下(0~10 mg/L)的响应情况。研究结果指出:植物叶绿素含量和总蛋白含量在高浓度胁迫(>100μg/L和10μg/L)下会被显著毒性抑制,而在低浓度条件下表现为毒性兴奋效应。相比对照组,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在不同土霉素胁迫条件下,活性均会被显著激活。而植物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高浓度条件下会明显降低,两者抑制率分别为11.8%~32.8%和54.3%~63.3%。而土霉素对土壤中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毒性强度随着投加浓度升高而增加,但在高浓度(>10μg/L)胁迫条件下才会作用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废水过程中低浓度抗生素的存在,有益于湿地资源型植物的生长,并且土壤环境可耐受其毒性作用。
电化学混凝-内电解耦合法处理橙黄G染料废水
潘峰, 刘林, 王万峰, 尤奇中, 杨利敬
2014, 32(5): 25-29. doi: 10.13205/j.hjgc.201405007
摘要:
以石墨为阳极,研究了电化学混凝-内电解耦合法对橙黄G染料废水的降解效果,考察了NaCl投加量、FeSO4·7H2O投加量、溶液初始pH以及铁碳投加量对废水中橙黄G脱色率及COD去除率的影响,同时对比了电化学混凝-内电解耦合法与电化学混凝和内电解单独使用时对橙黄G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电化学混凝-内电解耦合法对橙黄G废水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均高于电化学混凝法和内电解法,其中COD去除率高于后两者之和,说明两者的耦合是协同作用。FeSO4·7H2O的加入在提高脱色效果的同时,也改善了混凝沉降的作用,有助于后续泥水分离过程的顺利进行。最佳运行条件下橙黄G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8.3%和66.7%。
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李章良, 郭海灵
2014, 32(5): 30-33. doi: 10.13205/j.hjgc.201405008
摘要:
介绍了高级氧化技术(AOPs)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Fenton法、光化学催化氧化法、臭氧氧化法、超声氧化法、电化学氧化法等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分析了AOPs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原理,重点阐述了国内外高级氧化技术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研究成果,并探讨了它们的优缺点。最后,对AOPs在垃圾渗滤液处理领域应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新疆农牧区生活污水处置技术综合性能评估与筛选
吕任生, 赵晨曦, 马俊英, 阿依古丽
2014, 32(5): 34-39. doi: 10.13205/j.hjgc.201405009
摘要:
新疆农牧区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筛选是落实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环节。构建了包括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和9项指标的农牧区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10项预选处理技术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土壤渗滤、净化沼气池和稳定塘的综合性能指数分别为0.7826、0.7379、0.7377和0.7248,工艺综合性能评价结果优于其他技术。结合南疆、东疆和北疆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性,可参考各种技术的综合性能评价结果,因地制宜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黄孢展齿革菌对萘胺的降解优化及其动力学研究
梁峙, 马捷, 梁骁, 刘喜坤, 吴伟力, 仇琛, 权泉, 肖扬
2014, 32(5): 40-44. doi: 10.13205/j.hjgc.201405010
摘要:
考察了黄孢展齿革菌(Phanerochaete sp.)在不同温度、接种量、外源物质、pH值、以及不同萘胺质量浓度等单因素条件下对萘胺降解效率的影响,设定了5因素4水平对菌株的降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5℃,接种量为20%,外加碳源(海藻糖)浓度为5 g/L,萘胺为100 mg/L,pH为8.5时,其降解率最高,达到78.14%;同时,采用优化方案,建立了萘胺初始浓度为50 mg/L和100 mg/L的动力学模型。
一种改性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
王进喜, 常青, 王亚军
2014, 32(5): 45-48. doi: 10.13205/j.hjgc.201405011
摘要:
对传统高分子絮凝剂聚乙烯亚胺进行接枝改性,使其在去除水中浊度的同时捕集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将巯基乙酸通过酰胺化反应接入聚乙烯亚胺的分子链中,生成改性高分子絮凝剂巯基乙酰聚乙烯亚胺(MAPEI)。主要研究MAPEI的制备条件,如反应物比例(n(PEI)∶n(TGA))、反应物浓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初始pH值、反应温度等,最终得出MAPEI的最佳反应条件,反应物n(PEI)∶n(TGA)=1∶2,4%浓度的PEI溶液;反应时间为12 h;反应体系的pH值无需调节,pH为2.5;反应温度为室温。同时通过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MAPEI进行性能表征。
水击泄压阀开启过程阀口流场的数值模拟
单如健, 赵会军, 王波
2014, 32(5): 49-52. doi: 10.13205/j.hjgc.201405012
摘要:
泄压阀作为管道系统的重要安全部件,其作用在于保障管道系统超压安全,减少爆炸性事件的发生。基于雷诺时均方程和标准k-ε紊流模型,运用Fluent动网格和UDF技术对某水击泄压阀管道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UDF程序控制阀门开启速度,得到阀口附近流场参数的数值变化。研究表明:水击泄压阀阀芯部分会有明显的节流效应,导致阀内速度的突变;随着管道内压力的增加,管道内部速度总体呈现增大趋势,噪声和速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阀门内部声功率级分布基本呈现对称分布。
大气污染防治
污泥处理废气清洗设备及其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朱桂华, 马凯, 唐啸, 高明泉
2014, 32(5): 53-56. doi: 10.13205/j.hjgc.201405013
摘要:
基于在污泥处理中产生的一定量的废气,提出了一种多级水幕式污泥处理废气清洗设备,分析了其工作过程。并以之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得出清洗装置的处理风量,水幕的厚度、层数与废气处理效率的关系。并测量了不同水幕厚度与处理风量下废气清洗装置的整机压力损失。实验结果表明:水幕厚度一定的情况下除废气效率随着处理风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水幕厚度一定时随着水幕层数的增加除废气效率也会增加,但并不是水幕的层数和厚度越大除废气的效率就越大。要获得最佳的除废气性能,必须使清洗装置的处理风量与水幕的层数、厚度合理的匹配。当处理风量为0.45 m3/s时,水幕层数为3时,水幕厚度为2 mm时,设备的除废气效果达到最佳,可达到87.32%。
超声波辅助喷射引流除尘技术研究
赵军友, 万法伟, 王秀会, 刘祥猛
2014, 32(5): 57-60. doi: 10.13205/j.hjgc.201405014
摘要:
大量中小型锅炉未安装有效除尘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根据对袋式、湿式等各除尘方式进行综合比较,除尘效率高,但设备费用及维护成本高,对于中小型锅炉不适用。为满足新标准对烟尘排放浓度的要求,同时降低除尘设备成本,研制了新型超声波辅助喷射引流除尘装置。根据超声波辅助喷射引流除尘技术方案,调整工艺,确定喷射引流系数与超声波参数。除尘器试验运行成功,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凸显。
除臭酵母JZ-6发酵条件的研究
许丽娟, 王震, 刘标, 吴迎奔, 陈薇, 尹红梅, 贺月林
2014, 32(5): 61-63. doi: 10.13205/j.hjgc.201405015
摘要:
为给除臭酵母JZ-6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酵母JZ-6对恶臭中主要臭气物质氨气的去除率为指标进行试验。确定了除臭酵母JZ-6的优化发酵条件为:接种量为8%,培养基起始pH为4,500mL瓶中装液量为150 mL,发酵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24 h,在此发酵条件下,该菌株对氨的去除率达88.6%。
高效脱氨除臭异养硝化菌的筛选鉴定及脱氨性能研究
田凤蓉, 张彬彬, 杨志林, 王开春, 王克云, 刘娟
2014, 32(5): 64-68. doi: 10.13205/j.hjgc.201405016
摘要:
从畜禽养殖厂土壤中分离筛选出2株高效异养硝化脱氨菌株,命名为LH-N7、LH-N29,通过16S rDNA分析鉴定及系统发育树分析,LH-N7属于善变副球菌(Paracoccus versutus),LH-N29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在以(NH4)2SO4为唯一氮源、葡萄糖为唯一碳源的氨氧化培养基中,菌株LH-N7及菌株LH-N29 72 h内氨氮降解率达到92%和93.2%,体系中总氮降解率达到65.5%和73.3%。菌株LH-N7降解过程中有硝酸盐积累,但随后会同步转化,说明LH-N7同时具有好氧反硝化能力,菌株LH-N29脱氨过程中几乎没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积累,说明LH-N29能够同步硝化反硝化。两株菌配伍后脱氮率高于任一单菌株,且以V(LH-N7)∶V(LH-N29)=1∶2混合去除效果最佳,氨氮降解率达到99.3%。两株菌在最佳脱氨配比条件下能够使活性污泥的氨氮和总氮去除率24 h提高24.7%和47.1%,达到97.5%和84.2%。
固废处理与处置
乌鲁木齐城市污泥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农用可行性分析
罗艳丽, 郑春霞, 王梦颖, 王煜
2014, 32(5): 69-72. doi: 10.13205/j.hjgc.201405017
摘要:
选取乌鲁木齐市两家有代表性的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对其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形态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污泥的农用价值和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乌鲁木齐两家污水厂污泥基本呈中性,含水率在70%以上,污泥呈现高有机质、高氮、高磷、低钾的特点。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均满足我国CJ/T 309—200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标准》中B级标准,但HD污水厂Zn和Cd含量、QDW污水厂Cd含量超出A级标准,不可施用于蔬菜和粮食作物。污泥中Zn和Cu主要以残渣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其余三种形态所占比例较小,Pb和Cd以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为主。Zn、Cu的不可利用态所占比例在50%以上,生物可用性较低。Pb、Cd生物有效态和潜在有效态所占比例之和在50%以上,有较强的生物可利用性,在污泥农用时存在潜在风险,Cd污染问题要引起重视。
粉煤灰复合固化剂处理含油污泥实验研究
刘宇程, 徐俊忠, 陈凤, 陈明燕
2014, 32(5): 73-76. doi: 10.13205/j.hjgc.201405018
摘要:
含油污泥是一种含有化学处理试剂、油污、污水、钻屑、加重材料和黏土的多相稳态胶体悬浮体系。研究了以工业废料粉煤灰为主、水泥为辅的复合固化剂和Al2(SO4)3、Na2SiO3复配的促凝剂对含油污泥进行固化的工艺。通过优化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固化配方为:粉煤灰投加量15%、水泥投加量4%、Al2(SO4)3投加量1.5%和Na2SiO3投加量1.5%。最佳固化配方下,固化体浸出液的主要污染指标测试均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要求,并且固化物料成本合理,约为80元/m3。
水相环境中pH与离子对~(239)Pu在膨润土中的吸附影响
宿吉龙, 庹先国, 冷阳春, 岳萍, 李平川, 刘明哲
2014, 32(5): 77-80. doi: 10.13205/j.hjgc.201405019
摘要:
为了研究回填材料膨润土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行为,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影响条件下,钙基膨润土、钠基膨润土、漂白土对Pu的吸附特征,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讨论。结果表明:钙基土的吸附能力最强,钠基土次之,漂白土最弱;蒙脱石表面羟基官能团的变化,使膨润土的吸附能力随着水相pH值的增大而增强;配合反应的发生,使膨润土吸附能力随着CO32-浓度的增大而减弱;水解作用以及Fe3+形成带正电荷的粒胶与钚水解产物结合,使膨润土吸附能力随着Fe3+浓度的增大而减弱。
铋铁配比对铁酸铋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巴图图拉格, 刘进荣, 曹珍珠, 高艳芳, 何伟艳, 李彩翎
2014, 32(5): 81-85. doi: 10.13205/j.hjgc.201405020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改变原料中铋铁配比合成了以铁酸铋为主相的催化剂粉体。利用定量X射线法分析了不同铋铁配比对铁酸铋合成过程中物相组成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表征了粉体的光吸收特性。研究了催化剂组成、光照时间以及催化剂用量对催化降解甲基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九水硝酸铁与五水硝酸铋热分解速率相差较大是引起铁酸铋粉体合成过程中产生杂相的原因。降低铋铁配比有利于铁酸铋相的形成,其中铋铁配比为0.90∶1的原料合成的复合催化剂粉体紫外光降解甲基橙效率最高。
监测与评价
我国企业排污状况自行监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李莉娜, 唐桂刚, 万婷婷, 陈敏敏, 景立新
2014, 32(5): 86-89. doi: 10.13205/j.hjgc.201405021
摘要:
结合对我国企业排污状况自行监测现状调查,以及国外企业自行监测的发展历程分析,对我国企业当前自行监测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我国重点企业中约有67%的企业开展了自行监测,尚有33%的企业没有开展自行监测;开展自行监测的企业中,80%的企业采用自动监测方式,20%的采用手工监测方式;不同类别的企业中,污水处理厂自行监测开展率最高,达96%;从区域分布上分析,东、中、西部地区自行监测开展率分别为72%、62%、64%;从行业类别上分析,纺织、化工行业自行监测开展率较高,达到了80%以上。当前,我国企业自行监测工作还存在着企业自身积极性不高、自行监测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必须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培育监测市场、加强对企业自行监测行为的业务指导,以规范自行监测行为,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模型的高校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分析
黄书君, 李坤权, 朱光怡
2014, 32(5): 90-94. doi: 10.13205/j.hjgc.201405022
摘要:
随着室内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对室内空气进行环境评价以了解室内空气品质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提出了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并应用于高校室内空气品质评价。对某高校室内的甲醛、氨、TVOC、苯、甲苯、二甲苯进行测定,并对测定数据先后采用单一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其中模糊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对污染物相对重要性比较,建立判断矩阵,经运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出各污染物权重向量,再确定评价集合,构造各污染物的隶属函数,得到单因素评价矩阵,各污染物的隶属度与其权重的乘积即为评价结果。与单一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果对比,模糊层次分析法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室内空气品质的实际状况。
基于IEUBK模型的公路环境多介质铅暴露风险评价
王晓钰, 李飞
2014, 32(5): 95-100. doi: 10.13205/j.hjgc.201405023
摘要:
基于对案例区域的采样分析和相关参数资料的搜集,采用国际认可的综合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模型(IEUBK)对案例公路环境多介质铅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以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参比,研究区域土壤铅含量低于GB 15618—1995二级标准限值;路基西侧各距离采样点中的铅含量均高于路基东侧对应采样点,这很可能与该区域的常年主导风向有关;路基两侧土壤铅含量分布均基本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距路基150m后的铅含量趋于相对稳定;基于IEUBK计算出案例区域多介质环境铅暴露对0~84个月的儿童受体的血铅贡献的几何均值为15.03~15.14μg/dL,而各采样点儿童血铅超过限值10μg/dL的概率均大于80%,故该区域儿童受体已存在较高风险。
被动采样法监测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BTEX污染现状
高峰, 帕丽达·牙合甫, 庞梦舟
2014, 32(5): 101-104. doi: 10.13205/j.hjgc.201405024
摘要:
应用被动采样法对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BTEX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来源和污染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季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苯平均浓度为22.487μg/m3,甲苯平均浓度为8.188μg/m3,乙苯平均浓度为8.336μg/m3,二甲苯平均浓度为17.597μg/m3,BTEX平均浓度为56.465μg/m3,污染整体水平较高。BTEX的浓度排序为:苯>二甲苯>乙苯>甲苯。其中苯和二甲苯占总量的70.81%,为本地区BTEX中的主要组分。各采样点苯与甲苯比值为1.21~4.60,表明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BTEX的主要来源为煤炭燃烧。监测数据客观体现了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BTEX污染现状。
乌鲁木齐市道路雨水径流重金属污染分析
董微砾, 陈学刚, 魏疆, 赵直
2014, 32(5): 105-110. doi: 10.13205/j.hjgc.201405025
摘要:
对乌鲁木齐市区3条不同道路路面雨水径流进行了取样监测,采用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了径流中的Cu、Cd、Pb、Zn 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探讨了路面径流中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变化、平均质量浓度的空间变化及重金属元素浓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采样点重金属浓度均在5~15 min时达到高峰,随着降雨和径流的延续,浓度也逐渐降低。3个采样点中Zn、Cu、Pb的质量浓度较高,而Cd的含量最小。其中城市交通密集区路面(采样点Ⅱ)径流重金属浓度最高,支路路面(采样点Ⅲ)重金属的含量相对较低。乌鲁木齐市路面径流中重金属污染水平高于其他城市,反映出乌鲁木齐市在道路路面环境维护和管理上与其他城市的差距。路面径流中不同重金属元素间相关性强,说明重金属污染物具有同源性。
连霍高速宝鸡段路旁土壤重金属分布及潜在风险评估
范拴喜
2014, 32(5): 111-114. doi: 10.13205/j.hjgc.201405026
摘要:
为研究连霍高速宝鸡段路旁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风险,选取了陈仓、蔡家坡和眉县三个断面,用原子分光光度法对路旁土壤重金属(Pb、Zn、Cu、Cr)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在5~300 m内,三个断面土壤中Pb、Zn、Cu、Cr四种重金属含量范围分别是23.41~45.76,72.67~135.54,24.58~44.99,63.83~89.22 mg/kg;重金属含量随路基距离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再缓慢减少的趋势,峰值出现在25~125 m处;潜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Pb、Zn、Cu和Cr在N年后可能存在潜在环境风险。
铜业项目大气影响预测评价实例分析
曹文洁, 赵海燕, 贾尔恒·阿哈提, 邱秀云
2014, 32(5): 115-119. doi: 10.13205/j.hjgc.201405027
摘要:
使用大气扩散模型AREMOD,以SO2、NO2、PM10及特征污染物Pb等为预测因子,对某铜业项目进行大气环境质量预测评价。通过预测评价发现:大多数评价因子浓度均达到相应标准,但个别因子如PM10、As尘、NO2等出现超标现象,故进行超标原因分析,并提出环境影响后评价以及区域内污染物倍量替代的对策。
西安地铁环境中PM_(10)、PM_(2.5)、CO_2污染水平分析
樊越胜, 胡泽源, 刘亮, 谢伟, 艾帅
2014, 32(5): 120-124. doi: 10.13205/j.hjgc.201405028
摘要:
针对地铁环境空气污染状况,于2013年6月对西安地铁2号线各监测车站的站厅、站台、车厢及室外的PM10、PM2.5、CO2的污染水平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站厅、站台和车厢的PM10浓度均未超标;PM2.5浓度最大值分别为97.97,131.56,97.1μg/m3,超标率分别为30.6%、75.4%、29.5%,各监测站点细颗粒物污染较严重。车厢内部CO2最高浓度超过2 357 mg/m3,缺乏足够的新鲜空气来满足乘客的呼吸需求。对PM10和PM2.5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站台和车厢环境中的颗粒物有强烈的相关性,二者有共同的来源。对站台和车厢环境中的PM10、PM2.5与室外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表明,PM10有强烈的相关性(R2=0.83,0.78);PM2.5有较弱的相关性(R2=0.43,0.11)。各监测车站站台PM2.5/PM10为0.64~0.83,平均值为0.72;车厢PM2.5/PM10为0.68~0.85,平均值为0.78。
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
铅冶炼有害砷元素流向审计诊断与系统实现
汤景文, 史美清, 王海鹰, 柴立元, 邹滨
2014, 32(5): 125-128. doi: 10.13205/j.hjgc.201405029
摘要:
针对目前重金属冶炼过程中有毒有害元素砷在各个生产工序中污染分散和缺乏有效统计的问题,以我国典型炼铅法(SKS炼铅法)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其主体冶炼过程中砷分布状况,提出了铅冶炼有害砷元素流向审计与诊断的思路,并采用回归拟合和物流审计的方法,构建了SKS工艺砷流向审计平台,实现了SKS炼铅工艺中砷元素流向的自动审计和模拟预测。
吉林省燃煤电厂烟尘达标排放现状及建议
陈城, 王建豪, 袁士婷, 王鑫
2014, 32(5): 129-132. doi: 10.13205/j.hjgc.201405030
摘要:
为全面了解吉林省燃煤电厂烟尘达标排放现状,根据2012年对各厂的烟尘测试数据,汇总了烟尘排放达标情况。统计数据表明:按新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烟尘达标排放率仅为38.3%,布袋或电袋除尘器的烟尘排放浓度明显低于单一电除尘。对影响烟尘排放浓度的因素,包括燃煤灰分、飞灰比电阻、除尘器运行维护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对各厂除尘设施改进或改造提出相应建议,促进烟尘实现达标排放。
CASS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研究
狄倩, 孙根行, 郭金鑫, 路建萍, 张波浪
2014, 32(5): 133-137. doi: 10.13205/j.hjgc.201405031
摘要:
通过对CASS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实施生命周期评价,对各处理工段的环境负荷进行识别。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影响CASS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清洁生产水平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初步建立了一套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构成的CASS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结果,对部分指标的确定予以说明。最后对我国污水处理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的制定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山西省排污权交易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赵英煚, 杜斌, 彭林, 杨花, 成娜
2014, 32(5): 138-141. doi: 10.13205/j.hjgc.201405032
摘要:
山西省排污权交易体系采用总量控制模式,利用总量核算法,核定分配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量,为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并对其排放量进行动态管理。基于总量控制和全周期管理原则,开发了排污许可证总量核定管理系统和排污权交易在线管理系统,实现了初始指标分配、排污许可证管理、总量动态管理、在线交易、交易监管等一系列连续而又互相支持的功能,为排污权交易提供了支持平台和交易保障。
环保设施BOO模式的技术及管理创新实例研究
李福奇, 殷茵
2014, 32(5): 142-145. doi: 10.13205/j.hjgc.201405033
摘要:
综述了钢铁企业环保设施BOO模式的含义、运作方式、运作程序及管理内容,通过宝钢湛江环保BOO项目的实例详细分析了BOO模式的优越性和推广价值,同时介绍了该项目采用的先进技术,总结了项目运作经验并提出建议。
土壤修复
污染场地工程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陈素云, 王峰, 王文峰, 王建飞, 张学平
2014, 32(5): 146-149. doi: 10.13205/j.hjgc.201405034
摘要:
工程控制技术主要是利用工程措施将污染物封存在原地,限制污染物迁移,切断暴露途径,降低污染物的暴露风险,保护受体安全。工程控制技术在国外污染场地的应用比例逐渐提高,而国内的污染场地修复处在初期阶段,存在过度修复等问题,根据超级基金制度发展的经验,中国污染场地问题亟待发展经济合理的工程控制措施。以某化工厂搬迁场地风险控制为例,从实施的可行性、成本、时间、风险控制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工程控制技术应用研究,以期为工程控制技术在国内的实施提供依据。
化学预氧化耦合生物降解技术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蔡月华, 张丹, 姜林, 钟茂生, 彭超, 姜登登
2014, 32(5): 150-155. doi: 10.13205/j.hjgc.201405035
摘要:
化学预氧化耦合生物降解技术已经逐渐地应用到PAHs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过程。经研究证实,化学预氧化耦合生物降解技术能够有效地修复PAHs污染土壤。具体阐述化学预氧化耦合生物降解技术在修复PAHs污染土壤过程中化学预氧化机理、耦合技术研究现状及优缺点,并就进一步提高耦合技术对PAHs污染土壤修复效率的相关研究提出展望。
ZVI/EDDS/Air体系对氯酚污染土壤的修复工艺研究
孙倩, 周海燕, 曹梦华, 王琳玲, 陈静, 陆晓华
2014, 32(5): 156-159. doi: 10.13205/j.hjgc.201405036
摘要:
考察了新型ZEA体系治理2,4-DCP污染土壤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零价铁剂量、EDDS浓度和曝气速率等因素对体系的降解作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污染物含量为296.3 mg/kg,EDDS浓度为0.4 mmol/L,铁粉剂量5 g,曝空气速率1 L/min,固液比为1∶20,室温的条件下反应2 h后土壤中DCP的降解率为93.4%,EDDS的降解率为91.4%,反应3 h后DCP和EDDS均被完全降解。污染土壤中DCP和EDDS的降解规律符合准一阶动力学方程,其降解速率常数kobs分别为1.97 h-1和0.98 h-1。
pH和水溶性有机质对苏打盐碱土壤吸附解吸汞的影响
王莉霞, 朱立禄, 阎百兴
2014, 32(5): 160-164. doi: 10.13205/j.hjgc.201405037
摘要:
苏打盐碱土壤是一种具有特殊理化性质的土壤。采用1次平衡法,研究不同pH和水溶性有机质(DOM)含量对苏打盐碱土壤吸附解吸Hg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平衡溶液pH的增加,苏打盐碱土对Hg的吸附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最大吸附量出现在pH为3.5~5.5;对Hg的解吸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最小解吸量出现在pH为4.5~6.0。DOM对不同浓度Hg的吸附、解吸特征影响不一,当平衡溶液Hg浓度低于10 mg/L,DOM的增加显著降低土壤对Hg的吸附量;而当平衡溶液Hg浓度升高,DOM的增加反而促进Hg的吸附。当平衡溶液ρ(DOM)<100 mg/L时,DOM的增加对土壤中Hg的解吸起促进作用。苏打盐碱地土壤具有强碱性、低有机质的特性,不利于Hg在土壤中的存留。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卜云洁, 王鑫, 王学江, 刘免, 颜湘波, 赵建夫
2014, 32(5): 165-169. doi: 10.13205/j.hjgc.201405038
摘要:
从上海、大连和天津的附近海域海水中分离出的15种石油降解菌中筛选出6种柴油降解率在75%以上的高效石油降解菌D3、T4、R4、T1、D4和R3。经16S rDNA测序鉴定,D4和T4属假单胞菌属,D3和R4属短波单胞菌属;R3属迪茨菌属,T1属盐单胞菌属。分析6种菌株在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发现,在LB培养基中,D4的适应期较长,需要25 h,而稳定期较短;在葡萄糖培养基中,R4在3 d后进入稳定期,适应期较长,其他5种菌株在2 d后就进入稳定期;在柴油海盐培养基中6种菌株在3 d后生物量出现明显增长,其中R3、R4和D3的生物量高于T1、D4和T4的生物量。对比6种高效石油降解菌株在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得出其生长的难易顺序是柴油海盐培养基>葡萄糖培养基>LB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