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JST China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33卷  第1期

水污染防治
城市污染河道水体复氧技术研究综述
曹欠欠, 于鲁冀, 薛金萍
2015, 33(1): 1-5. doi: 10.13205/j.hjgc.201501001
摘要:
在回顾国内外河道水体复氧技术研究基础上,总结河道水体复氧技术研究进展,归纳水体复氧技术的类型、各种复氧技术的复氧效果及影响因素,指出现有复氧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河道水体复氧技术研究进行展望,提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烟嘧磺隆降解菌SY-6的固定化、降解特性及其工程化应用
代鹏飞, 蔡天明, 陈立伟
2015, 33(1): 6-10. doi: 10.13205/j.hjgc.201501002
摘要: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对烟嘧磺隆降解菌SY-6进行细胞固定化,通过单因素实验明确了菌株包埋SY-6的最优条件,并对其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含量为4%,Ca Cl2含量为3%,固化时间为4 h,制得的固定化小球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和较好的传质性能及其对烟嘧磺隆的降解率较高。固定化细胞降解烟嘧磺隆的最佳条件为p H为7.0、温度为30℃、包菌量为5%。在不同p H或温度下,与游离细胞相比,固定化细胞有较宽泛的耐受性。将包埋的SY-6投加到序批式反应器(简称SBR)中处理烟嘧磺隆废水,结果表明,菌株SY-6在合适的使用周期内稳定性较高且对烟嘧磺隆废水降解效果较好,为烟嘧磺隆固定化细菌的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气浮-多面球-膜”集成工艺处理微污染湖泊水
刘强, 赵苔馨, 赵昌爽, 闫猛
2015, 33(1): 11-14. doi: 10.13205/j.hjgc.201501003
摘要:
采用“气浮-多面球-膜”集成装置处理高藻、低浊、有机物浓度较高的某微污染湖泊水,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小试试验,重点关注该集成工艺对有机物和藻类的处理效能。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有效去除有机物和藻类,对浊度、色度、嗅味、COD、氨氮、叶绿素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8%、81.7%、71.4%、71.9%、61.4%和94.6%。膜单元对浊度的去除发挥主要作用,对浊度的平均去除率为56.7%。气浮单元对藻类、色度和嗅味的去除均发挥重要作用,对上述3项水质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5%、45.3%和50.1%。气浮和多面球生物处理单元对COD和氨氮的去除均发挥重要作用,气浮单元对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0%、29.5%,多面球生物处理单元对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0.8%、25.2%。
复合人工湿地系统酶活性及其与污染物净化效果的相关性
吴属连, 刘欢, 崔理华
2015, 33(1): 15-18. doi: 10.13205/j.hjgc.201501004
摘要:
构建目前广泛应用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从酶学角度探讨湿地主要污染物净化机理。通过对下行流-上行流复合人工湿地和下行流-下行流复合人工湿地2套系统磷酸酶、脲酶活性的测定发现,磷酸酶、脲酶活性随系统流程逐级降低,一级池磷酸酶、脲酶活性较高且日变化较大,同一一级池中磷酸酶、脲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性。系统脲酶活性和TN去除率相关性显著,磷酸酶活性与TP去除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磷酸酶、脲酶活性与COD去除率相关性亦不显著。
人工湿地应用于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修复
李安峰, 徐文江, 潘涛, 姚静华, 李箭
2015, 33(1): 19-22. doi: 10.13205/j.hjgc.201501005
摘要:
以某会议中心1号和2号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号和2号人工湿地对COD、TN和TP均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植物的差异对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不明显。TP的去除主要依靠基质的作用。湿地的前段和中段是整个湿地COD和TN去除的主体,且前段的去除率高于中段。
电沉积处理含镉废水的性能研究
许文杰, 虢清伟, 许振成, 王延飞, 卓琼芳, 易皓
2015, 33(1): 23-26. doi: 10.13205/j.hjgc.201501006
摘要:
电沉积含镉废水考察溶液的不同初始p H、镉的不同初始浓度、电流密度及金属配合物对电沉积效果的影响,利用SEM和XRD对沉积物的表面形貌和物相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沉积物金属的存在形式。实验结果表明,p H在1.5~3.5时,溶液中镉的去除效果达到99.3%;一级动力学常数随着初始镉溶液浓度增加而变大;当电流密度为4.46 m A/cm2进行90 min电沉积时反应速率较快且沉积量最大;氨水与镉形成的配合物可以促进电沉积镉的反应速率;对电沉积后的沉积物进行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测试。SEM表明,沉积物呈现树枝状的纳米结构。XRD表明,沉积物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镉和镉。
黄姜皂素废酸液在均相离子膜中渗析规律的研究
贾冬靖, 郭新超, 孙长顺
2015, 33(1): 27-31. doi: 10.13205/j.hjgc.201501007
摘要:
为了研究皂素水解废液在离子交换膜中的渗析规律,实验考察了废液中电导率、含盐量、氢离子浓度、硫酸盐浓度、Ca离子浓度、Mg离子浓度和有机物浓度随渗析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渗析时间进行100 h后,处理效果达到稳定状态;废液与渗析液的电导率几乎相等;含盐量、H+浓度、SO2-4浓度的分离效率分别为71%、62%、78%;Ca去除效果优于Mg去除效果;大部分有机物无法通过离子交换膜。
微生物还原Cr(Ⅵ)的机理研究进展
徐天生, 欧杰, 马晨晨
2015, 33(1): 32-36. doi: 10.13205/j.hjgc.201501008
摘要:
含铬工业废水排放到环境中会对人体的健康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其中重金属铬的毒性会随着价态的变化而变化。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以将Cr(Ⅵ)还原为Cr(Ⅲ),从而降低Cr(Ⅵ)的毒性。从微生物还原Cr(Ⅵ)的机理类型,相关还原酶的基因特性,可还原Cr(Ⅵ)的微生物,影响还原的因素,Cr(Ⅵ)还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BIOFOR处理混装制剂类制药废水工程实例
欧阳二明, 匡彬, 王娜
2015, 33(1): 37-39. doi: 10.13205/j.hjgc.201501009
摘要:
介绍了BIOFOR反应器在江西某医药集团混装制剂废水处理中的工程应用。采用自然挂膜和接种挂膜相结合的方式快速启动BIOFOR池。BIOFOR池处理混装制剂废水具有良好的效果、较高的耐冲击负荷能力、运行稳定。COD平均去除率达72.45%,NH3-N平均去除率达56.8%。BIOFOR池出水可稳定达GB 21908—2008《混装制剂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BIOFOR池处理混装制剂废水的最佳运行气水比为5∶1。反冲洗宜采用水气联合反冲洗。
超疏水膜用于含油废水处理过程机理及研究进展
李亮, 王聪颖, 杨丽利, 宋志英
2015, 33(1): 40-44. doi: 10.13205/j.hjgc.201501010
摘要:
综述了多年来国内外高度疏水膜应用于乳化油污水处理的研究及进展,简单介绍了含油污水处理及破乳方法,重点介绍了疏水膜分相机理和处理油水乳状液的破乳机理,讨论了影响疏水膜油水分离的因素。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氧化沟型A~2/O工艺设计改造
龚维辉, 邹勇斌, 熊兵, 尹子洋
2015, 33(1): 45-48. doi: 10.13205/j.hjgc.201501011
摘要:
根据某化工工业园产生的高浓度工业废水特点,通过分析污水处理厂原传统型A2/O工艺存在的问题,对原有工艺进行改造。改造后运行结果表明:氧化沟型A2/O工艺对COD、NH3-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7.26%、76.94%、98.36%,生化系统出水水质指标达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调理剂种类和配比对污泥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
张克峰, 刘麒, 张茜雯, 于小迪, 王洪波
2015, 33(1): 49-52. doi: 10.13205/j.hjgc.201501012
摘要:
为研究污泥生物干化过程中的调理剂种类及配比等工艺参数对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利用自主设计的生物干化反应器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分别研究了麦秆和锯末作调理剂和3种不同调理剂配比(污泥与调理剂湿基质量比为3∶1,5∶1,8∶1)的生物干化效果。结果表明,利用麦秆作调理剂能够达到更高温度,含水率降低了10.88%,优于锯末作调理剂降低的5.9%;与其他配比相比,污泥与调理剂添加比为5∶1时,干化效果与经济性相对更好。利用麦秆作调理剂,且物料配比为5∶1(污泥∶麦秆)时,生物干化效果最佳。
干湿比对砂土地下渗滤系统净化能力的影响
李晓东, 刘冉, 郭锋, 张巍, 晁雷
2015, 33(1): 53-56. doi: 10.13205/j.hjgc.201501013
摘要:
通过搭建以砂土为主的地下渗滤系统,考察不同干湿比条件对地下渗滤系统污染物净化能力的影响。在水力负荷为0.08 m3/(m2·d)时,设5种运行条件,分别为连续运行及4个干湿比条件(1∶2、1∶1、2∶1、3∶1)。研究表明:干湿运行对地下渗滤系统的净化能力影响显著,其中干湿比为1∶1时污染物净化效果最好,COD、氨氮、TN、TP去除率分别达到90%、95%、70%、85%。建议北方以砂质土壤为主的地区采用地下渗滤系统处理污水时,稳定运行最佳干湿比为1∶1。
固相好氧反硝化同步去除水中硝酸盐和阿特拉津可行性研究
王新胜, 黄少斌
2015, 33(1): 57-61. doi: 10.13205/j.hjgc.201501014
摘要:
研究了利用固相好氧反硝化同步去除水中硝酸盐和阿特拉津的可行性。通过释碳性能的比较得出淀粉基颗粒是适宜的反硝化碳源,在间歇式实验中,初始硝态氮浓度为55~60 mg/L时,平均反硝化速率为7.03 mg/(L·h),能有效去除水中的硝酸盐。当水中阿特拉津浓度低于10 mg/L时,对好氧反硝化脱氮没有影响,浓度增加至20 mg/L,对反硝化有抑制作用。在好氧反硝化条件下,阿特拉津初始浓度分别为0.1,1 mg/L时,24 h后去除率分别为93%和94.8%,阿特拉津的去除主要通过吸附作用。
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低C/N污水的亚硝化过程控制研究
袁秋生
2015, 33(1): 62-66. doi: 10.13205/j.hjgc.201501015
摘要:
将短程硝化与生物流化床相结合,采用低碳氮比的人工合成污水进行启动,考察进水COD、氨氮、DO、p H对硝化和亚硝化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较少的接种污泥量有利于生物膜的生长,能够成功实现生物流化床的快速启动。高进水氨氮浓度有助于反应器实现亚硝酸盐的积累,但是这种积累并不稳定。当反应器中p H为7.5~8.1,ρ(DO)为1.5~2.5 mg/L时,最大亚硝化率达到75%左右,氨氮去除率达85%以上。出水NO-2-N和NO-3-N浓度随进水COD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进水COD浓度为50 mg/L时,出水硝酸盐浓度急剧减少,亚硝酸盐浓度有所降低,反应器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现象。
高效藻类塘处理农村面源污水的试验研究
孙家君, 马莉, 李海翔, 林华, 姜彬慧
2015, 33(1): 67-71. doi: 10.13205/j.hjgc.201501016
摘要: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但处理情况却不容乐观,96%的村庄未建设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造成了农村环境的严重污染。以模拟农村面源生活污水(简称污水)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藻类塘小试装置对污水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影响因素及处理机理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藻类最佳培养基的基础上,藻类塘脱氮除磷的最佳条件为全曝气、温度为24~35℃、光照强度为4 000 Lux、p H为7.5,藻类浓度为8×105个/m L,此时藻类塘对污水中NH+4-N去除率高达95%以上,TP去除率达60%以上,COD去除率高达90%以上。
规模化养猪场粪污处理新工艺技术集成研究
徐庆贤, 官雪芳, 钱蕾, 林斌
2015, 33(1): 72-76. doi: 10.13205/j.hjgc.201501017
摘要: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实现资源化利用最大化为原则,针对规模化养猪场,通过技术集成和装置创新,提出了“固液分离池-上流序批式沼气池-固液分离机”粪污处理工艺,结合沼气工程运行自动化监控技术,形成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新工艺技术。福建省新星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应用该工艺技术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技术能够实现有效资源再利用,避免粪污排放造成环境污染,有望为规模化猪场建立一种实用生态型技术模式。
大气污染防治
横向双极电除尘器性能实验研究
聂衍韬, 向晓东
2015, 33(1): 77-79. doi: 10.13205/j.hjgc.201501018
摘要:
为了提高现有电除尘器的除尘效果,提出一种横向双极电除尘器,将其与常规电除尘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伏安特性、压力损失、除尘效率性能对比。结果表明:横向双极电除尘器的压力损失比常规电除尘器约高30%;横向双极电除尘器的伏安特性优于普通电除尘器;在平均场强2.1~3.2 k V/cm,平均风速1.0~1.5 m/s的范围内,常温常压下,对中位径为25.405μm的烧结粉尘的除尘效率,横向双极电除尘器与常规电除尘器相比有显著提高,并且随着电场平均风速的提高,横向双极电除尘器的优势更加明显。
管道中烟道气流动传热及酸凝结规律
张丁涌, 李兆敏, 郭龙江, 麻涛, 秦国顺, 李松岩
2015, 33(1): 80-84. doi: 10.13205/j.hjgc.201501019
摘要:
针对注烟道气稠油热采中管道输送烟道气酸凝结问题,以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和动量方程为基础建立了烟道气沿管道流动与传热计算模型,计算了烟道气沿管道的压力分布、温度分布和酸凝结点距离,分析了不同入口参数和烟道气成分对管道中烟道气的压力、温度、酸凝结点的影响。结果表明:SO3或水蒸汽含量增加时,烟道气酸凝结点温度提高,凝结点距离减小;入口烟道气压力提高,烟道气压降变小,温降不变,酸凝结点距离减小;入口烟温升高,压降和温降都增大,酸凝结点距离增大;保温层厚度增加,温降减小,酸凝结点距离增大。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减少烟道气中SO3或水蒸汽含量可以有效地增大酸凝结点距离,减轻管道腐蚀问题。
基于一般浓度入射条件的汽车扬尘数值模拟研究
李招武, 张鸿雁, 崔海航
2015, 33(1): 85-89. doi: 10.13205/j.hjgc.201501020
摘要:
数值模拟是研究汽车扬尘时空分布的重要方法,地面扬尘浓度条件则是数值模拟求解的关键。不同于已有的整体均匀入射或局部单一强度入射条件,由风沙理论推导了更合理的一般浓度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颗粒重力及车轮旋转对扬尘的影响,并得出车速与扬尘量之间近似为指数的关系。这一方法对进一步研究汽车造成的污染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浮射流上方排风罩的捕集效率分析及优化设计
王怡, 刘秋寒, 黄艳秋, 杨洋, 马骏驰
2015, 33(1): 90-94. doi: 10.13205/j.hjgc.201501021
摘要:
局部排风罩是控制工业建筑中浮射流携带的污染物的最有效手段,但由于建筑内部结构或者工艺条件限制造成罩口尺寸小于污染源尺寸,导致排风罩的控制效果降低。针对该问题,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浮射流在空间受限条件下流场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比增大排风量提高捕集效率更加节能的方法,给出了在排风罩吸气作用下挡板对捕集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合理地设置挡板可使排风罩的捕集效率大幅提高,并且捕集效率随无因次挡板长度增加而增大,同时挡板的作用可以减小由排风罩高度增加所产生捕集效率降低趋势的影响。
负载Cu改性活性炭吸附VOCs性能的研究
张俊香, 黄学敏, 曹利, 马广大
2015, 33(1): 95-99. doi: 10.13205/j.hjgc.201501022
摘要:
采用浸渍焙烧法对活性炭进行铜负载改性,并用于甲苯、乙酸乙酯及甲苯-乙酸乙酯二元混合气体的吸附。结果表明:醋酸铜负载量1.5%时活性炭吸附性能最好,对于单组分气体吸附,改性活性炭对甲苯和乙酸乙酯的吸附量较未改性前分别提高了29.7%和21.3%,穿透时间分别延迟了19.3%、18.6%;对于二元混合气体吸附,改性后活性炭较未改性活性炭对甲苯和乙酸乙酯的吸附量分别提高了19.4%和33.0%。采用BET、SEM、FTIR、XRD等分析表明,铜负载改性后的活性炭比表面积变大、总孔容变大,且铜与VOC的络合作用是改性后吸附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固废处理与处置
秸秆添加对厨余垃圾堆肥时H_2S和NH_3排放的影响
张晓旭, 张红玉, 李国学
2015, 33(1): 100-104. doi: 10.13205/j.hjgc.201501023
摘要:
厨余垃圾堆肥过程中NH3和H2S的排放不但降低了堆肥的养分含量,而且会引发严重的恶臭。以厨余垃圾为研究对象,以玉米秸秆为膨松剂,设置5%、10%、15%、20%(质量分数)4个添加比例(湿基)的堆肥处理,研究秸秆添加量对厨余垃圾堆肥过程中H2S和NH3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温度来看,仅T4处理未达到无害化和腐熟的要求。氧气不足是造成H2S排放的主要原因,4个堆肥处理的H2S主要集中在前2周排放,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H2S的排放量逐渐降低。与T1处理相比,T2、T3、T4的H2S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了35.5%、44.7%、64.2%。各处理NH3的排放趋势与H2S类似,高温期为NH3释放的关键时期,NH3累积释放量占总释放量的62.2%~72.2%,与T1处理相比,T2、T3和T4的NH3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了36.9%、45.2%、76.3%。由此可见,添加适量的玉米秸秆不但能促进厨余垃圾堆肥的进行,明显降低堆肥过程中H2S和NH3的排放,而且可以实现玉米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拜尔法赤泥精细还原实验研究
郝以党, 吴龙, 沈平, 李士琦
2015, 33(1): 105-108. doi: 10.13205/j.hjgc.201501024
摘要:
用精细还原方法对拜尔法赤泥进行了处理,以铁氧化物的还原度为考察指标,取其影响因素及变化范围为:赤泥颗粒平均尺度1.24~2.43μm、气态还原剂CO-H2、还原温度700~1 000℃、还原时间2~4 h。研究结果表明,还原温度对还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最佳还原工况为:还原温度1 000℃、赤泥颗粒平均尺度1.236μm、气态还原剂为H2,还原时间4 h;在最佳工况条件下进行还原,还原度高达99%以上;精细还原过程中赤泥颗粒间未发生烧结,有利于采用物理方法将铁元素与其他杂质元素进一步分离;分离铁以后的尾渣可用于炼钢用脱硫渣。
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土作为水泥生料的热解析实验
李春萍, 朱延臣, 叶勇, 杨飞华, 明晓贺, 张大定
2015, 33(1): 109-111. doi: 10.13205/j.hjgc.201501025
摘要:
采集首钢焦化车间周边土壤,分别进行了TG曲线、素土热处理及生料热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所取土壤中含有多种PAHs类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总含量约156.39 mg/kg。PAHs污染土在低于850℃条件下,失重可分为失水、有机物分解及无机碳酸盐分解三个阶段。随着加热温度的增加,素土中的总PAHs去除率升高。将污染土替代水泥硅质原料配制水泥生料,经300℃处理,污染土中PAHs除了萘、苊、二氢苊及蒽外,其他有机物均有残留,说明水泥生料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600℃处理后,除少量菲残留外,其余有机物基本没有残留。因此,PAHs进入水泥窑协同处置,尤其要考虑生料磨及二级悬浮预热器的烟气中污染物含量。
屠宰场污泥堆肥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先元华
2015, 33(1): 112-116. doi: 10.13205/j.hjgc.201501026
摘要:
对宜宾县城周边屠宰场污泥进行堆肥实验,以种子发芽指数作为参考指标,重点考察了温度、添加菌剂、填充料、堆体尺寸、初始p H值、碳氮比以及初始含水率对堆肥腐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温度随时间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约在第13天达到最大值,且高温区达到60~70℃堆肥效果最佳;添加活性菌剂,能大大提升有机物降解能力,缩短堆肥时间并提高肥效;以锯末作为填充料对堆肥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为促使污泥快速腐熟,应控制初始p H值在7.5左右、碳氮比(C/N)为25左右、初始含水率为55%。该研究为实现屠宰场污泥无害化利用提供了参考。
医疗废物制备木酢液及其成分分析
夏冰斌, 王峰, 杨海真
2015, 33(1): 117-119. doi: 10.13205/j.hjgc.201501027
摘要:
为了解以医疗废物为原料的木酢液制备特性和木酢液的成分,采用磁化热解装置进行调制试验,收集了热解冷凝液,并采用GC-MS对冷凝液的成分进行了分析。检测出有机酸、酚、醛、酮、酯等38种有机成分,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对主要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医疗废物磁化热解冷凝液中的成分种类与木酢液十分接近,特别是乙酸(18.48%)与苯酚(5.15%)的含量较高,证明了依靠磁化空气热解医疗废物制备木酢液的可行性。而两者之间存在的成分差异对其功用的影响则有待进一步探究。
我国微生物制药菌渣管理现状分析
韩洪军, 陈凌跃, 马文成, 郑诗怡, 刘潇, 牟晋铭
2015, 33(1): 120-122. doi: 10.13205/j.hjgc.201501028
摘要:
随着对微生物制药菌渣成分的研究,我国对微生物制药菌渣利用管理途径不断地改进。在借鉴国外微生物制药菌渣利用管理模式、管理经验和我国微生物制药菌渣管理工作现存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微生物制药菌渣处理处置过程的相关管理建议,以期为提高微生物制药菌渣管理水平,实现其“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监测与评价
贵州地区灰场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以易家寨灰场为例
李燕妮, 罗朝晖, 柳山, 李洁, 黄晶晶
2015, 33(1): 123-127. doi: 10.13205/j.hjgc.201501029
摘要:
贵州地区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环境脆弱。实际工作中进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地下水保护的角度出发,以贵州西南部某煤电一体化电厂灰场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为例,系统收集了该地区地下水位埋深、含水层介质类型、包气带介质类型、植被分布、污染途径和功能用途等资料。针对贵州特殊岩溶地下水特征及灰场灰渣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建立岩溶地区灰场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经权重叠加运算得风险性评价结果,从而确定其风险性。实例结果表明该灰场的风险性评价结果为2.7295,风险性低。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灰场地下水风险评价为岩溶发育地区的灰场选址和地下水防渗提供参考。
基于TMDL计划的河流温度管理案例分析
孟晔, 王道涵, 王治江, 冯思静, 李晓旭, 何宇姝, 王永刚
2015, 33(1): 128-131. doi: 10.13205/j.hjgc.201501030
摘要:
最大日负荷总量(TMDL)计划制定与实施的目标是识别具体污染控制单元及其土地利用状况,对单元内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总量提出控制措施,从而促进整个流域执行最好的流域管理与污染控制计划,达到水质目标管理要求。以美国纳瓦罗河流域为例,通过对该流域河流温度TMDL计划的分析研究,结合国内水质目标管理技术,提出了对流域内河流温度负荷分配的一些建议和方法,为今后国内在流域水环境的河流温度管理方面提供参考。
国内外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法规化现状与对比研究
胡翠娟, 丁峰, 李时蓓, 易爱华, 伯鑫
2015, 33(1): 132-136. doi: 10.13205/j.hjgc.201501031
摘要:
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环境空气质量模型的法规化现状及最新进展,分析对比了国内外典型国家和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法规化现状与特点,在总结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法规化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模型法规化建设的具体方向,对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法规化制度和框架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工贸行业安全生产预警指数数学模型构建
张文芬, 罗周全, 许士民
2015, 33(1): 137-140. doi: 10.13205/j.hjgc.201501032
摘要:
通过对《冶金等工贸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评分细则》的仔细解读,将安全预警指标分解成13个一级指标和38个二级指标,对应指标给以相应的经过归一化处理后的权重。针对这十三个安全预警指标建立了数学量化模型,给出了计算方法和安全预警指数的状态划分。结合GM(1,1)灰色预测理论和等维新息模型,构建适合工贸企业的预测模型,对未来的安全生产预警指数作出预测,帮助工贸企业实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做到科学合理决策。
2011—2013年广州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与分析
蔡铭, 罗鹏, 吕梓燊
2015, 33(1): 141-145. doi: 10.13205/j.hjgc.201501033
摘要:
在2013年10—12月期间,选取了广州市58条道路和20栋噪声敏感建筑物进行噪声监测,与2011—2012年监测数据相比较,综合分析了广州市道路交通噪声的现状和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广州市昼夜道路交通噪声以71 d B和70 d B为中心上下波动。对于2013年监测数据,噪声敏感建筑物昼夜噪声均值为65.1 d B和64.6 d B,夜间最大突发噪声均值为80.7 d B。此外还计算了每条道路的昼夜噪声频率重心,结果显示,广州市道路昼夜交通噪声频率重心分布基本相同,以1 000~2 000 Hz最为集中。
卫星遥感技术在违法开工项目监测识别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赵越, 卢力, 丁峰, 赵晓宏, 金珂
2015, 33(1): 146-149. doi: 10.13205/j.hjgc.201501034
摘要:
建设项目从审批到验收,时间跨度比较长,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每年审批的项目数量众多,靠传统管理手段跟踪项目建设情况比较困难,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工作还未有效开展起来,有些建设项目的重大变更到验收时才被发现,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行效果。通过应用遥感技术,并以环评基础数据库中的相关辅助评估系统和大量数据为支撑,建立建设项目动态监管系统,达到建设项目动态监测和管理的效果。实现从单一行政手段到综合应用行政、技术手段转变来进行建设项目环评管理。
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法与问题分析
李志学, 张肖杰
2015, 33(1): 150-153. doi: 10.13205/j.hjgc.201501035
摘要:
为了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积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刻不容缓。排污权交易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可能。在深入研究排污权交易理论以及对比初始排污权分配的方法基础上,结合国内排污权交易市场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为国内构建成熟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提出建议。
不同煅烧温度制备TiO_2及光解2-氯苯甲酸
沈楠, 李川, 贾青竹, 王昶
2015, 33(1): 154-158. doi: 10.13205/j.hjgc.201501036
摘要:
为了考察煅烧温度对TiO2结构和光催化活性的影响,以酞酸丁酯作为前驱体,利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煅烧温度下制备TiO2,并用亚甲基蓝测试其光催化活性。TG热重分析表明,450~700℃时TiO2有晶型变化,XRD表征说明,TiO2晶型受煅烧温度影响显著,其中450~600℃煅烧制备的TiO2为锐钛矿型,650℃煅烧时TiO2出现金红石晶型;亚甲基蓝光解实验结果表明,煅烧温度显著影响TiO2的光催化活性,其中,450~600℃煅烧TiO2对亚甲基蓝光解效果较好,光降解2.5h后降解率高达95%~97%;550℃煅烧制备的锐钛矿型TiO2对2-氯苯甲酸有一定光解催化效果,紫外光解4h后降解率高达80%左右,光解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式。
土壤修复
铬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
尹贞, 张钧超, 廖书林, 马强, 王庆国, 张进锋
2015, 33(1): 159-162. doi: 10.13205/j.hjgc.201501037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铬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动态,探讨了铬污染修复技术研发的需求,重点讨论了铬污染土壤的主要修复技术如:土壤清洗技术、化学解毒技术、电动修复技术和稳定化技术等。并针对这些技术存在的不足,开发了化学解毒与稳定化联合技术,对山西某铬渣堆存场地中受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结果表明:运用化学解毒与稳定化联合技术可以降低污染土壤中总铬和六价铬的浸出浓度,稳定效果好且能在工程实际中高效应用。
复合淋洗剂土柱淋洗法修复Cd、Pb污染土壤
刘培亚, 李玉姣, 胡鹏杰, 董长勋
2015, 33(1): 163-167. doi: 10.13205/j.hjgc.201501038
摘要:
选取三氯化铁和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复合淋洗,采用土柱淋洗的方法对Cd、Pb污染土壤进行淋洗实验,研究了复合淋洗剂浓度配比、淋洗剂用量和淋洗次数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并测定了土壤淋洗前后Cd、Pb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三氯化铁浓度为10 mmol/L,有机酸浓度为20 mmol/L时,淋洗率Cd为72.15%,Pb为30.26%,与使用单一淋洗剂相比均有大幅提升。复合淋洗剂能有效地去除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氧化物结合态重金属,而对有机态和残余态部分重金属作用效果不明显;Cd比Pb容易去除是由于污染土壤中Cd的存在形态主要是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而Pb的存在形态主要是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淋洗后土壤中Cd和Pb均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