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42卷  第2期

“生化污泥资源化与节能减排技术”专题
城镇污泥“厌氧消化+土地利用”技术路线经济性分析
赵水钎, 段妮娜, 谭学军, 张辰
2024, 42(2): 1-9. doi: 10.13205/j.hjgc.202402001
摘要:
我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起步较晚,多元利用途径和产业化推广仍在探索,其中经济性是关系到技术应用路径是否通畅,技术体系能否有效落地的重要因素。“厌氧消化+土地利用”是我国目前城镇污泥处理处置主流技术路线之一。聚焦“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和“高级厌氧消化+土地利用”2条主流技术路线,基于全流程运行成本统一核算方法,分析不同泥质或技术条件下的经济性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经济性和技术实施如何相互影响,并通过经济性分析对“厌氧消化+土地利用”技术路线的应用推广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将为城镇污泥处理处置顶层设计...
基于土地利用的污泥-餐厨蚯蚓堆肥中碳氮元素的转化特征
周有为, 陈吉升, 何雷, 邢美燕
2024, 42(2): 10-22. doi: 10.13205/j.hjgc.202402002
摘要:
我国城市剩余污泥有机物含量低,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处置引起广泛关注。以城市污泥和厨余垃圾为堆肥原料,锯末为调理剂,考察二者协同堆肥的工艺性能,探讨基于土地利用为目的的处置途径下碳、氮元素的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含水率为(73±2)%,温度为(23±1)℃的条件下,蚯蚓能够在剩余污泥和餐厨垃圾中存活和生长并提高堆肥稳定化程度;在为期60 d的堆肥周期后,蚯蚓组的TOC平均降解率为32.62%左右,而对照组的平均降解率为27.13%左右,蚯蚓组的TN增幅为18.90%~29.80%,而对照组为15.8...
以剩余污泥热碱解液为碳源时硫酸盐还原菌处理硫酸盐废水
崔甜甜, 周集体, 金若菲, 李鑫
2024, 42(2): 23-31. doi: 10.13205/j.hjgc.202402003
摘要:
针对在处理碱法烟气脱硫所产生的高浓度硫酸盐废水过程中存在的碳源不足问题,探究了以剩余污泥热碱解液作为硫酸盐还原菌混合菌群(SRBs)碳源的可行性。通过SRBs对在不同条件下破解剩余污泥产生的热碱解液的利用效果,确定最利于SRBs利用的剩余污泥热碱解条件为:pH=13,T=70℃,破解时间为10 h;最佳硫酸盐(SO42-)去除反应的工艺参数为:pH=7,T=35℃,ρ(COD)=10000 mg/L,ρ(SO42-)=2500 mg/L。在最佳反应条件下,SO42-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CO...
污泥生物炭对矿区河道受污染疏浚底泥中重金属的固化效果
刘维, 徐志嫱, 李红星, 曹琛洁, 董雯, 冯民权, 戚明旸, 李江波, 寇晓梅, 邵甜
2024, 42(2): 32-39. doi: 10.13205/j.hjgc.202402004
摘要:
为研究污泥生物炭对矿区河道受污染的疏浚底泥中Cu、Pb和Cd的固化效果,以市政污泥为原料在500℃缺氧条件下制备污泥生物炭,结合扫描电镜、FTIR和XPS等表征手段,分析污泥生物炭投加比对疏浚底泥中3种重金属形态分布和固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生物炭的投加可提高疏浚底泥中重金属的稳定化形态,投加比为1.0%时,疏浚底泥中Cu、Pb和Cd稳定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占比分别提高了37.7%、42.9%和42.4%。污泥生物炭主要通过络合反应和沉淀作用固化重金属,经污泥生物碳固化后,底泥中Cu、P...
基于生命周期的污泥基活性炭制备工艺环境影响研究
施恩, 张帅, 张淼, 刘沙沙, 邹钰良, 张祥志
2024, 42(2): 40-47. doi: 10.13205/j.hjgc.202402005
摘要:
利用污泥制备活性炭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但是目前对污泥基活性炭(SDAC)制备工艺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少。以污水厂污泥制备活性炭为对象,建立了制备工艺流程图,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定量揭示制备工艺的环境影响及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个制备工艺中焙烧步骤对环境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其次是研磨或浸渍步骤,最后是洗涤和干燥步骤。水蒸气物理活化、CO2物理活化、KOH浸渍法、ZnCl2浸渍法、H3PO4浸渍法、ZnCl2熔融盐法、物理化学法的能量消耗量分别为68.976,79.776,...
微塑料对剩余污泥的影响及其降解途径研究进展
蒲艺涛, 杨茹月, 徐一荣, 柯水洲, 王晓东, 高静思, 肖康
2024, 42(2): 48-56. doi: 10.13205/j.hjgc.202402006
摘要:
剩余污泥中残留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潜在危害,需深入研究MPs在剩余污泥中的迁移、转归和降解机制,并开发有效的降解方法。首先介绍了MPs在剩余污泥中的赋存状态,并分析MPs对剩余污泥性质和污泥处理的影响。提出影响效应与MPs种类、浓度和粒径等因素密切相关。其次,分非生物降解与生物降解途径两方面综述了MPs在污水厂中的降解途径,非生物降解途径包括热解和水热处理,生物降解途径包括污泥堆肥、厌氧消化和生物膜法。讨论了各途径降解MPs的效率与机理,分析了各途径...
锌铁水滑石改性赤泥对水体磷去除性能及机理
张恒, 李瑶, 赵聪, 黄涛, 彭道平, 陈星
2024, 42(2): 57-65. doi: 10.13205/j.hjgc.202402007
摘要:
为解决水体中的磷超标问题,采用碱性共沉淀法将锌铁水滑石(Zn/Fe-LDHs)负载于赤泥(RM)表面制得Zn/Fe-LDHs改性赤泥(ZFRM),用以去除水体中的磷。通过动力学实验、热力学实验、再生实验,并结合SEM、BET、XRD、FTIR表征手段研究Zn/Fe-LDHs改性赤泥对磷酸盐的去除性能及机理。实验结果表明:ZFRM对磷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45℃下拟合可得磷酸盐最大吸附量可达56.26 mg/g,吸附反应为自发、熵增的吸热反应。ZFRM的除磷能力...
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碳排放分析
王航, 王先恺, 陈祥, 李锟, 乔雪园, 刘枫, 董滨
2024, 42(2): 66-72. doi: 10.13205/j.hjgc.202402008
摘要:
近年来,以市政污泥与餐厨垃圾为代表的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安全妥善处理和高效低碳处置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构建碳排放及碳补偿核算方法,以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为例,分析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与传统焚烧和填埋处置的理论碳排放水平。通过量化直接碳排放与间接碳排放的贡献,确定了高效的减排路径。结果表明:城市有机固废协同处置碳排放量为513t CO2/a,相比于传统填埋(12973t CO2/a)和传统焚烧(14733t CO2/a)碳减排效益显著。协同处置技术路线中直接碳排放占比63%,最大限度实现沼气...
含油污泥辐射热解传热模拟及能量分析
宋占龙, 陶双华, 徐宝林, 赵希强, 孙静, 毛岩鹏, 王文龙, 于军
2024, 42(2): 73-81. doi: 10.13205/j.hjgc.202402009
摘要:
油泥辐射热解过程复杂,热解炉内温度场和传热特性不明等,通过Fluent软件,选用双欧拉模型、DO辐射模型及多组分模型研究了热解炉内的温度分布及不同因素下物料的升温特性。结果表明,炉内油泥的温度分布以L/D=10为分界点将其分为了升温和恒温2个阶段,且600℃为最佳热解终温。同时,较高的含水率会延长油泥热解时间,而降低螺旋转速可减少最终油泥的剩余量。另外,在辐射管上方加装遮热板可改善炉膛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最后,对整个热解系统进行能量平衡分析发现,热解产物总回收能量为6592.25 kJ,能量回收率...
水污染防治
CSB-BOC活化PMS去除河流缓集区水中盐酸四环素的性能及机理
何西, 刘晨, 李婧璐, 陈明, B. Larry LI
2024, 42(2): 82-96. doi: 10.13205/j.hjgc.202402010
摘要:
利用浸渍-后热解法制备了Bi2O3-Bi7.90Mo0.10O12.15/Cu7S4生物碳催化剂(CSB-BOC),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电子能谱仪(XPS)等对其晶格结构、形貌、表面元素及化学形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随后探明其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去除新型污染物的催化性能及机理。以典型新型污染物盐酸四环素(TC)作为测试对象,研究了不同催化剂反应体系、PMS浓度、阴离子、腐植酸(HA)和pH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考察了CSB-BOC循环使用的稳定性和...
跌流竖井进水管附近负压突增现象的机理解析及结构优化
芦三强, 魏佳芳
2024, 42(2): 97-103. doi: 10.13205/j.hjgc.202402011
摘要:
为明晰跌流竖井进水管附近负压突增的机理以及降低竖井内的负压,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模拟了竖井模型内的水气两相分布规律及气压分布情况,同时对竖井模型进行了结构优化并评估了其性能。结果表明:当无量纲流量Q*w>0.08时,进水管附近的负压开始突增,而小流量下基本无变化;入流水舌是导致负压突增的主要原因,其压缩了气体流动的空间,增大了气体过流时的损失,造成水舌下方补气不足。研究还表明:优化竖井模型通过有旋分流隔板在进水口正对面形成了1个不过水的空腔区域,其强制扩大了气体过流的空间,基...
颗粒活性炭对AnDMBR污水处理性能与动态膜性质的影响
屈艺, 胡以松, 刘乐, 程东兴, 杨媛, 陈荣, 王晓昌
2024, 42(2): 104-112. doi: 10.13205/j.hjgc.202402012
摘要:
构建了颗粒活性炭(GAC)强化型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AnDMBR),考察了GAC投加量(3,6,10,20 g/L)对工艺的过滤性能、污染物去除、产甲烷性能以及动态膜性质的影响,探究了GAC的物化和生物强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投加GAC相比,随着投加GAC浓度的增大,浊度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1~12.3百分点,COD去除率分别提高了5.7~12.1百分点,GAC投加量越大对污染物去除的贡献越大。与未投加GAC相比,随着投加GAC浓度的增大,甲烷总产率分别提高了23.7%、34.6%、24....
基于甲烷氧化菌的地下水硝酸盐还原效能及功能微生物研究
廖珣, 李彦澄, 张玉多, 杨启林, 李江
2024, 42(2): 113-120. doi: 10.13205/j.hjgc.202402013
摘要:
地下水中污染物成分复杂,来源广泛,针对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污染物,利用生物膜反应器,开展了基于甲烷氧化菌的地下水硝酸盐还原效能、功能微生物和代谢途径分析。研究发现,在进水ρ(NO-3-N)为10 mg/L时,系统对硝酸盐的最高去除率达到98.83%,实现硝酸盐的有效去除。通过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组分变化分析发现出水中DOM主要是类色氨酸蛋白质类物质。宏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膜反应器甲烷氧化系统中的好氧甲烷氧化菌主要为Methylocystis(...
水中氧化石墨烯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璇, 王燕, 方华, 章婷婷, 赵怡
2024, 42(2): 121-127. doi: 10.13205/j.hjgc.202402014
摘要:
基于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电解质、天然有机物和稳定液浓度等因素对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在水中凝聚和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液浓度对GO理化性质和稳定性影响不大。电解质投加可降低Zeta电位,诱导水中GO发生凝聚,凝聚过程呈现反应限制和扩散限制2个阶段。各电解质的临界凝聚浓度分别为180 mmol/L(Na+)、4.5 mmol/L(Mg2+)和1.8 mmol/L(Ca2+)。相较于Mg2+,Ca2+可通过吸附架桥作用加快GO凝聚。GO的沉降过程可分为快速沉降和慢速沉...
农村典型河道劣V类水体治理熵增抑制效果评估
顾永钢, 于磊, 张书函, 孟庆义
2024, 42(2): 128-134. doi: 10.13205/j.hjgc.202402015
摘要: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部分污水直接溢流入河所造成的水体污染及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控源截污并收集处理是劣Ⅴ类水体源头治理的最重要手段。研究分析了农村典型河道水体劣Ⅴ类成因,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扩容及升级改造,并引入熵的理念解析了有机物、氮磷削减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减排效果。800 m3/d规模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到1800 m3/d后可有效改善典型河道水体环境,减少的年熵增为9.80×107 kJ/K。河流水环境、水生态生态系统稳定需要熵增-逆熵增过程中保持相对平衡...
二硫化钼持续活化过氧乙酸降解酸性橙7
张剑桥, 王磊, 刘文杰, 杨磊, 金文标
2024, 42(2): 135-143. doi: 10.13205/j.hjgc.202402016
摘要:
酸性橙7(AO7)是一种典型的阴离子偶氮染料,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该研究采用二硫化钼(MoS2)活化过氧乙酸(PAA)降解AO7。结果表明,AO7在MoS2/PAA体系中的降解效率要远远超过MoS2/H2O2体系和MoS2/PI体系,当ρ(MoS2)0=0.4 g/L、c(PAA)0=0.4 mmol/L、初始pH为3.0时,AO7的降解率达到84.2%。此外,MoS2/H2O2体系能高效降解MO、ACE、DCF、SMX和TC等多种污染物。EPR和淬灭实验表明,MoS...
大气污染控制
燃煤电厂和钢铁厂烧结烟气有色烟羽排放特征与管控建议
韩军赞, 张洁, 闫威卓, 王社扣, 张妍, 邓建国
2024, 42(2): 144-151. doi: 10.13205/j.hjgc.202402017
摘要:
超低排放改造后,电力和钢铁行业常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非常规污染物及有色烟羽问题逐步引起关注,视觉污染及“脱白”问题一时成为讨论的焦点。基于国内外相关标准方法,对3家燃煤电厂和2家钢铁厂烧结机机头烟气总排口处的SO3、NH3、可过滤颗粒物(FPM)和可凝结颗粒物(CPM)的排放水平进行测试,评估超低排放实施效果和有色烟羽治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3家燃煤电厂和2家钢铁厂烧结烟气SO3、NH3和FPM的排放浓度分别为0.11~1.61,0.02~1.66,0.81~5.76 mg/Nm3,均处...
深圳市罗湖区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张剑桥, 迟惠中, 李林蔚
2024, 42(2): 152-160. doi: 10.13205/j.hjgc.202402018
摘要:
统计分析了深圳市罗湖区2019年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探究了罗湖区常规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象因素间的相关性,对2019年罗湖区2次污染事件进行了潜在源分析,并对臭氧(O3)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罗湖区各大气污染物浓度受季节影响较大,且出现“周末效应”,全年348 d有效数据中,主要污染物为O3的天数为225 d,占比64.66%,2019年罗湖区的主要污染物为O3。罗湖区颗粒物浓度与其他污染物之间相关性较为显著,大气环境中各污染物浓度与气温、风力和相对湿度呈较显著相...
某焦化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反应活性探究
董威, 耿立志, 费波
2024, 42(2): 161-166. doi: 10.13205/j.hjgc.202402019
摘要:
研究选取某典型焦化企业,针对活性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较多的4套生产装置,酚精制、古马隆、沥青焦和焦油萘,开展装置VOCs排放特征探究。使用苏玛罐对装置VOCs废气进行采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106种VOCs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计算各装置VOCs排放对大气中O3生成的贡献。结果表明:1)芳香烃、卤代烃和含氧VOCs(OVOCs)是4套装置的主要特征组分,质量分数之和为92.33%~95.38%。2)4套装置排名前10位的VOCs物种质...
土壤修复
微塑料对土壤不同团聚体组分中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基因的影响
余红, 史聆聆
2024, 42(2): 167-174. doi: 10.13205/j.hjgc.202402020
摘要: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研究微塑料对土壤微生物及其功能的影响,对深入地认识塑料污染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土壤异质性理论,采用土壤物理分组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土壤团聚体组分中微塑料对土壤微生物及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塑料可显著提高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从而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微塑料处理组中放线菌门替代变形菌门成为优势菌门。3种团聚体组分中,微塑料处理...
六价铬胁迫对李氏禾根系分泌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曹栢枫, 刘子昕, 韦翠屿, 唐雨菲, 石玉翠, 蒋萍萍
2024, 42(2): 175-181. doi: 10.13205/j.hjgc.202402021
摘要:
为探讨Cr(Ⅵ)与李氏禾根系分泌物组分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找出与Cr(Ⅵ)还原相关的关键微生物,研究了6个Cr(Ⅵ)处理浓度(0,40,60,80,100,120 mg/L)对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系统(CW-MFC)中李氏禾根系分泌的有机物种类及含量的影响,同时测定了对照和最优铬处理浓度下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1)铬胁迫对李氏禾根系分泌物的影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Cr(Ⅵ)处理浓度为80 mg/L时,根系分泌物的化合物最多。2)根系分泌物以脂类、烷类、酚类、烯类和醇类物质为主,其...
聚吡咯改性电极强化MFC驱动铀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研究
王永东, 袁野, 刘欣媛, 李梦婷, 刘骞, 王津华, 马建洪
2024, 42(2): 182-191. doi: 10.13205/j.hjgc.202402022
摘要:
为探究聚吡咯(PPy)改性电极强化微生物燃料电池(MFC)驱动铀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研究,利用PPy对碳毡电极进行改性,研究不同比例PPy改性电极对MFC的产电性能及其驱动铀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Py改性电极增强了MFC的产电性能,CP100最大电压164 mV,最大功率密度18.92 mW/m2,比原始碳毡电极分别提升了29.13%和43.12%;PPy作为MFC阴极增强了土壤中铀的去除效果,其中CP50相较于原始碳毡电极铀的吸附率提升了约13倍;以MFC作为电源能够有效驱动土...
新型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六价铬污染物的原位修复效果
韩建均, 柴陆军, 王国金, 张瑜, 秦康佳, 周曼, 梁雪杰, 郝俊鹏, 王慧
2024, 42(2): 192-198. doi: 10.13205/j.hjgc.202402023
摘要:
利用微生物将六价铬[Cr(Ⅵ)]还原为三价铬[Cr(Ⅲ)]是一种具有前景的铬污染土壤修复方法。从新型的分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着手,通过含铬溶液和铬污染土壤试验探讨了菌株对Cr(Ⅵ)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分离得到能够还原Cr(Ⅵ)的硫酸盐还原菌S-7,其16S rDNA全长序列与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DSM 642T存在98.89%相似度,属于新型脱硫弧菌种,命名为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S-7。D.desulfuricans S-7...
环境生态工程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质量影响的定量解析研究:以海南岛为例
许积层, 穆晓东, 马字伟, 胡小飞
2024, 42(2): 199-210. doi: 10.13205/j.hjgc.202402024
摘要: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生态系统变化中产生协同影响,难以区分。以海南岛为案例,使用残差趋势法,测量生态质量实际和潜在趋势的残差,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2002—2020年海南岛生态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54.09%区域生态质量呈显著改善趋势,而4.33%区域生态质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人类活动对海南岛生态质量变化的贡献率为85.93%(P<0.05),而气候变化对海南岛生态质量变化的贡献率为14.07%(P<0.05)。人类活动在海南岛生态质量变化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生...
碳减排技术路径研究与实践
基于混合生命周期评价的小型灌溉泵站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
张婉君, 陈丹, 胡乐, 孙浩, 季巍
2024, 42(2): 211-219. doi: 10.13205/j.hjgc.202402025
摘要:
小型灌溉泵站是农田灌溉的重要基础设施,单座规模较小但数量庞大,从“双碳”角度对其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分析对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和促进高效供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碳足迹理论,采用混合生命周期分析法,将灌溉泵站全生命周期分为材料设备生产、材料设备运输、建设施工、运行维护和拆除报废5个阶段,分析了灌溉泵站在建设、运行、管理整个过程中的碳排放规律,构建了小型灌溉泵站碳排放模型核算方法,包括核算原理、研究思路、计算流程和核算公式等。选择了6处不同地区小型灌溉泵站开展了碳排放核算方法的实例分析,结果显示:6...
欧盟垃圾焚烧厂能源效率评价体系及其对我国行业发展启示
邹昕, 龙吉生, 黄一茹, 焦学军
2024, 42(2): 220-229. doi: 10.13205/j.hjgc.202402026
摘要:
能源效率是欧盟垃圾焚烧厂建设和运营的关键评价指标之一,欧盟垃圾焚烧行业在能源效率评价体系、配套政策及相应技术方面较为完善。欧盟《废弃物框架指令》(2008/98/EC)提出了固废处理金字塔的概念并规定了各方法的优先级,此外规定了能效评价指标R1计算公式及最低值用以评估欧盟垃圾焚烧厂是否达到固废处理金字塔中的再生利用等级。数据显示:大部分欧盟垃圾焚烧厂具备较完善的供热系统及热电联产的条件,整体能效利用水平较高,超85%的生活垃圾焚烧达到再生利用等级。采用欧盟垃圾焚烧能效评价指标R1方法对我国生活垃...
数据驱动的环境研究新范式
数字化管理平台助力垃圾分类和“无废城市”建设——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
段华波, 周继姣, 赵娜娜, 兰孝峰, 郑睿颖, 付星瑞, 陈瑛, 孙建明
2024, 42(2): 230-238. doi: 10.13205/j.hjgc.202402027
摘要:
我国持续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产生了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湖州市为例,系统介绍了城市生活垃圾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发的技术方法和功能板块设计与优化,特别是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化运维与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并基于湖州市近5年的生活垃圾产生、分类收集、运输、利用和处置等清单数据及演变趋势,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初步定量评估了平台支撑下的减废降碳协同效益。湖州市生活...
一种社区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基础设施体系及其实施方案
钤旭, 陈鹏鹏, 谢鹏程, 葛春玲, 罗伟
2024, 42(2): 239-246. doi: 10.13205/j.hjgc.202402028
摘要:
2022年4月2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居民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重点场域,能否实现社区生活垃圾源头准确分类处理是影响生态环境友好“无废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故有必要推动社区环卫一体化,建立智慧、科学、精细、清洁的社区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基础设施体系。相关研究显示,随着垃圾分类政策法规文件逐步落实,各类生活垃圾占比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其中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占比逐渐提高,其他垃圾的占比逐渐降低,同时厨余垃圾纯净度的提升也为其焚烧发电之外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奠定了基...
基于3D-QSAR的多氟烷基磷酸二酯对斑马鱼的脂毒性预测
陈朋宇, 胡宇熙, 陈庚, 赵娜, 窦志超
2024, 42(2): 247-254. doi: 10.13205/j.hjgc.202402029
摘要:
为研究多氟烷基磷酸二酯(DiPAPs)对斑马鱼的脂毒性作用,构建15种全氟化合物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PPARβ)结合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模型(3D-QSAR),分别对6∶2和8∶2的DiPAPs与PPARβ结合亲和力进行预测;基于分子对接分别研究6∶2和8∶2 DiPAPs与PPARβ的相互作用;分别考察6∶2和8∶2 DiPAPs暴露对斑马鱼Pparβ表达的影响,对3D-QSAR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6∶2和8∶2 DiPAPs的半数竞争效应浓度(pIC50)的预测值分别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