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41卷  第1期

湿地生态系统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白荡湖流域水文连通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赵世高, 董伟萍, 王青, 刘烨凌, 杨薇
2023, 41(1): 1-9,111. doi: 10.13205/j.hjgc.202301001
摘要:
2020年11月(枯水期)及2021年3月(平水期)和6月(丰水期)开展了白荡湖流域水文、水质、浮游动植物现场调查,评价了水文连通性,揭示了其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白荡湖流域水文连通受到不同水文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丰水期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优势种、丰度及生物量均呈季节性差异,优势种均为丰水期最多,枯水期最少,浮游植物优势门类为绿藻-硅藻-蓝藻类型,浮游动物优势种为轮虫类和枝角类,而生物量和物种丰度均呈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趋势。从空间分布特...
铜陵市河湖湿地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刘烨凌, 赵世高, 董伟萍, 王青, 杨薇, 崔保山
2023, 41(1): 10-17,131. doi: 10.13205/j.hjgc.202301002
摘要:
以铜陵市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2020年12月(枯水期)、2021年3月(平水期)和6月(丰水期)的水环境和浮游生物采样调查,综合分析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水环境因子、水闸分布等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共采集到的浮游植物有7门60属102种,主要隶属于蓝藻门和硅藻门,春季、夏季物种数多,冬季物种数少;共采集到的浮游动物有3门21属32种,其中轮虫占优势。铜陵市河湖湿地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主要受水温、溶解氧、总磷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此外还与水闸分布密度密切相关。高密度的...
太湖附泥藻类时空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宋玉芝, 吴雨霏, 李浩然
2023, 41(1): 18-25. doi: 10.13205/j.hjgc.202301003
摘要:
为探讨太湖附泥藻类时空分析及与N、P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季节采取太湖不同湖区表层沉积物,采用常规理化分析方法测定环境中的氮、磷含量及其他理化指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分析附泥藻类光合色素叶绿素a (Chl.a)、叶绿素b (Chl.b)、岩藻黄素(Fuco)及玉米黄素(Zea)含量。结果表明:太湖水体及表层沉积物N、P浓度空间差异明显,水体中TN、TP及总溶解性磷均表现为梅梁湾>贡湖湾>胥口湾,且空间差异显著(P<0.05),而胥口湾表层沉积物中TP及Fe-...
有机改性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与甲基橙联合暴露对小球藻的毒性影响
潘雪梅, 邱芳芳, 王亲媛, 陈金城, 章萍
2023, 41(1): 26-34. doi: 10.13205/j.hjgc.202301004
摘要:
为探究有机改性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O-LDH)与甲基橙(MO)联合暴露对微藻的毒性影响,选取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作为受试藻种,考察O-LDH、MO单一及联合暴露对小球藻的生长抑制率、叶绿素含量、细胞结构等指标的影响,并通过测定溶液剩余MO浓度和藻细胞表面电位,探究O-LDH、MO与小球藻的吸附作用及毒性机制。结果表明:1) O-LDH、MO对小球藻96 h生长抑制率拟合均符合Logistic模型(R2>0.99),EC50-96h值分别为122.18,26.73 ...
盐度对化感物质青蒿素胁迫下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王佳佳, 倪利晓, 蒋志云, 杜存浩, 方元奕, 朱承劼, 徐楚, 桑文璐, 陈旭清, 徐俭, 苏华
2023, 41(1): 35-41. doi: 10.13205/j.hjgc.202301005
摘要:
化感物质青蒿素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控制蓝藻水华的作用。为探究盐度存在情况下,青蒿素对铜绿微囊藻的胁迫作用是否受到影响,在0~15‰盐度条件下,测定青蒿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叶绿素a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具有一定的适盐性,5‰的盐度可以促进铜绿微囊藻生长,但盐度>10‰则对藻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加入化感物质青蒿素后,低盐度对藻的促进作用消失,盐度强化了青蒿素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和对光合系统的破坏,具体体现在破坏铜绿微囊藻光合色素、光合作用结构,降低光合反应中心的活性,降低...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的沉积物微塑料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刘海朱, 白军红, 王亚琪, 张玲, 刘哲
2023, 41(1): 42-50. doi: 10.13205/j.hjgc.202301006
摘要:
为探究沉积物微塑料的研究现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 (中国知网)的文献资料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从年发文量、作者群体、发文机构、关键词聚类及突现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以外文文献快速增长为主要特征。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发文量位居首位,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发文量位列前3;作者群体呈多而分散的特点,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
面向水量水质水生态综合调控的湿地设计
基于水动力过程的城市小微湿地生态补水量与补水路径评估:以北京汉石桥湿地为例
耿植, 杜际增, 刘泓汐, 曹波, 李馨宇, 张勇, 崔保山
2023, 41(1): 51-60. doi: 10.13205/j.hjgc.202301007
摘要: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北京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华北地区气候暖干化、城市化,汉石桥湿地缺水问题严重,导致其生态严重退化。南水北调等输水工程缓解了北京地区的水资源紧张,为汉石桥湿地生态补水奠定了基础条件。然而,根据汉石桥湿地生态水系网络特征与生物多样性需求,制定科学、高效、可持续的生态补水方案,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多年观测数据和实地测量结果,从水域面积、芦苇适宜生境、水文连通性3个角度探究确定湿地最适水位及对应生态补水量。研究表明,维持汉石桥正...
基于水动力过程的湿地生态补水优化机制:以北京汉石桥湿地为例
王璇, 谢湉, 张勇, 窦鹏, 崔保山, 曹波, 李馨宇, 丁鑫宇, 杨志昊
2023, 41(1): 61-71. doi: 10.13205/j.hjgc.202301008
摘要: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但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多重胁迫下出现萎缩与退化,其中湿地补给水量不足是其主要生态问题之一。随着跨区域、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运行,生态补水目前已成为湿地修复与水资源配置的关键技术组成。因此,关注多水源补给湿地的补水路径优化,基于湿地补水水动力过程提出了生态补水方式的优化方案。2021年在潮白河流域全线通水的背景下,以北京市仅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汉石桥湿地为案例区,构建了潮白河流域SWAT模型模拟径流变化规律,利用MIKE21模型模拟湿地补水水量-水动力耦合...
基于KH-SVM的鄱阳湖水质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
田熊长, 蒋水华, 贾卓, 李琴, 方立东, 张贻林, 肖睿
2023, 41(1): 72-78. doi: 10.13205/j.hjgc.202301009
摘要:
为了提高水质评价结果的精度,更客观地反映水体环境的质量状况,针对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性能易受模型参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磷虾群算法(krill herd,KH)优化SVM的模型,将其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相结合,选取5种代表性水质指标作为模型的输入,5类水质标准作为输出,建立了基于KH-SVM的水质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鄱阳湖2013—2018年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北湖区水质基本维持在GB 3838—...
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的MIKE21河网排水方案优化研究
徐存东, 任子豪, 黄嵩, 赵志宏, 訾亚辉, 胡小萌
2023, 41(1): 79-86. doi: 10.13205/j.hjgc.202301010
摘要:
针对南方平原河网面对汛期暴雨时段排水能力差而导致内涝的问题,选取太湖流域南浔区沈庄漾圩田河网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城市排涝相应防洪标准的暴雨强度,应用多目标动态规划理论,以河网水位与排涝时间为限制目标,结合圩区现有水利工程条件参数和调度规则,设定了3个水闸排水方案和5个水泵排水方案;基于河网地形、水文数据,构建MIKE21河网水动力模型,定量化模拟分析了闸泵联调联控工况下河网排水效果。结果表明:面临10年一遇及以下暴雨时,河网可采用水闸排水方案,且3个方案均能在24 h内将水位降至排涝下限水位;当面...
再生水补给下湿地沉积物中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
王骋雯, 张勇, 张家鑫, 张辉
2023, 41(1): 87-92,104. doi: 10.13205/j.hjgc.202301011
摘要:
以北京市近郊汉石桥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再生水补水对湿地沉积物中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通过采集湿地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3个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有机质(OM)、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揭示了湿地沉积物中OM、TN、TP水平空间分布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汉石桥湿地沉积物中OM、TN、TP含量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三者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0.65,4.72,,0.96 g/kg;在水平空间分布上,OM和TN表现出一致的分布特征,均为上游含量低、中游和下游含量高,TP含量在不同区域间...
湿地生态监测技术、健康评价与生态功能评估
湿地水动力研究中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进展、机遇与挑战
李思达, 王新艳, 张芳菲, 邵冬冬, 崔保山, 曹波, 张勇
2023, 41(1): 93-104. doi: 10.13205/j.hjgc.202301012
摘要:
水动力过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准确、高效地获取湿地水动力参数对于湿地研究和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无人机遥感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机动性强、成像高度低、受天气环境影响小的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非接触地进行湿地水动力监测。梳理了无人机在水位、水下地形(水深)和流速(流量)3种主要水动力参数监测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当前方法的不足和发展前景,以期为未来水动力监测及其在湿地管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针对当前存在问题,提出了面对复杂湿地环境和监测需求的高标准化、自动化监测是未来无人机水动力遥...
武汉城市湿地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演变轨迹与驱动机制
梁芳源, 李鹏, 程维金, 肖之炎, 李晓文, 吕江涛, 马田田
2023, 41(1): 105-111. doi: 10.13205/j.hjgc.202301013
摘要:
在城市化背景下,研究了湿地景观格局和生态功能的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对湿地保护和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80—2010年武汉市湿地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轨迹及驱动过程轨迹,并通过InVEST模型等方法评估了1980—2020年武汉市生境质量、碳储量、洪水调蓄、景观文化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养殖、退耕还湿、演替、围垦和城市扩张等单一人为驱动过程主导了湿地景观格局演变,4项生态系统服务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退耕还湿、退养还湿等生态工程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生态...
楮河流域水体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郭亚科, 高燕燕, 钱会, 唐顺琦, 王海科, 石晓昕
2023, 41(1): 112-119. doi: 10.13205/j.hjgc.202301014
摘要:
为明确硫铁矿影响下楮河流域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程度,以汉江支流楮河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硫铁矿矿区至楮河入任河口段设置采样断面,研究河水中重金属Fe、Mn、Cu、Zn、Cd、Cr在不同水期的分布特征,采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价河水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河水中重金属分布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时间上,枯水期存在Fe、Cr超标现象,丰水期河水中重金属被稀释,同时河流水环境变化导致重金属发生迁移转化,水质有所改善;空间上,受距离矿区远近和雨季等因素影响,中上游靠近矿区时重金属浓度明显增大,下游人类活...
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多属性决策方法优选和方案评价研究
陈文婷, 苏婧, 张慧慧, 郑明霞, 席北斗
2023, 41(1): 120-131. doi: 10.13205/j.hjgc.202301015
摘要:
为有效解决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多属性复杂决策问题,提出了基于人口-经济-水生态-水资源-水污染五维复杂性质决策指标评估体系(包括28项指标),并将基于新的优势关系的理想点法(TOPSIS)、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VIKOR)和改进密切值法应用于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多属性决策方法和方案优选中。结果表明:1)变异系数属性赋权方法实现了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多层面和复杂因素影响作用的定量化,并且表明影响该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为地下水资源量、造纸和纸制品业比例、纺织业比例、调水入淀量等;2)3种...
黄河三角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智烈慧, 张哲, 白军红, 李晓文
2023, 41(1): 132-140,163. doi: 10.13205/j.hjgc.202301016
摘要:
旅游业发展应注重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调有序,生态旅游兼顾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符合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效生态经济区旅游业起步晚、发展滞缓;同时,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围垦开发活动使得该区域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通过建立包含湿地生态指标的多层次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托最小限制因子法,评估生态、空间、设施和社会环境容量及承载力,判识旅游环境容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以期诊断影响研究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
湿地修复技术机理、设计及应用
波浪作用下沉降型憎水性污染物床面释放机理研究:以二氯甲烷为例
韩龙喜, 张奕, 王晨芳, 蒋安祺, 孙明园, 周星辰
2023, 41(1): 141-148. doi: 10.13205/j.hjgc.202301017
摘要:
以沉降型憎水性污染物为代表的危险化学品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发生后,大部分污染物将以液态形式沉积于河床表面,这些物质将作为内源性污染源,缓慢地释放进入水体,持续性地导致区域水质严重污染。选取二氯甲烷为对象,通过波浪水槽实验分析了不同波浪要素(波高、波周期等)对其释放强度的影响程度及响应关系,并建立了释放通量与各波浪动力学因子间的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波浪扰动将引起以二氯甲烷为代表的沉降型憎水性污染物明显释放;DCM悬浮颗粒总体积浓度(TVC)总体上随波高的增大而变大,随着波周期的增大而减小;相同波周...
城区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案例分析及设计要点探讨
李枞林, 黄守斌, 王卓艺, 张鸿涛, 宁涛, 牛振华, 陈云
2023, 41(1): 149-157. doi: 10.13205/j.hjgc.202301018
摘要:
福州市浦东河水系是典型的城区黑臭水体,一直以来面临着外源污染严重、内源污染累积、生态基流匮乏、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根据水系流域特征,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采用以"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提质、生态修复"为主的技术路线对浦东河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经评估,沿线排口溢流水量、COD和NH3-N入河污染负荷分别削减了49.9%、77.0%和92.2%。根据工程实际运营情况,浦东河水系COD浓度长期稳定在30 mg/L以内,NH3-N浓度稳定在4 mg/L以内,治理效果良好。阐述了治理措施中关键...
河道微污染水体旁路复合流湿地强化净化技术研究及应用
王文冬, 高晓薇, 王利军, 刘学燕, 焦振寰
2023, 41(1): 158-163. doi: 10.13205/j.hjgc.202301019
摘要:
为实现河道微污染水体水质净化与行洪排涝双重功能,采用下向流/上向流复合流旁路湿地工艺,设计有机负荷qos=21 kg BOD5/(hm2·d),水力负荷qhs=0.34 m3/(m2·d),水力停留时间HRT=2.2 d,同时为提高冬季低温条件下的湿地系统净化效果,对湿地填料床结构形式、植物组合搭配以及冬季低温运行措施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1)下向流/上向流复合流功能湿地空间布设灵活,可节约建设占地,通过折流布水,可形成良好的厌氧/缺氧/好氧微生环境,有益于发挥湿地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2)通过增...
不同深度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脱氮性能比较
黄秋瑾, 肖莹, 王亚芬, 吴振斌, 周巧红
2023, 41(1): 164-172. doi: 10.13205/j.hjgc.202301020
摘要:
设计构建了4套分段式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VCW)柱状模拟系统(总程分别为145,185 cm),针对低C/N型人工污水,研究基质层高、添加活性生物质及进水中氮素组成对该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 d时,4套系统对总氮(TN)去除率均在30%以上,半程基质层设置为95 cm,不添加活性生物质的HI组对TN去除率最高,达到42%;对NH3-N、NO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0%~48%、21%~66%,而NO2--N在各系统中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积累。随着进水中NO3--N占...
无锡锡山区宛山湖底泥污染及生态清淤研究
魏清福, 邵晓静, 蔡杰, 董亚萍
2023, 41(1): 173-180. doi: 10.13205/j.hjgc.202301021
摘要:
底泥生态疏浚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解决区域的水环境问题,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开展了锡山区宛山湖底泥污染和生态清淤研究。以宛山湖九里河口以北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宛山湖基本情况及底泥污染现状调研分析,充分考虑通航和引水需求以及施工深度限制等因素,确定生态清淤范围和工程量。本次疏浚面积为0.75 km2,疏浚深度为0.3~1.3 m,疏浚总量为56.82万m3,其中底泥清淤34.82万m3,航道疏槽22.00万m3。从清淤要求、清淤深度、清淤设备选择、...
长江大保护中尾水型人工湿地的应用研究:以江东水生态公园为例
陆盛森, 刘敏, 左倬
2023, 41(1): 181-188. doi: 10.13205/j.hjgc.202301022
摘要:
为评价长江大保护中尾水型人工湿地的运行效果,针对性地提出运维管理建议,以芜湖江东水生态公园为例,于2021年7月—2022年1月对其不同功能单元出水进行监测,分析各单元对污染物的去除路径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净化效果方面,在尾水水质较好的前提下(COD、NH3-N、TN、TP等污染物浓度指标均远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江东水生态公园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仍较好,其中强化表流湿地对NH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53%、17.60%和33.71%,串联于强...
基于水华风险控制的再生水景观水体水力停留时间阈值研究
宋可颖, 孙瑞泽, 刀国华, 陆韻, 巫寅虎, 陈卓, 胡洪营
2023, 41(1): 189-194. doi: 10.13205/j.hjgc.202301023
摘要:
再生水景观利用是解决城市景观用水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较高氮磷浓度的再生水进入流动性较差的景观水体中极易发生水华现象。在现有再生水排放标准下,水力停留时间的调控是控制景观水体中微藻生物量的有效手段。根据微藻生长模型和水质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基于水力停留时间调控的景观水体水华控制方法及其阈值确定方法。通过计算,得到再生水氮、磷浓度执行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A标准(总氮15 mg/L,总磷0.5 mg/L)对应的水力停留时间阈值为2.477 d;执行DB11/890...
湿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估
外调补水条件下流速对景观水体水华抑制效果模拟研究
王超, 王媛, 窦鹏, 王镇美, 孟庆义, 杨默远, 陶海军
2023, 41(1): 195-203. doi: 10.13205/j.hjgc.202301024
摘要:
城市景观缓滞水体水华控制及水力条件改善是当前城市湖泊、河流等景观水体生态健康恢复的关键问题。永定河生态补水措施用于缓解莲石湖8号湖等景观缓滞水体面临的水华易发问题,然而该补水过程对景观水体的水华控制成效尚不明确。基于2019—2021年水质、水文、藻类实测数据,通过构建莲石湖8号湖水动力-水质二维耦合数值模型,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耦合数值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探讨了在不同补水条件下8号湖叶绿素a含量和缓流区域的变化特征,定量分析了不同外调补水条件下缓滞区空间分布、叶绿素a浓度与典型景观缓滞水体水文条...
鄱阳湖典型沉水植物刺苦草对不同淹水胁迫的响应特征及对生态修复的启示
马旭, 韩祯, 王世岩, 刘晓波, 赵仕霖, 刘畅, 孟竹剑, 张欢, 王亮, 朱蓓, 谭羿鍼, 汪洁, 刘伟, 彭文启
2023, 41(1): 204-212. doi: 10.13205/j.hjgc.202301025
摘要:
沉水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受到湖泊水体水位过程的影响,然而不同的水文过程变化及淹水时长对沉水植物个体适应性特征的影响尚不清晰。选取鄱阳湖典型沉水植物刺苦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水位控制中宇宙实验,揭示6种淹水模式下刺苦草个体适应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时间高淹水水位胁迫能够显著影响刺苦草的叶片数量、叶长、根长、匍匐茎长度、克隆能力、总生物量等特征。快速涨水以及长时间(>21 d)高水位(>3.5 m)胁迫会导致刺苦草植株叶片的大量凋亡,短时间(<14 d)并降低高水位淹水胁迫,刺苦草...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植被修复效果评估
庞博, 杨文鑫, 崔保山, 张树岩, 谢湉, 宁中华, 高放, 张洪山
2023, 41(1): 213-221. doi: 10.13205/j.hjgc.202301026
摘要:
开展修复效果的跟踪监测和评估是湿地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跟踪监测可以观察湿地恢复状态和过程,找出修复过程潜在问题以便及时调整修复手段和技术的运用,从而提高修复效率,亦可为评价湿地修复效果提供数据支持。通过野外生态监测、遥感反演等手段,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植被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南、北岸修复区土壤含水率分别提升45.86%和25.17%,土壤盐度分别下降70.51%和64.71%;南、北岸修复区的植被盖度分别提升5%和54%;NDVI指数分别提升48.4%和44.1%,修复区...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效果研究
张晗旭, 李馨宇, 崔保山, 王青, 于海玲, 吴霞, 许佳美
2023, 41(1): 222-231. doi: 10.13205/j.hjgc.202301027
摘要: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修复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影响及关键影响因子,于2019—2021年在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修复区和未恢复区进行了6次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和土壤/底泥样品采集,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78种,隶属于4门8纲61科,结果表明:昆虫纲的优势度随着时间变化不断上升,而耐污性强的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优势度呈下降趋势。在2020年5月和2021年6月2次生长季对比中发现,在底栖动物整体密度下降的背景下,昆虫纲物种密度在南岸地区呈上升趋势,优势种和物种密度变化表明了生态修复工程改善...
黄河三角洲湿地淡水恢复区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风险
陈雪娟, 高放, 王青, 庞博, 谢毅梁, 崔保山, 岳修鹏, 宋建彬
2023, 41(1): 232-239. doi: 10.13205/j.hjgc.202301028
摘要:
为评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淡水恢复工程的重金属生态恢复效果,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As、Cd、Cr、Cu、Pb和Hg)进行监测,并开展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生态风险评估和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恢复区表层沉积物中As、Cd、Cr、Cu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22,0.17,40.78,17.75,18.12 mg/kg,Hg未检出。恢复区重金属的RI值<60,呈低生态风险;Cd的Er值为30~60,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各类恢复湿地生境潜在风险差异显著,其中南部藨草区风险最...
基于城镇黑臭河道水体的组合型原位生态修复系统的构建与效果:以上海市地区某黑臭河道为例
朱勇强, 方明明, 许婷婷, 徐梦雅, 廖华, 张战军
2023, 41(1): 240-247. doi: 10.13205/j.hjgc.202301029
摘要:
为促进组合型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对城镇黑臭河道水体治理效果的工程应用,基于"原位生态修复、截污控源、营造景观、水动力改善、生物多样性"的修复理念,以生物修复方式为主,结合河道黑臭的成因与水质检测分析,构建了"微生物载体缓释+曝气复氧+水生植物+循环泵设备"组合型生态修复系统,对上海市地区某黑臭河道进行工程试验研究。工程实践表明:试验进行56 d时,河道上、中、下游COD、NH3-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1.25%、84.10%和89.94%,水体黑臭现象基本消除;水体DO质量浓度由1.1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