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微孔曝气气泡生成阶段的并聚规律研究

罗涛 王洪臣 徐相龙 赵媛

刘芳, 邱凌, 杨鹏, 刘飞跃, 张克强, 王敬. 酸碱耦合臭氧对污泥氮磷释放规律的影响[J]. 环境工程, 2014, 32(4): 105-110. doi: 10.13205/j.hjgc.201404025
引用本文: 罗涛, 王洪臣, 徐相龙, 赵媛. 微孔曝气气泡生成阶段的并聚规律研究[J]. 环境工程, 2019, 37(9): 30-33+29. doi: 10.13205/j.hjgc.201909006

微孔曝气气泡生成阶段的并聚规律研究

doi: 10.13205/j.hjgc.201909006
基金项目: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710200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罗涛(1987-),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村镇水处理技术。Luotao526@ruc.edu.cn

    通讯作者:

    王洪臣(1964-),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碳水处理技术。whc@ruc.edu.cn

  • 中图分类号: X703

  • 摘要: 微孔曝气可提高曝气效率,是污水生物处理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之一。大多数微孔曝气器在设计时追求小孔径,却忽略了气泡在生成阶段的并聚作用所带来的负面效果。采用CCD高速摄像技术,对气泡在不同孔间距及通气量下的生成过程中所发生的并聚规律进行研究,并获得了气泡不发生并聚的最小孔间距理论公式,对微孔曝气器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 [1] 郭昉,吴毅晖,李波,等.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水处理技术,2017,43(6):1-10.
    [2] 刘爱如.微孔曝气系统设计[J].环境工程,2016,34(增刊1):303-307.
    [3] 王洪臣.微孔曝气系统的理论与工程实践[J].市政技术,1997(1):30-37.
    [4] 魏延苓,齐鲁,刘国华,等.微孔曝气器充氧性能的影响因素[J].水处理技术,2014,40(2):1-7.
    [5] 庄健,王洪臣,齐鲁,等.孔径对微孔曝气充氧性能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4,8(5):1723-1726.
    [6] 尹训飞,齐鲁,张晓军,等.水深对微孔曝气充氧性能的影响研究及数值模拟[J].水处理技术,2015,41(6):75-78.
    [7] 李小冬,齐鲁,刘国华,等.通气量对微孔曝气器充氧性能影响的中试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4,30(5):81-84.
    [8] Dominique Langevin. Bubble coalescence in pure liquids and in surfactant solutions[J]. Current Opinion in Colloid&Interface Science,2015,20(2):92-97.
    [9] Wang L G,Qu X. Impact of interface approach velocity on bubble coalescence[J]. Minerals Engineering,2012,26(2):50-56.
    [10] Sandra Orvalho,Marek C Ruzicka, Giuseppe Olivieri, et al.Bubble coalescence:effect of bubble approach velocity and liquid viscosity[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15,134(9):205-216.
  • 期刊类型引用(10)

    1. 龚银银,张永庆,罗婷. 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5(02): 295-308 . 百度学术
    2. 刘含眸,赵玉荣. “双碳”视阈下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 现代商贸工业. 2023(14): 36-38 . 百度学术
    3. 薛成杰,方战强. 土壤修复产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 环境工程. 2022(08): 231-238 . 本站查看
    4. 张省,王金营. 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分析——基于PSTR的实证研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2(11): 27-32 . 百度学术
    5. 邢红. 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多变量驱动因素研究——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04): 337-343 . 百度学术
    6. 张哲,任怡萌,董会娟. 城市碳排放达峰和低碳发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环境工程. 2020(11): 12-18 . 本站查看
    7. 杨依然,李曼,吕卓,董广霞,王军霞. 基于环境统计调查数据的中国省会城市煤炭消费变化历史趋势研究. 环境工程. 2020(11): 6-11+202 . 本站查看
    8. 穆澜,王淑超.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安徽省为例.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73-80 . 百度学术
    9. 杨滨键,田景仁,孙红雨. 农业生产碳足迹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VAR模型. 生态经济. 2019(08): 120-127 . 百度学术
    10. 陈婕. 我国技术创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 统计与决策. 2019(22): 126-13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4
  • HTML全文浏览量:  16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2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4-0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11-24
  • 刊出日期:  2019-09-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