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JST China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9卷  第7期

显示方式:
综述
新型纳滤膜在水处理与水回用中的研究进展
杨哲, 戴若彬, 文越, 王立, 王志伟, 汤初阳
2021, 39(7): 1-12. doi: 10.13205/j.hjgc.202107001
摘要:
近年来,纳滤膜(NF)以其较高水渗透性能、良好水/盐选择性和相较于反渗透膜(RO)低工作压力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和水回用中。然而传统的商品NF的分离性能具有局限性,例如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去除率过高、对污染物去除率偏低,而且渗透性能-选择性能的制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NF的发展及潜在的应用。详细介绍了NF膜在水处理和水回用中的应用及NF结构优化和改性的最新进展;回顾了通过对NF膜除盐层的孔隙率、亲水性、表面官能团及表面带电性等改性方式来提高NF的渗透性、选择性、抗污染、抗菌和耐氯能力等取得的研究成果;最后展望了新型NF膜在水处理和水回用领域的发展。
膜蒸馏技术疏水膜、组件及工艺研究进展
王军, 李魁岭, 王樟新, 刘烈, 张勇, 侯得印
2021, 39(7): 13-29,191. doi: 10.13205/j.hjgc.202107002
摘要:
在新兴环保领域,膜蒸馏(MD)技术经最近10年研究的不断拓展、深入,产业链逐渐形成。瞄准膜蒸馏技术涉及的疏水膜、膜组件、工艺与应用3个重要方面,概述了膜蒸馏技术的最近10年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从疏水膜制备的角度,重点探讨了兼具高通量、高强度、抗润湿及抗污染等特点的疏水膜制备方法;从膜蒸馏组件设计角度,重点探讨了结构形式优化、内/外场辅助等过程强化手段及具有稳定、高效、低耗传质特点的膜组件设计方法;从工艺与应用角度,概述了典型膜蒸馏集成工艺、清洁生产工艺及应用场景与国内外产业化现状。
电驱动选择性膜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吴悠, 高舒嘉, 王天玉, 孙境求, 胡承志
2021, 39(7): 30-37,115. doi: 10.13205/j.hjgc.202107003
摘要:
电驱动膜分离将电化学与膜分离技术有机结合,通过调控电场或电极电位强化膜分离效果,有望突破膜污染、选择性分离弱及“trade-off”效应等技术瓶颈,是实现污/废水资源化的有效途径。提出电驱动膜分离概念,将电驱动膜分离分为电控膜分离、电渗析和膜电容去离子等技术类型,重点关注选择性膜分离回收废水中有价物质进而实现废水资源化。首先介绍了电驱动膜分离技术的基础研究进展,然后从膜/电极材料创新和工艺优化等角度对电控膜分离、电渗析和膜电容去离子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总结,最后从基础研究、材料创新和反应器开发3个方面对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生物脱氮研究进展
康晓峰, 王黎声, 刘春, 刘艳臣, 黄霞
2021, 39(7): 38-45. doi: 10.13205/j.hjgc.202107004
摘要: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是一种新型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氧传质效率高、底物氧气异向传质等特点,在污水高效脱氮、节能降耗、污泥减量化等方面优势明显,近年备受关注。近20多年的研究中,系列研究工作对影响MABR运行效果的气体传质、物质传递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工艺控制与优化、反应器设计与改进、脱氮工艺过程模型开发与模拟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突破。随着膜材料的不断改进和全面应用,MABR技术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前景。
高压膜表面性质对膜污染的影响机制
刘彦伶, 李天玉, 王小, 解跃峰, 黄霞
2021, 39(7): 46-53,45. doi: 10.13205/j.hjgc.202107005
摘要:
围绕纳滤膜和反渗透膜在水处理应用中的膜污染问题,论述了膜表面亲疏水性、荷电性、官能团和粗糙度4种关键性质对包括有机污染、无机污染、结垢污染和生物污染在内的不同污染类型的影响,分析了研究中由膜表面性质耦合性和污染物性质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结论,并总结了膜表面各性质对膜污染的影响机制以及存在不确定性的原因,可为针对膜表面性质与膜污染相关性的研究和抗污染膜的研发提供建议。
多孔膜过滤的颗粒输移模型研究现状及展望
秦兰兰, 黄海鸥
2021, 39(7): 54-61,93. doi: 10.13205/j.hjgc.202107006
摘要:
多孔膜过滤应用于水处理时,进水中的颗粒物可能会在膜表面吸附,使水流通道逐步缩小甚至完全堵塞,造成严重膜污染。因此,重点关注了水体颗粒物在多孔膜过滤系统中传质所引发的多层吸附和通道阻塞现象,并对描述污染过程的数值模型进行了综述。按照模拟尺度,现有模型可分为宏观、介观和微观模型3类。由于膜污染是颗粒-水流、颗粒-膜表面和颗粒-颗粒3种作用相互竞争的结果,因此完备的颗粒输移模型需要能够同时详细描述这3种相互作用。然而对于实际膜法水处理系统,现有模型还难以达到要求。据此,对未来膜污染模型和实验验证工作的发展需求作了简要概述,以期为水厂膜污染的控制提供参考。
反渗透膜生物污堵监测及其控制的研究进展
孙浩, 于童, 殷豪帅, 赵飞, 施雪卿, 毕学军
2021, 39(7): 62-72. doi: 10.13205/j.hjgc.202107007
摘要:
综述了RO膜面微生物群落结构及EPS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RO膜生物污堵的监测技术和控制方法进行总结。膜面微生物中变形菌门(α-,β-和γ-变形菌纲)、拟杆菌门和浮霉菌门相对丰度较高,产生EPS较多的鞘氨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在膜污堵中起到重要作用。EPS中多糖更易附着于膜面,EPS中大分子组分的RO膜污堵潜势更高,透明胞外聚合物(TEP)能促进生物污堵的形成。对进水中有机物参数和微生物参数的测定能反映进水RO膜污堵潜势,但并不能用于确定膜面污堵的实际情况。而对RO膜组件的动态监测能够及时反映膜污堵状态。进水预处理和膜清洗已被用于延缓RO膜生物污堵,而膜改性和生物处理等方法的开发为RO膜生物污堵的控制提供了新途径。根据研究现状,认为今后反渗透膜抗生物污堵的研究需要完善进水生物污堵潜势评价指标,加大对膜面污堵中优势菌群和污堵潜势大的EPS的控制研究,并对新型抗污染改性膜的工程实用性进行关注。
技术与研究
地下水源膜法给水厂长期运行过程中膜性能演变
常嘉雨, 于水利, 刘华发, 高乐, 刘贵彩
2021, 39(7): 73-79. doi: 10.13205/j.hjgc.202107008
摘要:
大庆油田水务公司西水源水厂以地下水作为主要水源,采用臭氧/活性炭+超滤膜(UF)处理工艺;自2014年投产至2019年底已经运行5年,水厂出水浊度、有机物(CODMn)和菌落总数等水质指标均稳定达标,但超滤膜污染导致膜性能变化。为了探究5年运行过程中超滤膜处理性能演变情况,对膜出水水质、膜通量、跨膜压差和膜污染层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滤膜对浊度和微生物的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对CODMn平均去除率维持在9%。运行5年过程中,超滤膜的比通量每年下降2.1%~4.6%,恢复性化学清洗(CIP)对超滤膜的通量与比通量恢复率分别维持在73%~91%和85%~92%。污染层分析结果表明,超滤膜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是腐植酸和蛋白质等;无机污染物包括锰、铁、硅、钙和铝等。高价金属元素与有机物形成络合污染物,在污染层中起到支配作用;另外,钙和硅的无机盐垢也不可忽视。
陶瓷膜组合工艺对自来水厂排泥水的处理效果
陈丽, 李佳宾, 付宛宜, 张锡辉
2021, 39(7): 80-87,12. doi: 10.13205/j.hjgc.202107009
摘要:
研究了陶瓷膜组合工艺对南方某自来水厂排泥水的净化处理效果,主要工艺单元包括混凝、臭氧氧化、超滤陶瓷膜与活性炭过滤,实现排泥水资源回收利用。采用规模为10 m3/d中试装置,陶瓷膜通量为100 L/(m2·h),跨膜压差TMP<30 kPa。考察了组合工艺对浊度、色度、有机物(CODMn)、氨氮、土臭素(GSM)、二甲基三硫醚(DMTS)、2-甲基异莰醇(2-MIB)、药物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和内分泌干扰物(EDCs)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经中试工艺处理后,出水指标均达到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试工艺对浊度、色度、CODMn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100%、75.9%和72.3%,对PPCPs、EDCs、DMTS和2-MIB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4%、78.3%、90.3%和100%,处理效果显著优于该自来水厂现有排泥水处理工艺。原位臭氧氧化还能够有效缓解膜污染。中试结果表明,臭氧/陶瓷膜和活性炭过滤组合工艺回收处理自来水厂排泥水在技术上稳定可行。
典型海水淡化系统的水足迹评价
邢丁予, 陶思怡, 张小磊, 潘献辉, 董文艺, 尤菁, 孙飞云
2021, 39(7): 88-93. doi: 10.13205/j.hjgc.202107010
摘要:
海水淡化是缓解我国水资源匮乏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国内外主要关注海水淡化技术的成本和水质,缺乏对海水淡化水资源效益的量化评价。根据ISO水足迹理论,划定海水淡化量化边界,进行典型海水淡化工艺生产阶段清单分析,建立了海水淡化水足迹量化及评价方法。结果表明:低温多效蒸馏水稀缺足迹比反渗透水稀缺足迹高出3~4倍,2种工艺的海水淡化水稀缺足迹的关键影响因素均为电耗;反渗透工艺的水劣化足迹均低于低温多效蒸馏工艺海水淡化。因此,在样本范围内,反渗透工艺的水资源效益整体优于低温多效蒸馏工艺。水足迹评价研究结果揭示,海水淡化生产阶段的水资源消耗和水质影响,有助于引导海水淡化技术向提高水资源效益和降低能耗、消除水污染的方向发展,以期为海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大型中试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稳定运行与物料平衡分析
孔哲, 吴江, 荣超, 王添颉, 李璐, 黄勇, 李玉友
2021, 39(7): 94-100. doi: 10.13205/j.hjgc.202107011
摘要:
为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化社会的进程,验证了利用厌氧消化新技术处理城市污水的可行性,在日本仙台市搭建并成功运行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试浸没型一体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实现了在25℃左右的常温条件下对实际城市污水的高效厌氧处理。该中试反应器从2019年5月运行至2020年1月,历时217 d,最短水力停留时间缩短至6 h, COD去除率高达90%以上,BOD5去除率为95%。1 m3城市污水中可回收沼气0.09~0.10 m3,每处理1 g COD可回收沼气约0.25 L,沼气中甲烷平均含量可达到75%。每处理1g COD中有0.19~0.26 g转化为污泥,污泥产率小于传统好氧活性污泥法。研究采用的微滤膜可实现最大膜通量为17.75 L/(m2·h),稳定运行最大跨膜压量可达到23.5 kPa。该中试工程的成功运行再次验证了厌氧消化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结合在低浓度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可能性与实用性,实现了节能减排与生物质能源利用,是一项可持续性发展的革新工艺。研究在大型中试规模实现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长期稳定运行,也为后续污水处理研究提供了基本运行参数和工程可靠性基础。
高浓度中温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厂污泥的厌氧消化效果
郭广泽, 李烨媚, 周士统, 李玉友
2021, 39(7): 101-107. doi: 10.13205/j.hjgc.202107012
摘要:
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城市污泥等有机废弃物,可以生成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沼气,同时实现废弃物减量化。传统的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存在水力停留时间长,处理水质差,反应器对环境变动敏感,运行不稳定等缺陷。使用有效体积15 L的实验室规模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对初沉污泥与剩余污泥混合的城市污水厂污泥进行高浓度厌氧消化处理。AnMBR通过膜过滤方式将悬浮固体(SS)截留在反应器内,增强了反应器运行的稳定性并促进有机物的分解。AnMBR反应器在中温35℃,HRT为15 d,有机负荷为4.66 g-COD/(L·d)的条件下进行了为期155 d的长期运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反应器运行稳定,没有出现氨氮抑制和挥发性脂肪酸的积累。沼气收率为0.48 L/g-VS,甲烷平均含量为63.32%。膜过滤水中COD浓度为0.77 g/L,COD去除率高达98%以上。通过物质衡算,基质总COD的54.38%转化为甲烷,仅有0.6%残留在膜过滤水中。在保持反应器污泥浓度25 g/L的高浓度条件下,实现了工作模式为4 min抽吸,1 min休息,平均膜通量9.6 L/(m2·h)的连续稳定运行。通过膜阻力抵抗值的计算,污染膜总阻力为11.87×1012/m,其中附着在膜表面的泥饼层和导致膜孔闭塞的有机层为膜污染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长期连续实验的产甲烷情况及膜过滤效果,验证了AnMBR在有机废弃物减量化和能源回收应用上的可行性。
两级动态膜反应器脱氮性能及微生物相互作用
罗晓楠, 杨一清, 张楠, 孟凡刚
2021, 39(7): 108-115. doi: 10.13205/j.hjgc.202107013
摘要:
动态膜对跨膜压差要求较低,在保证悬浮物去除效果同时对减少能耗有关键作用。同时,动态膜也可以保护用于低C/N污水脱氮的厌氧氨氧化菌(AMX)。在设置动态膜的A/O工艺中处理低C/N废水,将异养菌和自养菌在A和O池中进行分离,并在O池絮状污泥中富集好氧氨氧化菌(AOB),生物膜上富集厌氧氨氧化菌(AMX)。反应器在C/N=1情况下,NH3-N、TN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1.2±7.5)%、(81.0±8.1)%和(86.4±7.5)%。COD主要在A池去除,TN主要在O池去除。重力驱动出水的动态膜运行效果良好,稳定运行下出水ρ(SS)为(12.2±4.5) mg/L。系统利用动态膜和生物膜实现了功能菌之间的空间分离,反硝化菌主要分布在A池(相对丰度约30%),AOB主要分布在O池中悬浮污泥(相对丰度约5%),而AMX富集在O池生物膜上(相对丰度>20%)。生态网络分析显示,微生物群落中的正相关关系比例均超过70%,保证了系统的良好性能。可见,PN/A、动态膜及A/O结合工艺可提高不同功能微生物协同作用,在低C/N污水脱氮方面有较好效果,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耦合颗粒受力解析的CFD模型及其在超滤膜污染机制中的应用
王芮, 尤宏, 尚文涛, 孙飞云, 岳三峰, 孙金旭
2021, 39(7): 116-121,150. doi: 10.13205/j.hjgc.202107014
摘要:
膜污染可以视为颗粒在膜表面的沉降过程。为深入了解在过滤通道内发生的颗粒迁移和沉降过程,建立了一种耦合颗粒受力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通过分析颗粒在超滤过程中的受力,将颗粒受力分析的用户自定义函数(UDF)与CFD中的离散相模型(DPM)耦合,对颗粒的迁移轨迹及沉降进行模拟,并利用过滤实验和微粒子图像测速技术(Micro-PIV)对CFD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颗粒沉降概率与跨膜压差呈正相关,与错流速度呈负相关,超滤实验证明了CFD模拟颗粒沉降的准确性。Micro-PIV示踪粒子的运动轨迹记录膜腔内的速度场分布也验证了CFD模拟流场的准确性。CFD模型可视化地并直观地揭示了膜过程流场和颗粒运动情况,为理解膜污染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优化膜模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混凝-臭氧/吸附-超滤-反渗透组合工艺对页岩气返排液水质净化效能分析
白玉华, 孙玉, 吴明火, 周云, 唐怀彬, 曾艳, 刘百仓
2021, 39(7): 122-127. doi: 10.13205/j.hjgc.202107015
摘要:
页岩气返排液中部分小分子有机物如二甲基苄胺(DMBA)、吲哚啉和6-甲基喹啉较难去除,采用混凝-臭氧/吸附-超滤-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页岩气返排液,探究了其有机、无机组分的去除规律。结果表明:混凝-臭氧-超滤-反渗透组合工艺对离子的去除率为96.7%~99.86%,对DOC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98.7%和99.13%,对DMBA、吲哚啉和6-甲基喹啉去除率分别为82.02%、98.02%和97.67%;混凝-吸附-超滤-反渗透组合工艺对离子的去除率为95.99%~99.86%,对DOC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95.31%和97.54%,对DMBA、吲哚啉和6-甲基喹啉去除率分别为70.19%、94.70%和87.93%。混凝-臭氧/吸附-超滤-反渗透工艺可有效去除返排液中的离子、DOC和UV254,对DMBA、吲哚啉和6-甲基喹啉的去除效果显著,有利于返排液的外部回用。
陶瓷膜强化高钙镁油藏聚合物驱采出水处理工艺研究
孔繁鑫, 肖伟豪, 何建华, 陈进富
2021, 39(7): 128-132,72. doi: 10.13205/j.hjgc.202107016
摘要:
高钙镁油藏聚合物驱采出水中高浓度的水解型聚丙烯酰胺(HPAM),易造成常规“隔油-混凝-过滤/气浮”工艺出水水质恶化和滤料堵塞,因此亟须开发高钙镁油藏聚合物驱采出水处理技术与方法。陶瓷膜因其良好的出水水质和抗污染、耐酸碱清洗等优势在油气田废水处理中日益受到重视。基于高钙镁油藏采出水中HPAM浓度高的难题,以提高出水水质和工艺稳定运行为目的,研究了化学絮凝和臭氧氧化+化学絮凝预处理对陶瓷膜出水水质和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HPAM浓度为500 mg/L的模拟采出水经化学絮凝和臭氧氧化+化学絮凝2种预处理工艺,均能有效地减缓陶瓷膜的污染并提高陶瓷膜出水水质,其中臭氧氧化+化学絮凝+陶瓷膜过滤工艺处理后,出水油含量低于10 mg/L,粒径中值<0.8μm,出水水质符合SY/T 5329—2012《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油藏地层空气平均渗透率>0.05μm2的要求,说明臭氧氧化+化学絮凝+陶瓷膜工艺处理高聚合物浓度采出水的可行性。
新型PDMS相转化膜在萃取膜生物反应器中的应用
任龙飞, 徐宇博, 邵嘉慧
2021, 39(7): 133-138. doi: 10.13205/j.hjgc.202107017
摘要:
萃取膜生物反应器(EMBR)可将难降解的苯酚高盐废水分离为易降解的低浓度苯酚废水,从而实现苯酚高盐废水的高效降解。针对EMBR中传统硅橡胶管式膜苯酚跨膜传质速率较慢的问题,研究采用相转化法直接制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薄膜,可同时实现苯酚高渗透性与无机盐高截留率。探究了萃取膜生物反应器中废水、微生物单元的流量、pH、温度等参数对苯酚跨膜传质与无机盐截留的影响,优化了EMBR运行条件,并探究了EMBR内微生物的苯酚降解能力及对苯酚跨膜传质的影响。研究发现EMBR最优运行条件:废水单元流量为0.17 L/h、pH值=5.1、温度为34℃;微生物单元流量为0.17 L/h、pH值=5.75、温度为30℃。投加微生物后,该EMBR的苯酚跨膜传质系数最高可达到(4.0~4.3)×10-7 m/s,苯酚去除率始终维持在100%,NaCl截留率高于99.9%。研究成果有助于解决EMBR应用推广的瓶颈,对我国水环境污染治理和水资源安全保障有积极意义。
序构分离-吸附膜对多组分污染物的去除
谢佳, 廖志鹏, 齐俊文, 王超海, 李健生
2021, 39(7): 139-144. doi: 10.13205/j.hjgc.202107018
摘要:
传统的膜分离难以实现低压下多组分污染物的同步去除。通过错流灌装的方式将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ZIF-8灌装到非对称超滤膜分离层下的指状孔内,制备了序构分离-吸附双功能膜(DFUM),并开展了其对水中复合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的研究。在不改变原始膜结构与截留性能的基础上,DFUM内ZIF-8纳米粒子的负载量可达到2.87 mg/cm2。以腐植酸与Cu2+为模型污染物,考察其在多种污染物共存体系的去污性能,结果显示:在0.16 MPa压力和45 L/(m2·h)通量工况下,先分离后吸附的序构设计可同步去除HA和Cu2+,去除率分别为95.4%和97%,Cu2+的去除性能不受共存的腐植酸影响;与表面沉积的方式相比,DFUM对废水中Cu2+的有效去除体积可提高3倍。研究可为水中多组分污染物的低压同步去除提供新的策略。
中空纤维超滤膜处理聚合物驱采油污水中膜污染特性分析
姚海博, 吴世红, 尹延梅, 葛丽燕, 王捷, 程志杨
2021, 39(7): 145-150. doi: 10.13205/j.hjgc.202107019
摘要:
聚合物驱采油污水中大量聚合物的存在影响了污水的性质,它对超滤膜的污染机理与一般采油污水不同。研究了超滤过滤模拟含聚合物污水过程中,聚合物浓度对膜通量的影响,通过对过滤实际原水污染膜纤维进行化学清洗以及污染膜表面和断面扫描电镜分析,优选化学清洗方案。在此基础上,采用优选的化学清洗方案对工程应用中的膜组件进行清洗。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浓度升高,膜通量衰减逐渐加剧;NaOH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组合对聚合物污染清洗效果最佳,可恢复初始通量的75%;分析清洗后膜表面的扫描电镜图表明,原水中物质会在膜面累积形成稳定凝胶层并对膜造成不可逆污染。
工程应用
微滤-纳滤组合工艺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大型工程应用
刘牡, 王少华, 王同春, 段梦缘, 苏英强, 韩慧铭, 林晓峰, 黎泽华
2021, 39(7): 151-155. doi: 10.13205/j.hjgc.202107020
摘要:
张家港第三水厂供水规模为20万m3/d,日常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氯消毒的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基于纳滤膜对于中小分子有机物与钙、镁、硫酸根等盐离子的高效截留能力,该项目创新性地在国内首次采用现状常规工艺+压力罐式微滤+纳滤的净水工艺,对张家港第三饮用水厂深度处理大型工程(设计产水规模为10万t/d)进行升级改造设计。经改造后,预计纳滤系统对于COD以及TOC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消毒副产物的去除率可达到70%~80%,色素类物质的去除率可达到70%以上,臭味物质的去除率为50%~70%,整体脱盐率为30%~40%;纳滤系统回收率整体可达到90%。预计压力罐式微滤系统和纳滤系统的能耗分别为0.003,0.197 kW·h/t;在实现高品质供水的同时,可提高水厂应对突发污染风险的能力。
阵列平板膜的研制及其在市政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代攀, 袁乙兆, 丑树人, 冯春磊, 李向杰, 张姣
2021, 39(7): 156-161,100. doi: 10.13205/j.hjgc.202107021
摘要:
膜生物反应器已成为水资源再生利用的一种重要设备,在加强生化处理效果、稳定水质水量方面具有较强优势,但较高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却制约其进一步推广应用。研制了一种用于膜生物反应器的新型阵列平板膜,在活性污泥体系中的临界膜通量可达到114~120 L/(m2·h),且通量分布均匀性优于中空纤维膜。实际市政污水工程应用中,在膜通量为16~25 L/(m2·h),辅以定期高强度曝气物理清洗条件下,该阵列平板膜的跨膜压差显著低于同等条件的中空纤维膜,且增长缓慢,出水水质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同时,降低了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成本。
某污水处理厂MBR膜系统新增组器运行效果分析
吕龙, 张怡晓, 张颖, 孟繁龙, 李超, 汪涵
2021, 39(7): 162-166,144. doi: 10.13205/j.hjgc.202107022
摘要:
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由于其占地面积小、出水水质好、生物量大、产泥率低等优点在水处理行业被广泛应用。自2010年以来,我国MBR投运水厂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如今,早期投运水厂MBR产品性能衰减严重或已达使用年限,无法继续满足处理水量的要求,陆续出现新增膜组器以及更换膜组器的需求。以某水厂新增组器项目为例,评价新增膜组器后,原膜组器与新膜组器的运行情况,并对组器性能差异产生的系统运行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增膜组器在通量20.8 L/(m2·h)、曝气强度70 Nm3/(m2·h)、气水比6条件下稳定运行160 d,膜比通量衰减约30%,体现出较好的运行性能。同时,新组器吹扫能耗低于原组器,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此外,在回流量无法提高的前提下,新组器的高通量运行可能会导致廊道污泥浓度分布不均,回流端污泥浓缩显著。受产水管压力损失影响,廊道各组器产水量的差异性会导致各组器污染程度不同。
北方某再生水厂MBR工艺设计
王浩, 谭颖峰, 刘国梁, 王晓爽, 魏磊, 元毛毛, 张志强, 邱浩然
2021, 39(7): 167-172. doi: 10.13205/j.hjgc.202107023
摘要:
MBR因其显著的优势成为市政污水深度处理领域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但高昂的运行成本限制了MBR的推广应用。以北方某再生水厂大型MBR污水处理工程为例,探究所采用的新型膜装置以及合理的工艺设计对膜污染及运行能耗的控制效果。实际运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进水污染物浓度虽然有较大波动,但其出水水质稳定,各项指标优于排放标准(DB 11/890—2012《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B标准的要求。2)MBR系统采用PVDF材质,TIPS工艺制造的膜产品,膜丝强度大,组器填充密度高达895 m2/m3。3)MBR工艺采用先进的预处理系统和高强度脉冲曝气系统有效缓解膜污染,节省曝气量约25%。
高分离纳滤系统在煤化工高盐废水零排放中的应用
赛世杰, 李买军, 党平, 刘慧, 张娜, 黄霞
2021, 39(7): 173-178. doi: 10.13205/j.hjgc.202107024
摘要:
提出了1种由3个纳滤子系统构成的高分离纳滤系统,开展了该纳滤系统在煤化工高盐废水零排放工程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结果表明:纳滤系统的SO42-和Cl-平均截留率分别为99.7%和-13.7%,平均水回收率高达81.9%,对1、2价盐分离效果较好;纳滤系统和各子系统在连续运行中的水回收率和运行压力波动较小,系统运行稳定性较高;纳滤系统的COD、Ca2+和Mg2+平均截留率分别为47.6%、76.9%和86.0%,而纳滤1、2、3子系统的清洗频率分别仅为每月2.1,0,1.0次,表明系统具有较高的抗污染性能。工程应用表明,高分离纳滤系统在高盐废水零排放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电渗析技术在水泥厂废水零排放处理中的应用
施小林, 王大新, 楼书怿, 陈富强, 李玉友
2021, 39(7): 179-184. doi: 10.13205/j.hjgc.202107025
摘要:
在国家污废水资源化战略政策驱动下,工业废水零排放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重工业的水泥厂主要产生的循环冷却排污废水具有含盐量高、浓缩倍率大、Ca2+、Mg2+浓度高等特点,排放和回用前须进行科学有效的脱盐处理,以减少环境污染及负担。传统处理工艺存在加药量大、运行不稳定、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剩余化学污泥量大等诸多的问题。采用混凝沉淀+反渗透+电渗析工艺深度处理水泥厂排污水的技术思路,探讨了电渗析单元在高盐废水处理中极致浓缩作用及特点并考察了其长期运行效果。在陕西省某水泥厂2个月以上的运行结果表明,电渗析系统脱盐率为24.7%,浓缩倍率为14.6倍,浓缩液平均电导率和产水量分别为147.7 mS/cm和0.07 m3/h。
预处理+多级膜浓缩+蒸发结晶+膜电解组合工艺在造纸废水零排放工程上的应用
李大海, 张星星, 陈甘, 许世泉, 杨学敏, 高懿
2021, 39(7): 185-191. doi: 10.13205/j.hjgc.202107026
摘要:
以国内某工业园区中水回用示范项目1.75万m3/d造纸废水零排放工程为例,对工程采用的预处理+多级膜浓缩+蒸发结晶+膜电解组合工艺流程及设计参数情况进行了重点说明,对部分工艺单元的运行数据进行了技术分析。运行数据表明:臭氧活性炭生物滤池对造纸废水二级出水残留COD的去除率>50%,机械加速沉清池对一级反渗透浓水硬度的去除率达到70%,离子交换器出水硬度稳定在0~4 mg/L,NaCl浓缩反渗透单元对Cl-的再浓缩比约为3倍。最后介绍了对于膜浓缩和蒸发结晶系统改造的工程经验,并从技术总结的角度阐明完善的工艺流程及技术保障措施是该工业废水零排放工程获得成功的根本。
工程菌增效/双膜工艺改造农药化工污凝水处理工程实例及运行分析
邢世才, 于水利, 顾正阳
2021, 39(7): 192-198. doi: 10.13205/j.hjgc.202107027
摘要:
农药化工废水水质复杂、可生化性差,采用传统生物工艺的处理难度大且效果不理想。针对国内某农药化工废水蒸发后产生的污凝水,采用常规生物处理后,出水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及氨氮(NH3-N)不能达到当地污水处理厂收纳标准的问题,该项目采用外部投加工程菌以提高原生化单元的污水理效能,并增设超滤和反渗透双膜工艺以保障出水水质。改造后的工艺系统调试表明,工程菌增效提升了生化处理单元对污水COD及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与67%),双膜工艺保障处理后,水质[ρ(COD)<500 mg/L,ρ(TN)<70 mg/L,ρ(NH3-N)<45 mg/L]达到下游污水处理厂的收纳标准。经成本核算,该厂污凝水处理项目运行成本为52.77元/t。工程菌增效/双膜工艺改造方案实现了对该厂污水的达标处理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