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25卷  第4期

水污染治理
AOR工艺的设计研究
高俊发, 高霞娥
2007, 25(4): 7-9. doi: 10.13205/j.hjgc.200704001
摘要:
AOR是传统活性污泥法与氧化沟结合的一种新型生化反应器。具有较高的脱氮除磷功能,同时独特的污泥恢复区的设计,使得回流污泥集中适当充氧,另外采用同心圆结构,使每个区形成循环流态,因此是一种高效、节能、适应性强的污水处理工艺。在对AOR反应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满足生物脱氮除磷的动力学设计研究方法,并对其设计计算公式进行推导。
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回用的设计与运行
王荣斌, 汪翠萍, 邢奕, 邹安华
2007, 25(4): 10-12. doi: 10.13205/j.hjgc.200704002
摘要:
将城市污水作为工业循环冷却补充水的水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缺水问题的主要方案之一,但二级出水水质不符合循环冷却水对CODCr、硬度、氮、磷等指标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深度处理才能回用。本设计采用生物接触氧化+絮凝沉淀+机械搅拌澄清+连续动态过滤+消毒工艺,其出水补充至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实践表明,该工艺处理效率高,动力消耗少,出水水质达到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且经过对工艺的改进完善,使操作更加简便,设备运行更加稳定。
高效澄清池在污水处理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刘建斌, 楚尚烨, 范飞, 陆剑锋
2007, 25(4): 13-15. doi: 10.13205/j.hjgc.200704003
摘要:
介绍丹东化纤股份公司污水处理系统现状,现有处理工艺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需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工程采用高效澄清池取代原机械搅拌澄清池,提高澄清池混合反应效率及污水处理能力和出水水质。通过实际运行,表明高效澄清池适用于化纤污水处理工程。
生化/催化铁内循环工艺处理精细化工区污水
李少林, 马鲁铭, 魏宏斌
2007, 25(4): 15-18. doi: 10.13205/j.hjgc.200704004
摘要:
在中试规模上研究了采用"催化铁+A/O生化"及"A/O生化/催化铁内循环"工艺处理高有机浓度精细化工区污水的效果及特点。实验证明,催化铁作为生化预处理工艺处理此污水铁填料表面出现结垢及有机物黏附的现象。生化/催化铁内循环工艺对污水CODCr、NH3-N去除率分别为73%、19%,生化/催化铁出水投加少量混凝剂、助凝剂后,C0DCr、BOD5、色度去除率分别为81%、95%、91%;生化/催化铁内循环工艺将催化铁置于生化后可有效提高催化铁反应效率,避免铁填料表面出现结垢及黏附层等现象,内循环可保证催化铁对生化的促进及对水中部分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但此工艺仍存在氨氮去除效果不佳等问题待解决。
A/DAT-IAT生物脱氮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
吴春笃, 聂颖, 缪应祺, 于琦
2007, 25(4): 19-22. doi: 10.13205/j.hjgc.200704005
摘要:
研究了A/DAT-IAT生物脱氮工艺在低溶解氧浓度下,处理高氨氮、低碳氮比工业废水时,去除氨氮过程中亚硝酸盐积累的情况。结果表明,系统在低DO浓度下有效去除氨氮的同时,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亚硝酸盐积累,并且没有发生污泥膨胀。在试验的稳定运行阶段,当系统运行正常,DO=1·0mg/L时,DAT池亚硝化率(NO2--N/NOX--N)平均可达82·1%,氨氮去除率>95%,污泥的沉降性能一直良好,SVI值处于90~125mL/g范围内。
沸石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纳污河水
朱小彪, 高宝玉, 许春华, 张宪忠, 张永强
2007, 25(4): 22-24. doi: 10.13205/j.hjgc.200704006
摘要:
采用上流式沸石曝气生物滤池(ZBAF)处理城市纳污河水,研究其挂膜启动过程,以及对有机物、NH3-N、SS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1~24℃条件下,气水比对NH3-N的去除要比对COD和SS的去除影响大得多;当水力负荷为1.2m3/(m2.h),曝气量为3∶1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佳;滤池填料高度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有较大影响,大部分有机物在进水端40cm厚的填料层内得到降解,而氨氮的硝化主要集中在上层填料层内。
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混合制药废水
白利云, 胡晓东, 肖永胜, 刘玉恒
2007, 25(4): 25-27. doi: 10.13205/j.hjgc.200704007
摘要:
介绍了水解酸化-SBR工艺在新北江制药厂的应用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及运行表明,该工艺对处理有机物浓度高、成分复杂、水质水量变化大的高浓度混合制药废水是切实可行的,出水水质达到广东省地方污水排放二级标准。该工艺操作简便、运行效果稳定,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造纸脱墨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余关龙, 杨春平, 马淑广, 曾光明, 钟袁元
2007, 25(4): 28-30. doi: 10.13205/j.hjgc.200704008
摘要:
介绍一种实用的脱墨废水三级处理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主要构筑物,并重点探讨了在各级处理过程中的控制参数和影响因素。应用该工艺建造的某大型造纸厂的脱墨废水处理工程,处理出水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二级标准。针对该处理系统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A/O工艺曝气量控制及pH和DO的变化规律
彭峰, 彭永臻, 马勇
2007, 25(4): 31-33. doi: 10.13205/j.hjgc.200704009
摘要:
对A/O工艺研究了不同运行条件下曝气量对硝化过程的影响,以及好氧区pH和DO浓度的变化规律。发现随着曝气量的增加,平均硝化反应速率提高,平均DO浓度增加,但增加幅度降低。需通过控制曝气量大小,间接的控制硝化反应速率,使出水达标排放。可以应用平均溶解氧浓度和pH曲线上是否出现拐点,来判断反应系统的曝气是否过量、适量或不足。
双极荷电静电除尘器收集高比电阻微尘的实验
陈玲, 夏良健, 沈高鹏, 范先媛
2007, 25(4): 34-37. doi: 10.13205/j.hjgc.200704010
摘要:
根据粉尘层反电晕现象分析,提出在接地收尘极板上布置芒刺反电晕放电极的双极电晕静电除尘器,这种双极电晕静电除尘器能避免粉尘层的反电晕。在平均场强约3.4kV/cm时,采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测得电场内正、负离子风的核心区风速约2m/s。实验表明,离子风对收集微细粉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常温常压下,平均场强为3.4kV/cm、气流速度在0.5~2.0m/s的范围内,对质量中位径为0.159μm、比电阻为2.4×1014Ω.cm的硅微粉的电除尘效率测定结果表明,双极荷电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高于单极荷电静电除尘器。观察发现,由于接地芒刺的存在,即使对于比电阻高达2.4×1014Ω.cm的硅微粉,沉积在双极荷电静电除尘器收尘极板上的粉饼没有出现反电晕。
烟气污染治理
直通式袋式除尘器气流分布数值分析
党小庆, 高蕊芳, 马广大, 陈隆枢, 姚群, 闫东杰
2007, 25(4): 38-40. doi: 10.13205/j.hjgc.200704011
摘要:
利用CFD方法对燃煤电厂大型直通式脉冲袋式除尘器气流分布进行数值分析,给出了袋式除尘器箱体流量分配、每个滤袋单元处理风量、滤袋迎面气流速度的大小和分布,数值分析结果与模型试验、现场测试的结果基本吻合,可作为除尘器结构设计优化的依据。
转炉除尘水用于烧结烟气脱硫的实验
陆钢, 徐冰, 邢奕, 宋存义, 汤璐琳, 郑君
2007, 25(4): 41-43. doi: 10.13205/j.hjgc.200704012
摘要:
在实验室进行转炉除尘水脱除模拟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模拟实验。考察风速、入口二氧化硫浓度、液气比、反应接触时间、温度等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设计的实验条件下,通过对实验参数的控制,用转炉除尘水可以取得很好的脱硫效果。
活性炭纤维对氯仿气体动态吸附的研究
陶阳宇, 康娟, 徐泽林, 赵玉明
2007, 25(4): 44-46. doi: 10.13205/j.hjgc.200704013
摘要:
为了探讨活性炭纤维(ACF)对氯仿有机废气的动态吸附,考察氯仿气体流速、浓度、温度、ACF再生次数对吸附效率的影响以及滤速和压降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浓度、低流速、低温度均有利于吸附。ACF对氯仿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提高氯仿气体滤速,气体压降增大。
烟道气生物脱硫厌氧段影响因素的研究
王敦球, 闫井玲, 鄢丹
2007, 25(4): 46-48. doi: 10.13205/j.hjgc.200704014
摘要:
采用UASB对烟道气生物脱硫厌氧段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水力停留时间、进水浓度和温度进行实验研究。分别从亚硫酸根去除效果和硫化物生成情况两方面考查对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36h时,SRB对SO32-的还原效果良好;进水SO32-浓度范围在500~800mg/L时,SO32-还原率在88%左右;在实验考察的温度范围内,反应温度为33℃时SO32-还原速率和硫化物产生量最大。
软锰矿浆烟气脱硫资源化利用新工艺
孙峻, 苏仕军, 丁桑岚, 艾南山, 胡响响, 廖嘉玲
2007, 25(4): 49-52. doi: 10.13205/j.hjgc.200704015
摘要:
首次建立了"软锰矿浆烟气脱硫制取电解锰、高纯碳酸锰及硫酸铵的废气脱硫资源化利用"工艺,通过对该工艺的实验研究,确定出较优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制得符合(GB3418-82)的电解锰产品和符合(GB10503-89)的高纯碳酸锰产品并回收硫酸铵,实现了从烟气中回收硫资源和提高软锰矿综合利用附加值的目的,并为该法的工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路线是可行的,开辟了一条既经济又环保的软锰矿烟气脱硫吸收液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
中水回用系统的生物脱臭试验
戴兴春, 黄民生, 张道方, 史雪菲
2007, 25(4): 53-55. doi: 10.13205/j.hjgc.200704016
摘要:
采样自行设计、构建的生物脱臭塔对生活污水回用处理系统产生的臭气进行净化,获得良好的效果,在空塔停留时间为92s时2个脱臭塔对氨和硫化氢的净化率均达到80%以上,投加活性污泥的1号塔的净化效果更好,表明接种污泥能够促进臭气的净化,其排气中氨含量已优于厂界一级标准,臭气强度接近无臭水平,沸石吸附及微生物氧化分解可能是其中主要过程机理。脱臭塔净化后排气中硫化氢含量仍然较高,达到稍可感觉出和易感觉的水平,表明脱臭塔对硫化氢的净化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氮氧化物因为进气浓度很低,故净化率仅为37%~51%。
噪声治理
循环流化床污泥焚烧一体化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贠小银, 吕清刚, 那永杰, 矫维红, 贺军
2007, 25(4): 56-58. doi: 10.13205/j.hjgc.200704017
摘要:
采用焚烧技术处理污泥,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污泥中的能量,可以彻底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以及资源化。在此提出一种循环流化床污泥无害化焚烧一体化技术工艺,可以实现含水率75%的污泥不添加辅助燃料,能量实现自持平衡,以350t/d污泥处理工程为例,介绍工艺的主要流程特点以及技术经济性分析。
老填埋场竖向加高扩容工程的沉降计算与分析
王艳明, 张乾飞
2007, 25(4): 59-62. doi: 10.13205/j.hjgc.200704018
摘要:
针对老填埋场竖向加高扩容时垃圾堆体沉降机理的特殊性,将老垃圾堆体的沉降分为3部分:主固结沉降、次应力沉降、降解沉降,并研究各部分沉降的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对沉降计算公式中有关参数取值进行探讨,并对扩容垃圾荷载作用下原垃圾堆体的沉降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扩容工程设计采取相应的沉降控制措施提供了依据。
固废处理
各国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结构标准研究
杨良斌, 李丽, 刘玉强, 董路, 赵娜娜
2007, 25(4): 62-64. doi: 10.13205/j.hjgc.200704019
摘要:
介绍美国、德国和欧盟等国的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对于填埋场防渗结构包括防渗构造、防渗系数、防渗层厚度的有关规定。并对我国54家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防渗结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生活填埋场防渗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发生渗滤液泄漏,这与现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中有关防渗结构的要求不足有关。建议我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采用复合防渗结构,人工膜厚度至少为1.5mm,压实粘土层厚度至少为50cm。
城市生活有机垃圾湿式动态厌氧发酵工艺
肖鸿, 彭宏
2007, 25(4): 65-69. doi: 10.13205/j.hjgc.200704020
摘要:
对城市生活有机垃圾处理技术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一种新型的湿式动态厌氧发酵工艺。进一步论述了湿式动态厌氧发酵工艺方案选择,重点介绍该工艺的流程,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最后,总结该工艺的优点,对工艺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全数字化环境监测系统的研制
王雪, 岳海峰, 谢志江, 程力旻
2007, 25(4): 70-73. doi: 10.13205/j.hjgc.200704021
摘要:
研究了基于B/S和C/S混合模式的全数字化环境监测系统的拓扑网络结构、逻辑结构和系列关键技术。监测系统构建了基于信号获取层、数据采集层、片区管理层和中心管理层的数据流动模型,用户客户端群由片区客户端、中心客户端和移动客户端构成,通过Interanet和Internet构建了可视化环境监控平台。提出了基于图像处理的方法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工业烟尘浓度和排放量的识别算法。运行实际情况表明,系统具有实时可视化监控、准确浓度排放数据、终端用户使用简单可靠、系统可扩容性好等特点。该系统可为其他大型企业的环境监测提供参考。
监测与评价
测压法测定BOD的研究与应用
王喜全, 王秋菊, 孔祥一
2007, 25(4): 74-74. doi: 10.13205/j.hjgc.200704022
摘要:
对采用差压式直读测定装置测定生化需氧量(BOD)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操作简单、直观性好,简化了大量烦琐操作并可连续测定BOD。通过测压法与稀释接种法(测定BOD的国家标准方法)的对比及差异性统计检验,表明这两种方法没有显著性差异。经对实际水样的分析并与标准稀释法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该方法准确度较高。
基于熵权的TOPSIS法及其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陈强, 杨晓华
2007, 25(4): 75-77. doi: 10.13205/j.hjgc.200704023
摘要:
为了克服TOPSIS法中向量归一化出现的依赖于评价单位以及负理想解选取没有考虑到与理想解之间距离的相对重要性现象,提出了基于熵权的TOPSIS法。在新的评价方法中,采用比例归一化方法并通过引进熵权和虚拟最劣解,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长江望江楼站点,对其近8年的水质状况作出了综合评价。最后,将新方法的评价结果与传统TOPSIS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方法的评价更为合理。
橡胶促进剂生产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储金宇, 王万俊, 郑筱黑, 张波
2007, 25(4): 78-80. doi: 10.13205/j.hjgc.200704024
摘要:
对多种橡胶促进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按特征因子的不同进行分质处理。其中,高盐废水采用蒸发的方法进行脱盐预处理;高浓度废水采用微电解_Fenton氧化-絮凝沉淀法进行预处理;难处理废水进行预处理后,与中低浓度废水混合后进入生物处理,生物处理采用水解酸化、ABR、氧化沟联合处理工艺,处理后出水可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三级标准。
热镀锌过程污染综合防治改造工程实践
汤兵, 白雪梅, 蔡斌, 朱又春
2007, 25(4): 81-83. doi: 10.13205/j.hjgc.200704025
摘要:
热镀锌生产是传统的重污染行业,单纯的"三废"治理,不仅存在着治理费用高,且存在着"二次污染"的问题。通过以广州某热镀锌生产污染综合防治改造工程为例,全面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污染源,通过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提高原料及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实现污染的全过程综合防治,在此基础上,总结成功实施的经验,为类似项目的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采用重选法处理蚀刻废液零排放资源化新工艺
谢逢春, 仇嘉英
2007, 25(4): 84-86. doi: 10.13205/j.hjgc.200704026
摘要:
阐述了广州市白云区南溪化工厂开发出的一套国内首创的对线路板蚀刻废液进行大规模集中资源化处理的零排放处理新工艺,这套新工艺采用重力分选的方法将在固相条件下生成的氧化铜分离出来,克服了原有工艺的缺陷,达到了理想的分离效果,使废液中所有的成分能够在较低的处理成本下全部分离回收,完全无三废排出,达到了清洁生产的要求。
经验交流
BAF法在雅山污水处理厂的应用
罗艳丽, 徐世兵, 夏永志
2007, 25(4): 86-88. doi: 10.13205/j.hjgc.200704027
摘要:
乌鲁木齐雅山污水厂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工艺,设计处理污水5×104m3/d。在此介绍该污水厂的工艺流程、设计参数、主要处理构筑物、运行状况,并对BAF的工艺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水解酸化-好氧氧化-高效絮凝沉淀过滤工艺处理保健品生产污水
鲁秀国, 童祯恭, 刘雪梅
2007, 25(4): 89-90. doi: 10.13205/j.hjgc.200704028
摘要:
采用水解酸化-好氧氧化-高效絮凝沉淀过滤工艺对某种保健品生产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出水满足国家污水排放二级标准(GB8978-1996)。通过从方案选择、工艺设计、投资及运行结果等方面对此工程进行介绍。
有机磷和十二胺对制革废液中Cr~(3+)和Fe~(3+)的萃取分离研究
马宏瑞, 李冬雪
2007, 25(4): 91-94. doi: 10.13205/j.hjgc.200704029
摘要:
针对制革污泥淋滤液Cr3+与Fe3+的分离,研究了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和十二胺(RNH2)2个不同萃取体系萃取分离Cr3+与Fe3+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在pH=2左右,采用D2EHPA和RNH3Cl为萃取剂分离Cr3+与Fe3+时的分离系数β均在500以上,且水相中Fe3+的残留浓度可以控制在10mg/L左右,并且分别以5mol/L和1mol/LHCl为反萃剂反萃负载有机相,单级反萃率均可以达到90%左右,为制革产生的多金属废弃物的溶剂萃取法提供了1种处理工艺。
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饮料生产废水
杨文澜, 殷竞洲, 李宝山
2007, 25(4): 94-96. doi: 10.13205/j.hjgc.200704030
摘要:
介绍了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饮料生产废水的工艺设计和运行效果。该工艺具有处理效果好、低能耗、易管理等特点。在进水CODCr为2000~4000mg/L,BOD5为1000~2000mg/L的条件下,经过该系统处理,出水CODCr保持在130mg/L以下,BOD5保持在25mg/L以下,出水水质达到(GB8978-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Ⅱ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