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应用含水率评价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效果以及垃圾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张家港市为例

闫秋鹤 王洪涛 刘彦廷

刘斯璇, 李一平, 朱雅, 唐春燕, 魏尧, 李荣辉, 陈刚. 南方泛黑水库Fe、Mn及硫化物的迁移规律研究:以南宁天雹水库为例[J]. 环境工程, 2021, 39(10): 78-84. doi: 10.13205/j.hjgc.202110011
引用本文: 闫秋鹤, 王洪涛, 刘彦廷. 应用含水率评价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效果以及垃圾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张家港市为例[J]. 环境工程, 2021, 39(2): 105-109,159. doi: 10.13205/j.hjgc.202102016
LIU Si-xuan, LI Yi-ping, ZHU Ya, TANG Chun-yan, WEI Yao, LI Rong-hui, CHEN Gang. MIGRATION OF IRON, MANGANESE AND SULFIDE IN BLACK RESERVOIR WATER IN SOUTH CHINA: A CASE STUDY OF TIANBAO RESERVOIR, NANNING[J].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2021, 39(10): 78-84. doi: 10.13205/j.hjgc.202110011
Citation: YAN Qiu-he, WANG Hong-tao, LIU Yan-ting. EVALUATION OF CLASSIFICATION EFFECT OF KITCHEN WASTE AND OTHER WASTE AND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USING MOISTURE CONTENT: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GANG[J].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2021, 39(2): 105-109,159. doi: 10.13205/j.hjgc.202102016

应用含水率评价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效果以及垃圾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张家港市为例

doi: 10.13205/j.hjgc.202102016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张家港市固废园区化协同处置技术开发与集成示范"(2018YFC1903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闫秋鹤(1994-),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废物资源化。yqh17@mails.tsinghua.edu.cn

    通讯作者:

    王洪涛(1960-),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废物控制和污染物迁移动力学。htwang@mail.tsinghua.edu.cn

EVALUATION OF CLASSIFICATION EFFECT OF KITCHEN WASTE AND OTHER WASTE AND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USING MOISTURE CONTENT: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GANG

  • 摘要: 随着垃圾分类的快速推广,厨余垃圾单独处理将会影响城市垃圾的能源回收效率,因此应考虑城市固有处理设施规模合理规划。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测定了张家港市20个居民小区生活垃圾的含水率及热值,并预测了该市其他垃圾含水率及热值随着厨余垃圾分离效率的变化。研究发现,根据张家港市现有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情况,能源回收效率随着厨余垃圾分出率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在最优分出率(70.8%)条件下,全市生活垃圾的管理可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且可实现能源最大化利用。对于垃圾分类新形势下城市管理部门设计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和处理方案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1] YUN Y M, LEE M K, IM S W, et al. Bio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food waste:Current status, limit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8, 248:79-87.
    [2] DE CLERCQ D, WEN Z G, FAN F, et al. Biomethane production potential from restaurant food waste in megacities and project level-bottlenecks:a case study in Beijing[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6, 59:1676-1685.
    [3] 陈海滨,刘金涛,钟辉,等. 厨余垃圾不同处理模式碳减排潜力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1):2102-2106.
    [4] 马迁利,李健,王璇. 居民生活垃圾发生量持续增长的微观经济分析:一个时间机会成本的视角[J]. 消费经济, 2007,23(4):21-24.
    [5] ZHAO Y, CHRISTENSEN T H, LU W J, 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Beijing City, China[J]. Waste Management, 2011, 31(4):793-799.
    [6] DONG C Q, JIN B S, ZHONG Z P, et al. Tests on co-fir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and coal in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02, 43(16):2189-2199.
    [7] ZHOU H, MENG A H, LONG Y Q, et al. An overview of characteristics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fuel in China:physical,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heating value[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4, 36(30):107-122.
    [8] 何晟,朱水元,郁莉强. 苏州市生活垃圾特性分析及处理对策[J]. 环境卫生工程, 2008, 16(6):62-64.
    [9] 杨娜,邵立明,何品晶.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组分含水率及其特征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8, 38(3):1033-1038.
    [10] 刘建国,程云. 厨余垃圾分类处理应适度适量[J]. 城乡建设, 2019(20):24-26.
    [11] 林晓珊.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原料供给路径及优化研究[D].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
    [12] 李爱民,李东风,徐晓霞. 城市垃圾预处理改善焚烧特性的探讨[J]. 环境工程学报, 2008,2(6):830-834.
    [13] FU Z, ZHANG S H, LI X P, et al. MSW oxy-enriched incineration technology applied in China:combustion temperature, flue gas loss and economic considerations[J]. Waste Management, 2015, 38(1):149-156.
    [14] 毛晓宇. 垃圾发电厂流化床和炉排炉2种技术路线的技术经济性分析[J]. 锅炉技术, 2019, 50(5):76-78.
    [15] 刘晓英. 餐厨垃圾特性及厌氧消化产沼性能研究[D]. 北京:北京化工大学, 2010.
    [16] 王小铭,陈江亮,谷萌,等. "无废城市"建设背景下我国餐厨垃圾管理现状、问题与建议[J]. 环境卫生工程, 2019, 27(6):1-10.
    [17] ZHANG Y, BANKS C J, HEAVEN S. Co-digestion of source segregated domestic food waste to improve process stability[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2, 114:168-178.
  • 期刊类型引用(12)

    1. 韩都,卓俊好,刘璐,伍林莉,汪永东,张桐,邓也,马平. 建筑工程土方阶段碳排放与减碳量化研究. 中国建材科技. 2025(01): 38-42+46 . 百度学术
    2. 魏夕凯,谭效时,林明,程俊杰,向可祺,丁书欣. 2005—2035年全国电网碳排放因子的计算与预测. 综合智慧能源. 2024(03): 72-78 . 百度学术
    3. 戈海猛,薛靖华,李若姮. “双碳”背景下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挑战与政策建议. 上海节能. 2024(05): 739-742 . 百度学术
    4. 徐强,王树成. 基于零碳理念的严寒地区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策略探索. 建筑与文化. 2024(06): 156-158 . 百度学术
    5. 骆艳杰,赵薇.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及其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进展.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4(06): 901-907 . 百度学术
    6. 路振伟,袁帅,阎俏,闫兰英. 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和能耗采集系统的建筑碳排放计算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建筑科学. 2024(06): 17-25+35 . 百度学术
    7. 明珠,杨友森. 面向“双碳”目标的高速公路施工碳排放管理体系研究.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4(06): 117-122 . 百度学术
    8. 周振国,孔洁. 基于DEMATEL-ISM的商业建筑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分析. 工程管理学报. 2024(04): 66-70 . 百度学术
    9. 徐俊,康爱红,吴正光,龚泳帆,寇长江,吴帮伟,张垚,肖鹏. 高性能再生微粉基地聚合物注浆料的活化制备及性能研究. 材料导报. 2024(22): 69-74 . 百度学术
    10. 黄凯. 生命周期内混凝土结构碳排放分析及碳减排研究. 绿色建筑. 2024(06): 144-147 . 百度学术
    11. 邱烨雯,刘佳妮. 绿色转型——“碳中和”理念下的城市景观环境现状与提升策略. 现代园艺. 2023(22): 176-178 . 百度学术
    12. 李强,诸纪萍,茅建平,李超,谢恩普,李建华. 建筑拆除处理阶段碳排放模型与测算研究. 建设科技. 2023(24): 62-64+8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3
  • HTML全文浏览量:  38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29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2-2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7-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