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JST China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36卷  第7期

水污染防治
有机物电化学氧化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袁孟孟, 徐浩, 延卫
2018, 36(7): 1-5. doi: 10.13205/j.hjgc.201807001
摘要:
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作为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新趋势,其反应区域介质是PRB研究内容的核心。按介质材料的去除原理可将其分为吸附类介质、沉淀类介质、还原类介质、降解类介质和组合类介质,评述了各类介质的适用范围与提升空间;介绍了介质筛选过程中可通过静态批实验、动态柱实验、模拟槽实验来研究介质材料的渗透性、长效性以及对污染物去除能力等性能。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PRB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
纳米伊/蒙黏土去除微污染水体中Cd~(2+)、Tl~+的特性分析
喻浈, 邓超冰, 冼萍, 王晓飞, 尹娟
2018, 36(7): 6-10. doi: 10.13205/j.hjgc.201807002
摘要:
针对太湖流域梁塘河开展底泥原位活性覆盖实验室模拟研究及工程化应用,比较多种覆盖材料对底泥氮、磷释放量的削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原位活性覆盖能够有效抑制底泥向水体中释放氮、磷等营养盐;沸石和细砂2种覆盖材料的抑制效果优于石灰和石膏2种钙盐;方解石+沸石组合覆盖可稳定削减TN、TP的释放量,并且平均削减率达到60%,可作为该河道富营养化控制效果最佳的覆盖材料;细砂覆盖对TP的抑制效果优于TN;膨润土覆盖对TN、TP抑制效果最差。在治理成本相近的情况下,方解石+沸石组合覆盖材料效果明显优于膨润土。建议在未来应用中结合河道污染情况及覆盖材料的相适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考虑。
雨水生物滞留系统氮素过程研究现状与展望
陈垚, 程启洪, 甘春娟, 任萍萍
2018, 36(7): 11-16. doi: 10.13205/j.hjgc.201807003
摘要:
采用零价铁(ZVI)-折流板厌氧水解反应器(ABR)耦合工艺对苯酚模拟废水进行处理。在对零价铁进行表征和对ABR进行污泥驯化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零价铁类型、零价铁重量、零价铁安装位置、进水pH和苯酚浓度对厌氧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格ABR对COD和苯酚的去除效果略好于五格ABR。在投加零价铁之后,ABR对COD和苯酚的去除效果分别提高了20%和22%以上。铁刨花对ABR整体的促进效果要优于废铁屑,零价铁放置在进水端可以获得更好的接触效果。零价铁投加量的增加,强化了ABR对苯酚和COD的去除效果,也提升了厌氧水解系统的抗冲击负荷效果。而进水pH的降低虽然促进了Fe~(2+)的游离,但削弱了整体的厌氧还原环境。
沉水植物恢复对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环境影响
黄小龙, 郭艳敏, 万斌, 胡红娟, 童莉, 李小平
2018, 36(7): 17-21. doi: 10.13205/j.hjgc.201807004
摘要:
当今水体污染中氮素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厌氧氨氧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脱氮技术,和传统脱氮工艺相比,在处理高氨氮废水方面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对近年来在厌氧氨氧化反应启动方面所做的研究进行总结,探讨了不同污泥源、反应器对厌氧氨氧化启动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的可控因素,以期为快速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提供帮助。
换水周期对直流河道藻类生长的影响
黄鹏, 田腾飞, 张文安, 秦松岩
2018, 36(7): 22-26. doi: 10.13205/j.hjgc.201807005
摘要:
保温生物介质氧化处理方法是一种高效、低耗、运行简便的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其出水可达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限值。介绍了保温生物介质氧化处理方法的工艺流程、系统结构以及优势,并详细概括了保温生物介质氧化处理方法的关键性问题:填料的选择和制备、水力负荷的选择、填料层厚度的选择以及剩余污泥等问题。
EDTA螯合-电絮凝处理低浓度含铀废水
高旭, 李鹏, 王学刚, 廖平平, 聂世勇
2018, 36(7): 27-32. doi: 10.13205/j.hjgc.201807006
摘要:
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运营会带来一系列诸如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以某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厂区为研究对象,在事故工况条件下厂内垃圾仓、渗滤液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站3个区域存在发生渗漏的风险性,通过Modflow和MT3D模拟分析事故工况下渗滤液中COD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过程;并利用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污水处理厂周围水体中重金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厂区内渗滤液在事故工况下,缓慢向下扩散,COD的最大扩散范围逐渐扩大,浓度逐渐升高,到25年时最大扩散范围可达到27 924.62 m~2,迁移距离为192.53 m,浓度达到205.45 mg/L左右。在事故工况下,垃圾焚烧发电厂3个污染源随时间延长污染范围和距离会不断扩大,对地下水会产生一定污染。健康风险大小依次为Cr>As>Cu>Pb>Zn,通过饮水途径所致健康风险中,Cr对厂区所引起的致癌风险最大(4.1×10~(-7)a~(-1)),Cu的非致癌风险最大(1.4×10~(-10)a~(-1)),但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通过饮水途径导致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0×10~(-5)a~(-1))。
含油乳化液废水两级破乳沉淀应急处理工艺
刘钢, 谌建宇, 叶万生, 王振兴, 邴永鑫, 刘畅
2018, 36(7): 33-36. doi: 10.13205/j.hjgc.201807007
摘要: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低温等离子体(LTP)技术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实验研究了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操作参数放电功率、电介质间距、理论雾滴直径及入流速度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进行烧杯实验(溶液量为30 mL)时,放电功率为90 kW,介质间距为5 mm,放电时间为10 min时,垃圾渗滤液中COD处理率达到最大值85.9%,可生化性提升至0.37;当进行动态小试时,理论雾滴直径为100μm,入流速度为15 mL/min时,其他操作参数不变,垃圾渗滤液中COD处理率可达67.8%,可生化性提升至0.32。此系统可与化学-生化系统组合用于生活垃圾渗滤液的达标处理。
再生水补水条件下底泥对藻类生长影响作用
刘轩, 陈荣, 雷振, 薛涛, 袁雯
2018, 36(7): 37-41. doi: 10.13205/j.hjgc.201807008
摘要:
以异丙醇钛为钛源,壳聚糖为碳源和氮源,合成了碳氮共掺杂二氧化钛(C,N-TiO_2),经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对合成的纳米材料进行表征。研究了C,N-TiO_2在可见光作用下对铜绿微囊藻的抑杀效果和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C,N-TiO_2为锐钛矿相,C和N的掺杂拓宽了TiO_2的光响应范围;试验反应10 h后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达83%,C,N-TiO_2通过破坏铜绿微囊藻的细胞膜和降低藻细胞抗氧化物酶活性,从而产生抑藻作用;此外,光催化反应6 h后,C,N-TiO_2对MC-LR的去除率可达89.9%,其在可见光作用下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P25。
塘西河生态补水和再生水厂尾水补给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
宗梅, 郑西强, 方春霞
2018, 36(7): 42-45. doi: 10.13205/j.hjgc.201807009
摘要:
随着水环境整治理念的创新及治理技术的进步,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发展为防洪固堤、水质提升、水环境改善、生态环保相统一的工程体系。工程以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为原则,实施管道截污、河堤建设、生态修复、内源污染治理等措施。通过河道生态建设以及点源、内源污染的清除,综合改善河道防洪能力、水质及水环境状况,修复河道生态系统,提高河道内水体自净能力与生态稳定性。
不同碳源对餐厨废水短程硝化反硝化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
张周, 赵明星, 阮文权
2018, 36(7): 46-50. doi: 10.13205/j.hjgc.201807010
摘要:
甲基叔丁基醚(MTBE)是高辛烷值汽油添加剂的一种重要组分,由于地下储油罐及交通运输过程中的意外泄露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不同环境介质中MTBE的前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存在很大差异。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MTBE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水体、土壤及沉积物中MTBE的提取和检测方法,比较了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未来MTBE相关检测方法的前景进行展望。
添加酸改性赤泥对模拟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何晨凤, 张芳娟, 梁晓倩, 王中玉, 田永兰, 张化永
2018, 36(7): 51-55. doi: 10.13205/j.hjgc.201807011
摘要:
为探讨垃圾渗滤液处理过程中N_2O的释放规律,以某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处理站为对象,通过现场采样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该站渗滤液处理各单元N_2O的液面释放通量、溶解态浓度、年释放总量、释放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该站处理N_2O的最大释放源是好氧池,释放量占比为73.35%;好氧池污水中溶解氧浓度和亚硝态氮浓度是影响N_2O释放的主要因素,水温、pH值、C/N等参数对N_2O释放通量的影响并不显著;N_2O的年人均释放系数为0.162~0.186 g/(人·a),N_2O的污水流量释放系数为1.755×10~(-3)~2.028×10~(-3)g/L,前者要小于IPCC报告中关于生活污水的对应数据,后者远高于IPCC报告中相应数据。这对完善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数据、促进垃圾渗滤液处理的节能减排和CDM项目开发,都具有借鉴价值。
絮凝快速分离水处理技术简介及发展趋势
张鹤清, 吴振军, 吕志国, 倪明亮
2018, 36(7): 56-61. doi: 10.13205/j.hjgc.201807012
摘要:
从排污口废水中筛选到一株能耐受一定浓度Pb~(2+)和Zn~(2+)的低温真菌,将其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及吸附方式、温度和pH值对其吸附Pb~(2+)和Zn~(2+)的影响,绘制、拟合吸附等温线,并在模拟废水环境中进行逐级吸附试验。结果表明:Pb~(2+)和Zn~(2+)初始浓度接近100 mg/L时,可在20℃吸附15 min时达到平衡,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静态吸附的吸附量偏高。当pH值为4~6,温度在4~15℃时吸附量最大,这正是低温真菌的优势所在。人工配制了含Pb~(2+)和Zn~(2+)的模拟废水,分别经过5级和6级吸附后,出水可达到GB 25466—2010《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广西贺州松木寨地下水中氨氮的自然降解过程分析
蒋萍萍, 邹艳娥, 张强, 汤庆佳, 俞果, 游少鸿
2018, 36(7): 62-66. doi: 10.13205/j.hjgc.201807013
摘要:
在传统A~2/O工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良型A~2/O工艺(两级生物选择同步脱氮除磷工艺)。为了防止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进入厌氧区,在传统A~2/O工艺的厌氧区后耦合一小型缺氧选择池,进行反硝化和污泥回流;同时,在缺氧区通过反硝化除磷实现"一碳两用"。研究了C/N比、硝化液回流比、混合液回流比和污泥回流比对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获得最佳脱氮除磷效果的工艺参数如下:进水为C/N=6、混合液回流比为150%、污泥回流比为100%、硝化液回流比为200%。
新生态铁处理低温低浊水静态和连续絮凝工艺研究
乔海兵, 李兰西, 朱慧杰, 魏改霞, 梁峰, 姚大虎
2018, 36(7): 67-70. doi: 10.13205/j.hjgc.201807014
摘要:
以人工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3组SBR反应器(R_(15℃)、R_(25℃)、R_(35℃)),考察了温度对生物脱氮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5,25,35℃条件下,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9%,98.3%和96.6%,均获得了较理想的氨氮去除效果;15~35℃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系统硝化速率提高1.35~1.84倍,反硝化速率提高2.30~2.34倍,且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温度系数(θ)分别为1.04和1.08,说明升高温度对反硝化反应的影响要大于硝化反应;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的活化能(E_a)分别为33.4,61.9 k J/mol;Ni AR(亚硝态氮积累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2.0%→23.1%→97.6%),高温条件有利于建立亚硝酸型生物脱氮机制。
绿色合成纳米零价铁镍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动力学研究
赵云, 祝方, 任文涛
2018, 36(7): 71-76. doi: 10.13205/j.hjgc.201807015
摘要:
对格尔木市乌图美仁地区两条相邻流域采集水样分析并对水化学剖面进行对比,研究了地表水及地下水转化过程的水化学变化规律。根据测试结果绘制Piper三线图,采用舒卡列夫分类法确定冲洪积平原存在5种水化学类型,总体上:阳离子以钠钾型为主;阴离子主要为SO_4~(2-)和Cl~-;水化学类型总体表现为硫酸氯钠型。通过对Gibbs图分析得出:岩石风化作用是水化学类型的主导影响因素,小灶火流域的人类活动影响了水化学组分的含量,并显著地增强了水体溶解性总固体自冲洪积平原上游至下游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同时,深化了乌图美仁地区典型流域水化学特征的变化规律,揭示了该地区人为因素对水化学特征的影响,为保护该地区地下水资源提供参考。
Zn~(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晋利, 丁洁然, 杨知勋, 纪献兵, 李晓亮
2018, 36(7): 77-80. doi: 10.13205/j.hjgc.201807016
摘要:
对比研究了复合悬浮生态岛和普通生态浮床对微污染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复合悬浮生态岛对水体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对COD、氨氮、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77%、92.86%、34.83%,这主要是由于复合悬浮生态岛的新型载体材料提高了载体的生物浓度,创造了厌氧菌生长环境,同时提供碳源,改善了水体脱氮效果。两组工艺TP的去除效果相差不大,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植物的生长吸收对TP去除作用有限。
大气污染防治
基于电除尘器的烟尘超低排放技术研究
姚宇平, 刘含笑, 奚力强, 郑成航, 郦建国, 何毓忠, 何海涛, 赵海宝
2018, 36(7): 81-86. doi: 10.13205/j.hjgc.201807017
摘要:
在我国炉型多样、煤种多变、长时间低负荷运行现状下,对多台套不同工况下电除尘器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对比了炉型、煤种、负荷、烟气温度对低低温电除尘器的影响,评估了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设计了高压电源的节能措施。测试表明:低低温电除尘器具有较好的炉型、煤种、负荷适应性,在足够比集尘面积的前提下可实现出口烟尘浓度低于10 mg/m~3。
挥发性污染物二硫化碳处理技术
田昀, 刘庆岭, 纪娜, 吕学斌, 马德刚, 宋春风
2018, 36(7): 87-92. doi: 10.13205/j.hjgc.201807018
摘要:
2016年11月—2017年2月在西安市城郊连续观测了NO_2、SO_2、O_3和PM_(2.5)的浓度,利用观测数据分析大气污染物的日变化和周末效应特征,结合不同污染物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初步探讨了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观测期间NO_2、SO_2、O_3和PM_(2.5)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9.9±21.0),(77.2±22.8),(37.7±23.5),(192±141)μg/m3。PM2.5污染最为严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2.56倍。NO_2、SO_2和O_3浓度日变化特征显著,其中NO_2和O_3日变化为单峰型,SO_2日变化为单峰单谷型,PM_(2.5)日变化幅度较小。NO_2和SO_2周末效应较为明显,O_3和PM_(2.5)周末与工作日相差较小。PM_(2.5)浓度与NO_2、SO_2和OX浓度均为显著正相关,表明前体物和大气氧化性对PM_(2.5)浓度有显著影响。
住宅建筑室内PM_(2.5)污染特征与控制
樊越胜, 谢伟, 张鑫, 余俊伟, 司鹏飞
2018, 36(7): 93-97. doi: 10.13205/j.hjgc.201807019
摘要:
基于道路试验,通过车载排放测试系统研究DOC+CDPF对重型柴油车颗粒物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原车排放中,颗粒物质量(PM)大部分是聚集态颗粒物,其占总颗粒物质量的97.5%;颗粒物数量(PN)大部分是核膜态颗粒,其占总颗粒物数量的93.8%。对于粒径分布,原车排放颗粒物数量与质量均呈对数双峰状,安装DOC+CDPF后处理装置后,粒径分布图变为三峰状。其中DOC+CDPF对聚集态颗粒质量的减排率为85%~90%,对聚集态颗粒数量、核膜态颗粒质量与数量的减排率均在90%以上。
基于SDA脱硫的烧结烟气脱硝工艺技术研究
李泽, 陈旺生, 卓先德, 秦林波, 韩军, 吴高明
2018, 36(7): 98-101. doi: 10.13205/j.hjgc.201807020
摘要:
为达到政府对新疆地区燃煤电厂提出的超低排放的要求,目前新疆各大发电集团都在对现役机组现有的环保设施进行优化改造。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执行的排放标准是不超过200 mg/m~3(100 mg/m3新建),而超低排放的要求是不超过35 mg/m~3,降幅达到了87.5%(65%),对于疆内电厂目前的脱硫设施存在较大的压力。以新疆地区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疆13家燃煤电厂脱硫系统的超低排放改造技术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重点介绍目前疆内几种主流的脱硫系统超低排放改造的方式、原理,并提出改造以后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够为后续燃煤电厂脱硫系统的超低排放改造提供参考。
固废处理与处置
畜禽固液粪污好氧-异位协同消纳技术研究
范洪勇, 张婷凤, 廖杰, 喻恒阳, 刘琳, 黄栩, 刘超翔
2018, 36(7): 102-106. doi: 10.13205/j.hjgc.201807021
摘要:
2016年1月18—27日,通过采取南充市城区10个PM_(2.5)样品,测定了其中的OC、EC、水溶性无机离子、无机元素浓度,并探讨南充市PM_(2.5)各组分的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OC、EC相关性较高(R~2=0.96),说明OC、EC来源相似,以一次排放的污染为主;NO_3~-/SO_4~(2-)的平均值为1.27,表明PM_(2.5)主要受移动源的影响;富集因子分析表明,Ca、Zn、Be的EF值>10,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造成的污染。主成分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南充市冬季PM_(2.5)主要来源有燃烧源、二次源、建筑扬尘和土壤扬尘。
餐厨垃圾与污泥厌氧发酵动力学特性分析
李浩, 黄慧群
2018, 36(7): 107-112. doi: 10.13205/j.hjgc.201807022
摘要:
基于2016—2017年大连市6种大气污染物(PM_(10)、PM_(2.5)、SO_2、NO_2、O_3、CO)的监测数据,研究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变化、周末效应及气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连市大气污染物以O_3、PM_(10)和PM_(2.5)为主;冬季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夏季为O_3。受供暖燃煤等影响,PM_(10)、PM_(2.5)和SO_2浓度供暖季显著高于非供暖季。大气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显著,且PM_(2.5)、PM_(10)、SO_2及NO_2呈现周末较高的"周末效应"。利用相关性分析考察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对污染物的影响;利用后推气流轨迹等方法分析大连市大气PM_(2.5)可能的来源。
调理剂对污泥微观结构及脱水性能的影响研究
马旭, 范海宏, 吕梦琪, 吴佳泺, 张诗洋
2018, 36(7): 113-116. doi: 10.13205/j.hjgc.201807023
摘要:
基于高炉燃烧场内的固、气两相流运动特点,建立了煤粉燃烧物理模型。根据工厂中现有的高炉相关数据,采用FLUENT软件模拟燃烧过程,分析了煤粉燃尽率与煤粉粒径、煤粉挥发分含量、鼓风含氧量、喷煤量以及鼓风温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高炉内气固流动和煤粉燃烧的基本行为和特点,模拟结果表明,煤粉燃烧的最佳工况为:煤粉粒径减少至40~50μm,煤粉挥发分含量增加至30%~35%,鼓风温度保持在1 800 K,煤粉喷吹量在300~400 kg/h范围内。
基于过氧化钙(CaO_2)的类芬顿污泥预处理技术研究
徐文迪, 常沙, 傅金祥
2018, 36(7): 117-121. doi: 10.13205/j.hjgc.201807024
摘要:
为研究城市空气湿度变化特征以及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选取以成都为例,利用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及其颗粒物(PM_(10)、PM_(2.5))浓度值,分析了成都市空气湿度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颗粒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成都市平均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分别为77.10%、11.40 g/m~3,其中相对湿度多集中在80%~95%,绝对湿度集中在4.5~10.5 g/m~3,近5年两类湿度参量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两者在年、季节、日变化特征差异较大,多项式拟合可以较好的模拟成都市湿度参量的变化特征;两类湿度参量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表现不同,相对湿度越大时,空气越趋近饱和,颗粒物浓度偏高,而绝对湿度越大时,大气湿沉降作用强,颗粒物浓度偏低。
蘑菇渣和畜禽粪便复配蚯蚓堆肥过程中理化指标和酶活性变化研究
许晓玲, 呼世斌, 刘晋波, 梁晓萍, 李晓娜, 何仕涛
2018, 36(7): 122-127. doi: 10.13205/j.hjgc.201807025
摘要:
针对浮升力存在的不稳定条件,在Kataoka方法基础上,通过调整阻尼函数来产生大涡模拟所需要的入流湍流条件。之后,应用标准Smagorinsky模型对处于不稳定边界层的建筑群内的线源污染扩散问题进行模拟。计算结果与风洞数据对比表明,在不稳定条件下,使用大涡模拟方法能够较为精准的预测流场变量的平均值及变量的脉动成分。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对街道峡谷内的空气流动和污染扩散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街道峡谷内的空气发生了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了一个大的涡系,对峡谷内的污染扩散产生了重要影响。
土壤修复
多硫化钙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原理与应用
许超, 邢轶兰, 刘鹏, 李珊, 李书鹏
2018, 36(7): 128-132. doi: 10.13205/j.hjgc.201807026
摘要:
为解决新型无黏土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的渗漏检测问题,利用垃圾渗滤液会改变紧贴于膨润土防水毯(GCL)之上的导电纤维间分布电容与分布电导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传输线模型的渗漏检测定位方法。由于渗滤液会改变传输线电学参数进而实现渗漏检测,同时建立渗漏检测数学模型,依据传输线电报方程,推导出故障测距方程进行渗漏定位;分别从信号源频率、渗漏区域位置、导电纤维间距、终端电阻的选取,以及渗漏区域面积5个因素,分析了有无渗漏区域时终端电压幅值和相位的差异性;根据推导的测距方程,分别用牛顿算法和一般割线法计算渗漏区间坐标。实测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相同的前提下,防渗膜的破损位置与检测结果高度吻合,一般割线算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75,牛顿算法为0.135。因此,在渗漏检测定位中应选择精度较高的一般割线法,使得定位结果更加准确。
不同施灌条件蔬菜种植土壤中硝酸盐运移研究
杨汝馨, 张涵, 徐伟健, 陈小凡, 仉铭坤
2018, 36(7): 133-137. doi: 10.13205/j.hjgc.201807027
摘要:
随着电子电器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正在逐步加快。而冰箱已被广泛应用于家庭生活,近年来其报废量剧增。在其拆解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聚氨酯硬泡,聚氨酯体积大,不易降解,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针对聚氨酯的处理处置方法,国内外提出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热能回收法。其中,物理法可直接利用废物,得到的产品实际应用效果较差;化学法可提供再生原料,但工业化应用有待推广;生物法对环境较为友好,但选择性高,处理能力有限;热能回收法减容明显,易造成二次污染。结合4类方法的各自优缺点,认为醇解法和磷酸酯法对废旧冰箱聚氨酯资源化处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监测与评价
基于保护健康和水环境的氯代烃类污染场地地下水风险评估
苏安琪, 韩璐, 晏井春, 钱林波, 欧阳达, 陈梦舫
2018, 36(7): 138-143. doi: 10.13205/j.hjgc.201807028
摘要:
电子废弃物在拆解加热过程中释放出多环芳烃(PAHs)。一部分释放于烤板车间空气中,一部分经烟道收集于旋风除尘袋中,故将PUF膜分别暴露于烤板车间,通过聚氨酯(PUF)膜对空气中的PAHs进行自然吸附,分析检测PUF膜吸附的PAHs浓度。可知:随着暴露时间增加,检出的单体多环芳烃种类增多,以3、4环PAHs为主,PUF膜吸附PAHs的速率为6.684 mg/(m~3·d)。为研究PAHs释放机制,将烤板车间旋风除尘袋中的灰于管式石英炉中加热,发现温度为200,250℃时,PUF膜能吸附灰尘中释放PAHs的潜在最大量分别为556,391 ng/g。温度升高时,PAHs的释放量增加,但PUF膜吸附量减少。
邯郸市大气PM_(2.5)中元素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张城瑜, 王丽涛, 纪尚平, 齐孟姚, 马笑, 赵乐, 苏捷
2018, 36(7): 144-148. doi: 10.13205/j.hjgc.201807029
摘要:
研究了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VFA)的特性,考察了含固率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VFA的影响。并分析了以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为碳源,接种量为3%的情况下,4种不同耐盐菌合成PHA过程对VFA不同成分的利用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含固率的发酵液中VFA总量随发酵时间的进行呈上升趋势,第8天达到最大值,且添加120 g餐厨垃圾的发酵液产出的VFA浓度最高,为7 839.76 mg/L。4种耐盐菌中,Cupriavidus necator合成PHA的能力最强,发酵1 d时PHA含量即可达到110.7 mg/L。所用碳源VFA中具有偶数碳原子的酸含量高于奇数碳原子的酸含量,因此在所得PHA中PHB的含量明显高于PHV。
港珠澳大桥周围海洋水环境监测站选点的优化研究
赵嫣然, 刘艳秋, 黄木柯, 柴立伟, 曹晓峰, 黄艺
2018, 36(7): 149-154. doi: 10.13205/j.hjgc.201807030
摘要:
城市污泥的产出量与日俱增,如何把这些废弃的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有效利用是全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详细阐述了国内外污泥园林绿化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其中,稳定化指好氧堆肥技术,即通过控制堆肥过程温度、pH值、C/N对污泥进行前期调控;植物修复强化技术,是通过螯合剂、微生物、农艺措施方式,提高植物提取重金属速率,降低污泥施用时重金属淋滤风险。而二者联合应用,即将污泥稳定化后进行植物修复最具有前景。
辽河干流河岸带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郭凡嫡, 潘俊, 孙丽娜, 罗庆, 胡筱敏
2018, 36(7): 155-160. doi: 10.13205/j.hjgc.201807031
摘要:
土地生态安全是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以我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明水县为研究区,以研究区各乡镇为评价单元,采用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安全指数测算方法,计算研究区各评价单元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并将评价结果表达在空间上。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12个乡镇中,I级生态安全单元2个,II级生态安全单元6个,III级生态安全单元4个。导致安全评价等级差异的影响因子各乡镇不一,其中经济密度、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等因子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该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贵阳市某工业园区环境空气中VOCs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
练川, 周江, 陈思琳, 李星和, 王运长, 刘露, 张培, 肖兴艳
2018, 36(7): 161-164. doi: 10.13205/j.hjgc.201807032
摘要:
从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1株专一降解苯的菌株Ochrobactrum sp.MB-2,探讨了不同因素(温度和苯浓度)对菌株降解苯的影响,并对苯降解过程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5℃、苯浓度为5 mg/L时,菌MB-2对苯的降解效果最佳,最大去除率达98.56%。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相关性系数R~2>0.9。热力学研究表明:菌株Ochrobactrum sp.MB-2对苯的生物降解反应较易发生。
WRF四维同化数据在空气质量法规模型CALPUFF的应用研究
杨景朝, 伯鑫, 田军, 王刚, 李时蓓, 王琰
2018, 36(7): 165-169. doi: 10.13205/j.hjgc.201807033
摘要:
采集富硒区芥菜及其土壤,探讨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及其对铅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富硒区土壤腐殖质组成含量均为胡敏素(humin,HM)>>胡敏酸(humic acids,HA)>富里酸(fulvic acids,FA),各组分含量随硒含量的降低呈先降低后升高,腐殖质总量各样点差别较大,其腐殖质组分对铅在芥菜中的迁移富集有一定影响,且能够抑制Pb的活性。FA、HA对溶液中不同浓度Pb均产生吸附作用,Pb浓度为3 mg/L时吸附效果较好,在此浓度下不同硒水平土壤提取的FA/HA对Pb的作用均随FA/HA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强,而且硒水平较高的土壤提取的FA/HA对Pb的吸附作用更为明显。HM对土壤中铅具有钝化作用,且投加量小时作用较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硒水平与FA、HA对Pb的吸附率以及HM对土壤中Pb浸出浓度的降低率显著正相关。
基于β射线法的大气颗粒物分级监测系统研究
巫亮
2018, 36(7): 170-173. doi: 10.13205/j.hjgc.201807034
摘要:
血粉原位修复DDTs污染土壤技术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的特点,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研究血粉原位修复DDTs污染农田土壤过程中对微生物的影响,分析了血粉原位修复DDTs污染土壤过程中土壤酶活性和DDTs降解菌的变化情况,对血粉原位修复DDTs污染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血粉和葡萄糖可以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但脲酶活性提高程度不显著。修复1个月后,土壤酶活性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修复时间的增加,酶活性不断降低。与葡萄糖相比,血粉易于吸附在土壤颗粒上且不溶于水,能够长效地提高土壤中酶活性。添加血粉辅以定期翻土有利于DDTs降解微生物的增殖,同时显著提高了血粉原位修复DDTs污染土壤过程中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的活性,有利于土壤中DDTs的降解。
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
基于STIRPAT模型的我国碳排放和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何永贵, 于江浩
2018, 36(7): 174-178. doi: 10.13205/j.hjgc.201807035
摘要:
为考察北京市区绿地土壤重金属累积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在北京市区采集了151个绿地表层(0~20cm)土壤样品,并通过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土壤样品中Pb等重金属元素累积及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区内绿地土壤重金属Pb、Cr、Zn、Cu的含量分别为26.9,0.33,49.64,76.85 mg/kg,存在累积现象,地积累指数分别为0.13、0.09、-0.22和-0.64,Cr和Cu地积累级别为2级,Zn和Pb地积累级别为1级。2)Pb和Zn的半变异函数最佳理论模型为高斯模型,Cr和Cu则分别为指数模型和球面模型。Pb在空间变异上为极弱的空间自相关,其余3种重金属则呈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3)Cu和Zn在中部和东北部含量较高,Pb中部地区含量较高,从中部向外围呈递减的趋势。Cr高值区分布比较零散,呈不规则斑块状分布。
大气污染防治背景下京津冀地区新能源发展研究
张晓虎, 杨颖芳, 周鹏程, 叶嘉雯, 吴南南, 曾鸣
2018, 36(7): 179-184. doi: 10.13205/j.hjgc.201807036
摘要:
为推动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针对泡沫沥青冷再生路面的建设全过程,建立其节能减排测算流程和测算模型,选定节能减排效益测算的参数和取值,并应用于实际工程测算。测算结果表明:生产1 t沥青混合料,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比沥青稳定碎石方案节约标煤28.984 kg,折合减少CO_2排放71.206 kg,CO_2减排量为沥青稳定碎石的47.1%,节能效益显著。针对温拌沥青技术提出的节能减排测算模型和参数取值可满足量化测算要求。
中国省域交通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与聚类分析
袁长伟, 乔丹, 杨颖芳, 芮晓丽
2018, 36(7): 185-190. doi: 10.13205/j.hjgc.201807037
摘要: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频频出现重雾霾天气,对此政府陆续出台了各种减排措施。燃煤源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燃煤工业和生活锅炉的大量使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以2012年为基准年,通过构建排放清单,对京津冀地区"电代煤"、"气代煤"、"锅炉提质增效"、"散煤清洁化"、"上大压小"、"压减产能"6种控限煤政策对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物(SO_2、NO_x、TSP)排放进行定量计算,分析控限煤政策下京津冀地区燃煤锅炉的减排潜力,并据此提出未来相应的排放控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