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生物发酵是医用、兽用抗生素的重要工业化生产途径。生物制药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异味物质,污染环境。在宁夏北部某生物制药企业的污水处理站设置采样点,分析沉砂池、水解酸化池、生化池和污泥脱水间等处理工艺段的异味特征。4个工艺段的恶臭浓度分别为653. 64,881. 50,1988. 71,998. 00 OU。生化池是产生异味的主要单元;二乙胺和丙二醇甲醚是主要的VOCs,总浓度分别为3237. 42,1132. 73 mg/m3,总恶臭加权等标污染负荷比分别为57. 30%和19. 52%,均超过10%,是该污水处理站优先控制的异味污染物。采用韦伯-费希纳定律,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分级评估异味物质的潜在污染能力。二乙胺和丙二醇甲醚的污染能力指数均为Ⅱ级,属于中度易污染,影响范围为4~9 km。
-
[1] 郭斌,律国黎,任爱玲,等.维生素C工业废水处理系统VOCs污染特性[J].环境科学,2013,34(12):4654-4660. [2] 翟增秀,张君,闫凤越,等.生物制药企业恶臭污染物的排放特征[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3(3):19-21. [3] 陈金胜,伯鑫,徐君妃,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VOCs模拟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18,36(3):143-147. [4] 练川,周江,陈思琳,等.贵阳市某工业园区环境空气中VOCs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工程,2018,36(7):161-164. [5] 董艳平,王合生,喻义勇,等.城镇污水处理厂进、出水COD浓度变化规律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1):105-108. [6] 黄岑彦.污水处理厂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8,40(6):704-709. [7] 耿雪松,张春林,王伯光.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对VOCs挥发特征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5,35(7):1990-1997. [8] 林坚,李琳,刘俊新,等.城市污水厂主要处理单元恶臭及挥发性有机物的逸散[J].环境工程学报,2016,(5):2329-2334. [9] 眭光华.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泵站除臭技术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8. [10] 李志强,刘绪宗,王建利.生物除臭技术[J].中国给水排水,1999,15(9):52-54. [11] Cudmore R S a D,A.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for Industrial Odour Effects:A Recommended Approach for New Zealand[R]. Aurora Environmental Limited,1999. [12] Tracy Freeman R C. Air Quality Technical Report:Review of Odour Management in New Zealand[R]. No.24,2002. [13] No 47—2002. Guidance for the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Assessmem of Odour Impacts from New proposals[S].Western Australi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4] NVN 2820—1995. Air Quality-Sensory Odour Measurement Using An Olfactometer[S]. [15] 国家环境保护局.恶臭污染无排放标准:GB 14554—93[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局,1994. [16] 李伟芳.国内恶臭污染物优先控制的筛选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12(1):1-4. [17] 环境保护部.国家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18] 魏巍,王书肖,郝吉明.中国人为源VOC排放清单不确定性研究[J].环境科学,2011,32(2):305-312. [19] 陆思华,白郁华,张广山,等.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人为来源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5):757-763. [20] ACGIH 2010年工作场所化学物质阈限值名单(一)[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0,28(6):289-292. [21] Threshold limit values for chemical substances and physical agents in the workroom environment with intended changes for 1978.[J].Medical Bulletin Exxon Corporation,1978,38(2):107-143. [22] 张欢,赵杰,李伟芳,等.恶臭污染源影响评估方法及其应用[J].天津化工,2017,31(5):49-52. [23] 张欢,邹克华,李伟芳,等.恶臭污染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15(2):344-347. [24] 邹克华.恶臭污染评估技术及环境基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期刊类型引用(20)
1. 兰剑,闫东杰,王永平,玉亚. 垃圾分类对城乡一体化模式垃圾处理碳减排的影响分析:以宝鸡市为例. 环境科学. 2025(01): 100-106 . 百度学术
2. 职伟洋,杨心莲,高佳佳,周茂苓,楚云祥,袁昊,路建国.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用作寒区道路工程混凝土骨料的试验研究. 浙江水利科技. 2025(01): 62-70 . 百度学术
3. 杨浩,徐宇鹏,王棣,李杰飞,蔺洪永,张玲敏. 城镇生活污泥焚烧炉渣和飞灰特性对比及分析. 净水技术. 2024(05): 92-99+117 . 百度学术
4. 冯云法,李洋,庞家盛,王凌波.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导致墙面抹灰爆点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山西建筑. 2024(19): 91-94 . 百度学术
5. 梁汉清. 中小规模生活垃圾焚烧厂污废水零排放可行性研究.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24(04): 105-110 . 百度学术
6. 胡艳军,胡贵祥,赵玲芹,朱永豪.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浸出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23(01): 97-104 . 百度学术
7. 朱赛红,旦增.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资源化研究现状及进展. 环境生态学. 2023(02): 91-96 . 百度学术
8. 马鹏,张成,宋成芳,曹玉成.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泥陶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3(04): 867-874 . 百度学术
9. 李康建,赵曜,余爱华.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研究进展. 应用化工. 2023(08): 2419-2422+2426 . 百度学术
10. 纪小平,刘杰,董鑫泽,朱世煜,李晓娟. 用于稳定尾渣路基填料的飞灰地聚合物制备与性能研究. 中国公路学报. 2023(10): 30-41 . 百度学术
11. Xiaoping Ji,Bo Chen,Xinze Dong,Honglei Lu,Xueyuan Zhang,Shupeng He,Tongda Wu. Mechan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perties of geopolymer-stabilized domestic waste incineration slag in an asphalt pavement base. Journal of Road Engineering. 2023(02): 218-228 . 必应学术
12. 孙佛芹,李文祥,谭昊,陈晨,沈东升,龙於洋. 基于炉渣图像处理的生活垃圾焚烧效果快速评测方法. 环境科学学报. 2022(03): 285-292 . 百度学术
13. 张惠林. 垃圾焚烧厂炉渣干法分选工艺设计研究. 资源再生. 2022(06): 50-53 . 百度学术
14. 黄星发,廖梓良,陈用. 垃圾分类形势下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改造研究. 广东化工. 2021(06): 112-113+116 . 百度学术
15. 姚晶晶,冯象千,肖贺,郑豫,张成梁. 不同固废及其处理产物对黄骅港盐碱土的改良效果.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45-52 . 百度学术
16. 白宇帆,徐永福. 垃圾焚烧炉渣物理化学及力学特性研究. 公路. 2021(11): 318-322 . 百度学术
17. 唐聪,乔磊.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出渣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广东化工. 2020(11): 56-58 . 百度学术
18. 余俊.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集料在道路工程应用环保性能研究.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20(10): 83-86 . 百度学术
19. 余俊.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集料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20(10): 80-82 . 百度学术
20. 王妍,张成梁,姚晶晶. 垃圾焚烧炉渣种植试验初探.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9(11): 162-16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7)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8
- HTML全文浏览量: 15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