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3卷  第7期

城市多源污泥低碳处理处置和资源利用技术研究
双碳目标下城市多源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选择与发展趋势
张辰, 段妮娜, 赵水钎, 王峰, 谭学军
2025, 43(7): 1-9. doi: 10.13205/j.hjgc.202507001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排水系统提质增效和“源网厂河一体”全要素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城市多源污泥产量显著增加,科学处理处置面临严峻挑战。分析了不同来源污泥的特性和面临的碳排放挑战,基于双碳目标提出了多源污泥有机质和无机质梯级利用的途径和适用技术,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能耗和物耗的降低、温室气体的有效控制和资源的高效替代,并探讨了系统思维指导下的多元协同模式和减碳策略,包括多源物料协同、上下游协同和跨行业协同,以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更深层次的减碳效益。
质能耦合高温AOD渣处置不锈钢酸洗污泥工艺
冯晓明, 赵峥, 郁健, 张延玲
2025, 43(7): 10-17. doi: 10.13205/j.hjgc.202507002
摘要:
提出质能耦合处理不锈钢酸洗污泥工艺路线,以实现AOD渣能源资源双利用和酸洗污泥解毒。基于实验室实验、计算热力学与SEM-EDS分析,探究AOD渣-污泥混合体系中硫、铬、铁元素的分配与转化机制。结果显示,含碳酸洗污泥球团预处理时无含硫气体逸出,高温AOD渣浴还原时硫在气相中的分配比为0.55%、渣中固定率达99.68%,铬铁金属回收率约为90%。球团在高温AOD渣中的内在转化机制:内部还原由CaSO4向CaS转变、FeCr2O4生成、Fe—Cr—C金属聚集长大,球团在熔渣中的溶解行为包括铁氧化物向Mg(Fe,Cr)2O4、Mg(Al,Cr)2O4转变,最终形成MgCr2O4的过程以及CaS在渣中的稳定化过程。该研究为二者协同处置的工业应用提供了依据。
不同地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吴炜, 郭恰, 陆元州, 胡维杰, 张冬凌, 冯新, 罗鑫申
2025, 43(7): 18-26. doi: 10.13205/j.hjgc.202507003
摘要: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迅速,畜禽规模化养殖稳步发展,在为居民提供丰富的肉类蛋白供应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畜禽粪污。立足于畜禽粪污规范化循环利用与畜牧业生态健康发展,对畜禽粪污资源化方式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畜禽粪污资源化策略与区域治理养殖模式的差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的工艺技术要点包括畜禽粪污接收预处理系统的工艺稳定运行、厌氧消化系统的标准化与工业化、好氧堆肥系统的自动化精准控制、沼气利用技术方案的实施条件与畜禽粪污废水治理的工艺系统选择。以畜禽粪污性质与资源化处理工艺为切入点,综合考虑畜禽养殖企业与治理企业的规模与场地条件,提出畜禽粪污集中资源化利用设施的工艺技术要点,并对江苏某地区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工程设计进行了介绍,有助于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粪污治理。
基于净水污泥与沸石制备的复合材料同步吸附去除沉积物所释放氮磷的研究
徐金兰, 何晨, 白文广, 荣悦彤, 刘璐, 许开慧, 李峰森, 刘宏伟
2025, 43(7): 27-37. doi: 10.13205/j.hjgc.202507004
摘要:
针对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营养盐和有机物导致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问题,拟采用原位覆盖技术对沉积物释放污染物进行去除实验。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沸石的改性方法,并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净水厂污泥的最佳煅烧时间和温度。煅烧净水污泥和复合改性沸石,利用鸡蛋壳制备CaO2,并用水泥作为黏合剂将其混合制备了覆合覆盖材料CCM(composite cover material),以实现长效释氧并同步强效去除氮磷。研究发现:CCM疏松多孔,并且存在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增强吸附能力与吸附容量,其中存在的Ca2+、Al3+、Na+可促进NH4+交换与磷酸盐的固定化。CCM的存在还可以诱导微生物生长,强化硝化反应,去除水体中TOC。经过3轮覆盖实验后,总氮、氨氮、总磷、正磷酸盐、TOC的去除率仍能达到81.75%、79.55%、86.64%、85.82%、29.16%。CCM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材料,使用寿命长,可在同步去除氮磷及有机物的同时诱导生态系统原生微生物生长,高效恢复水体活力。
褐煤基有机质-乌梁素海底泥复配利用及其效果评估
卜若凡, 陈慧华, 陈亮, 郭力莉
2025, 43(7): 38-47. doi: 10.13205/j.hjgc.202507005
摘要:
针对乌梁素海底泥资源化利用问题,基于差分进化算法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综合考虑营养物质、毒害物质和经济成本,优化确定乌梁素海底泥与褐煤基有机质复配方案,并参照NY/T 525—2021《有机肥料》对复配产品进行评价。同时,选取小白菜开展盆栽实验,探究不同肥土比(5%~15%)下各复配比例产品(4%~51%的乌梁素海底泥对应96%~49%的褐煤基有机质复配,分别为BL1—BL5组)对小白菜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施肥组相比,褐煤基有机质-乌梁素海底泥复配产品施用量与小白菜株高、鲜重、干重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与单施褐煤基有机质组相比,各肥土比下BL4组(底泥41%与褐煤基有机质59%)对小白菜株高的提升率最高可达23.4%,对其叶绿素含量的提升率最高可达25.8%,对其鲜重的提升率最高可达280%;同时,与未施肥组相比,复配产品的施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95%~443%,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水平,且施用复配产品后土壤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综合考虑,发现BL4组褐煤基有机质-乌梁素海底泥复配产品为最优比例,且在土壤中施用时肥土比不宜超过10%。
底泥环保疏浚技术及应用进展
李萌萌, 陈亮, 陈慧华, 郭祺忠, 练继建
2025, 43(7): 48-63. doi: 10.13205/j.hjgc.202507006
摘要:
随着我国水污染治理的持续见效,控制以城市和农业面源污染为主的外源污染和以污染底泥为主的内源污染问题,已然成为未来水污染治理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内源污染的治理,基于传统疏浚理论,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污染底泥治理为主要目标的环保疏浚技术体系。为进一步梳理我国环保疏浚技术现状,通过文献调研分析其技术特点、研究现状、现行标准、工程成本以及对水生态和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0年来,我国在环保疏浚设备研制上发展迅速,国产设备的市场占有率也在稳步提升。但在进行环保疏浚工程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疏浚作业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作业区域的水质变化也缺少具体控制标准。未来可考虑利用相关模型实验,确定环保疏浚作业时水环境变化的代表性指标,并从污染物释放和水生生物潜在影响评估的角度设定其阈值,从而建立环保疏浚作业期间的环境控制标准,尽可能避免疏浚作业对水生环境的影响。
双碳背景下AI耦合太阳能技术的污泥干化系统应用
王伟龙, 张蒙纳, 刘兆鹏, 甄胜利, 李骎, 龙少鹏
2025, 43(7): 64-72. doi: 10.13205/j.hjgc.202507007
摘要:
研究AI对污泥太阳能干化系统的赋能作用,用智能视觉系统提升污泥太阳能干化系统运行效率和安防智慧化程度,简化配置,提升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以此为基础,运用大数据孪生模型,分层次自动比对分析各层因子的影响作用,找出关键表征性控制指标,简化控制流程,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加强节能降耗效果。运行结果表明,出泥含水率可以用造粒干化区长度高度表征调控,二者具有高度线性关系;在系统孪生最佳运行工况下,系统非冬季污泥日处理量达设计值2.4倍,日脱水量4.85 t,平均脱水能力达8.84 kg/(m2·d);系统冬季运转较非智慧化污泥太阳能干化系统能耗降低29.9%,较低温带式干化技术能耗降低49.4%,出泥含水率均达标;系统运转稳定,目标出泥含水率控制精准,综合节能降耗效果明显。
生活污泥与煤泥混合燃烧利用与混合黏度特性研究
惠保安, 柴冬青, 徐学智, 王连喜, 王宜民, 李乾, 邓双辉, 夏忠, 王学斌, 谭厚章
2025, 43(7): 73-81. doi: 10.13205/j.hjgc.202507008
摘要:
为了实现生活污泥与煤泥的混合利用,对生活污泥和煤泥混合后的燃烧性能、积灰结渣特性和黏度特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活污泥掺混比的增加,生活污泥和煤泥混合样品的着火点温度逐渐降低,燃烧特性指数逐渐升高,着火稳定性指数从生活污泥掺混比为3.95%时开始高于煤泥并且逐渐增加;当生活污泥添加比例<8.75%时,生活污泥的添加对煤泥的灰熔融温度影响较小。生活污泥掺混比由0增加到8.75%,湿生活污泥和湿煤泥混合样品的黏度逐渐增加;在湿生活污泥和湿煤泥混合样品的含水率为45%时,湿生活污泥的掺比过高会导致混合样品的黏度变化幅度变大,将会增大输送系统的压力。为了能够实现湿生活污泥和湿煤泥混合输送进入锅炉燃烧,含水率为80%的生活污泥掺混比不宜超过3.95%。研究结果可为生活污泥和煤泥的综合处理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应用参考。
基于城市有机固废协同的污泥焚烧碳排放分析
张长城, 卢骏营, 胡维杰
2025, 43(7): 82-87. doi: 10.13205/j.hjgc.202507009
摘要:
污泥干化焚烧-建材利用已成为重要的主流处理处置技术路线之一。污泥协同城市有机固废焚烧是实现污泥焚烧系统能量自供给和碳排放近零的可行模式,有利于污泥处理减污降碳节能增效。以一般工业固废为例,结合工程实践分析了基于城市有机固废协同的污泥焚烧能量平衡与碳排放。城市有机固废协同焚烧可提高平均入炉热值,使系统实现能量盈余,不仅可满足污泥干化等系统自用热量,无需消耗外部补充热源和电能,还可实现对外热电联供。相比于污泥单独焚烧,城市有机固废协同虽提高了直接碳排放强度,但通过能量自供给,外部热耗和电耗引起的间接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同时,能源和资源外供产生碳补偿,系统净碳排放有望实现碳汇。当城市有机固废中矿物碳比例达到50%时,单位处理量的碳汇强度为-28.5 kg/t。
餐厨垃圾与家庭厨余垃圾协同厌氧消化研究与应用
夏岩, 戴小冬, 蒙恩卿
2025, 43(7): 88-94. doi: 10.13205/j.hjgc.202507010
摘要:
厌氧消化技术是城市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的主流工艺。餐厨与家庭厨余垃圾协同厌氧消化分为干湿协同和湿式协同两种,工艺选用与来料组成有关。其中,以家庭厨余垃圾为主的工程,宜采用干湿协同厌氧工艺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提升资源化效能,实现有机质全量利用;以餐厨垃圾为主的工程,宜采用湿式协同厌氧工艺,需用面积小,工程投资低,运维难度低。以某地餐厨和家庭厨余垃圾协同厌氧工程为例,采用“机械制浆预处理+湿式协同厌氧+沼气热电联产”为主体工艺。沼渣离心脱水后低温干化,沼液采用“外置式MBR+NF”工艺处理后纳管排放。详细介绍了工程总体工艺流程设计、预处理技术选择、各处理单元关键参数选取、沼液沼渣处理等,以期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水环境与水生态
污水处理过程工艺参数对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包进锋, 朱圆圆, 徐山田, 徐百龙, 曹利民, 黄霞
2025, 43(7): 95-103. doi: 10.13205/j.hjgc.202507011
摘要:
以市政污水为研究对象,对膜曝气生气膜反应器(MABR)工艺运行过程中的操作参数如运行压力、供气流量、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浓度、进水氨氮负荷、温度等进行考察,分析其对MABR性能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对比MABR区域硝化过程所需的氧气量与氧气传递速率(OTR)、氨氮与总氮的变化规律、微生物丰度检测等分析其脱氮性能。研究表明:供气压力在50~77 kPa时,MABR的供气压力对OTR及硝化速率(NR)无显著影响;供气流量在4.5~8.0 m3/h时MABR的供气流量与OTR呈正相关,而NR随着供气流量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温度在14~30 ℃时MABR区的温度对其硝化性能影响较小;MABR区的MLSS与MABR的硝化性能无显著相关性;在提升MABR区氨氮负荷条件下,NR随着MABR区氨氮负荷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MABR区氨氮减少量与总氮减少量呈正相关,MABR膜传递的氧气主要用于生物膜上的硝化作用;在微生物丰度上,MABR生物膜上的硝化菌丰度高于活性污泥系统。该研究对实际MABR工程的调试及运行提出了合理的指导意见。
化工园区全氟新污染物废水治理现状与对策展望
方广君, 李菲菲, 陈吕军, 徐大山, 张冰倩
2025, 43(7): 104-111. doi: 10.13205/j.hjgc.202507012
摘要: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氟化工产销国,面临着严峻的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PFCs)污染问题。氟化工园区作为一个关键污染源,已成为研究和治理PFCs污染的焦点区域。系统梳理了PFCs的污染来源、污染现状,指出氟化工园区企业生产及排放易造成园区内外多环境介质PFCs的污染,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PFCs主要的污染和迁移介质,且多数PFCs浓度随着与园区距离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通过多种PFCs去除技术的总结和对比,发现单一的PFCs去除技术效率不理想,亟需开发复合集成技术协同高效去除PFCs。建议氟化工园区从源头控制、末端削减和全过程监管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为氟化工业园PFCs从生产、排放、迁移和转化,到最终排入流域的全过程治理提供参考。
磺胺类抗生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白国敏, 孙寓姣, 孙钰洁, 任雪倩, 宣元焱, 刘美君, 云影
2025, 43(7): 112-124. doi: 10.13205/j.hjgc.202507013
摘要:
磺胺类抗生素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在增强病原菌耐药性及促进耐药基因的传播方面引起了研究的日益关注。生物降解对磺胺药物的耗散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磺胺类抗生素在自然中的生物降解,并对相关的磺胺活性降解微生物种类进行综述,总结纯培养物和菌群的最佳降解条件。磺胺的生物降解受多因素控制,如温度、pH、药物初始浓度和外加碳源等。优化降解的运行条件,能够提高磺胺药物的去除效率。此外,许多研究分离出不同的降解菌属中存在高度相似的基因组,可能与其降解性能对应。不同的磺胺类型与降解菌属存在多种特定的代谢途径,与其携带的基因组相关。当前,磺胺类药物生物强化原位实践较少,其代谢途径和功能基因间存在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贫营养复合菌剂的构建及其与载体联合修复微污染水源水的效果研究
曹凯, 雷宇, 彭宇鸿, 谢翼飞, 宋乐友, 邓粤, 高垣, 张丹
2025, 43(7): 125-133. doi: 10.13205/j.hjgc.202507014
摘要:
微污染水源水污染修复与水质提升有利于保障农村地区饮用水安全。微生物修复具有投资少、绿色环保低碳等优点,但是微生物菌剂在低浓度污水中存在生长较慢、容易流失的问题,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基于此,研究针对微污染水源水中低浓度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定向筛选贫营养土著降解菌、构建贫营养复合菌剂、开发微生物富集载体以联合修复微污染水源水。从微污染水源水中筛选出20株贫营养土著微生物,通过组配构建了贫营养复合菌剂FY并深入研究菌剂特性。30 ℃条件下,FY菌剂对微污染水源水中COD去除率达50.96%,NH3-N去除率达79.42%。开发的微生物富集载体由聚己内酯、沸石、陶粒、活性炭热熔共混挤压而成,具备营养缓释、吸附氮磷、表面多孔的特性。载体与FY菌剂投加量为0.1%时,批次换水条件下微污染水源水中NH3-N去除率为93%,载体表面可形成生物膜,表明载体可以稳定持留FY菌剂并促进功能菌生长。该研究为微污染水源水的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助于保障农村地区饮用水安全。
粉末状镧系除磷吸附剂的流化特性研究及应用
吴煜楷, 王左贝, 杨杰, 陈民权, 刘舒妍, 陈晶琳, 陈少华, 王维, 叶欣
2025, 43(7): 134-144. doi: 10.13205/j.hjgc.202507015
摘要:
吸附法是处理含磷污水的重要方法之一,具备效率高、无污泥产生等优点。性能优异的除磷吸附剂多呈粉末状,直接采用常规的固定床反应器易造成短流和堵塞,还可能因床层压力过大导致反应器崩裂,影响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和工艺的运行稳定性。基于此,尝试以流化吸附替代固定吸附,探索流化床作为磷吸附反应器的可行性,以粉末状的镧系硅藻土复合除磷吸附剂La2(CO33@Dia为研究对象开展流化实验,通过测定吸附剂的最小流化速度、带出速度和膨胀率等流化参数,明确粉末状吸附剂的流化特性,基于Ergun方程拟合适用于粉末状吸附剂的流化参数方程,并进一步探究了上升流速对粉末状吸附剂除磷性能及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微流化床管径>10 mm可有效避免壁面摩擦对粉末状吸附剂流化参数测定的影响;针对粉末状吸附剂,最小流化速度和带出速度的最佳预测公式分别为基于Ergun的系数修正式与普拉诺夫斯基通用式;流化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将上升流速控制在最小流化速度与带出速度之间,La2(CO33@Dia的平均饱和吸附量可达到最大吸附量的79.4%,吸附剂平均流失率为11.3%。研究初步论证了流化床作为磷吸附反应器的可行性,可为粉末状吸附剂的吸附工艺的拓展及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持。
特定化合物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污染物源解析中的应用
刘彤, 柯滢, 冯立, 王子旭, 余苗苗, 卢学强
2025, 43(7): 145-158. doi: 10.13205/j.hjgc.202507016
摘要:
对特定化合物稳定同位素分析(CSIA)技术在污染物源解析中的应用及其成效与挑战进行了综述。CSIA技术能够精准测定单个有机污染物中的稳定同位素比值,为污染源的精准识别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来源,系统梳理并深入分析了2000—2023年公开发表的关于CSIA技术的文章。通过详细比较CSIA技术在解析各类有机污染物来源时所使用的元素,以及研究中涵盖的环境基质,发现碳元素在现有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在多种环境基质中,利用CSIA技术对水体污染物进行源解析的研究最为普遍。概述了CSIA的检测方法体系和源解析模型,并深入探讨了该技术的应用现状。然而,CSIA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着样品处理流程复杂、非点源污染解析难度大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优化样品处理步骤、引入多同位素联合分析及建立全面的污染源同位素数据库等改进措施,以提升CSIA技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综上所述,CSIA技术在污染物源解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为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还有效推动了污染控制策略向更精细、更精确的方向发展。
考虑优势渗透条件下的溶质运移特征模拟研究
王鑫, 程钰鑫, 胡佳晨, 刘磊, 王俊光
2025, 43(7): 159-166. doi: 10.13205/j.hjgc.202507017
摘要:
地下介质的非均质性显著影响溶质迁移规律,是地下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围绕非均质介质中的优先流通道和基质死区效应,构建了双重渗透模型(DPM)及其改进模型(DPMIM)。DPM区分了裂隙域和基质域,能够描述复杂介质中的溶质迁移特征;DPMIM进一步考虑了基质死区效应,使得对滞留与缓释现象的模拟能力得到提升。基于现场注抽示踪试验数据,初步验证了这2种模型在捕捉非均质效应下溶质迁移行为的可靠性。结果表明:DPM和DPMIM在模拟溶质前锋效应和浓度尾迹特征方面较单区模型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DPMIM能够通过考虑死区效应延长浓度衰减时间,强化溶质的滞留与缓释过程。参数灵敏性分析显示:渗透系数比值、裂隙域体积分数以及基质与裂隙之间的交换系数是影响溶质迁移的重要参数,需在大尺度预测中重点考虑。研究结果深化了对非均质介质中溶质迁移机制的认识,为地下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模型工具。
青藏高原淡水艾肯泉的细菌和古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分析
衡珊, 乔丽娟, 王嵘, 韩睿, 邢江娃, 朱德锐, 沈国平
2025, 43(7): 167-175. doi: 10.13205/j.hjgc.202507018
摘要:
艾肯泉(Aiken spring, AKS)是青藏高原西陲最深的淡水泉,水体富含多种毒性的重金属元素,但涉及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尚不明确。系统探究了泉水中细菌和古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差异及其优势属与环境因子的制约关系,以期发掘可利用的潜在菌种。采用高通量Illumina平台进行艾肯泉的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和古菌(V3-V5区)测序;按照97%相似性水平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筛选,并进行门、纲和属分类学统计;采用多元直接梯度回归分析样本、优势种属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测序获得分类学地位明确的细菌19门32纲195属(491个OTUs),古菌6门8纲56属(787个OTUs)。细菌的优势属是玫瑰变色菌属(Roseovarius,8.59%~26.84%)、假红杆菌属(Pseudorhodobacter,1.22%~22.94%)和地热海小杆菌属(Rehaibacterium,0.19%~7.28%)。古菌的优势属是海盐薄片形属(Halolamina,6.29%~21.17%)、居盐杆菌属(Halohasta,10.93%~15.89%)和盐棒菌属(Halobaculum,7.69%~11.82%)。细菌优势属新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地热海小杆菌属(Rehaibacterium)和双囊藻属(Geminocystis)与环境因子TP、SO42-、Mg2+、pH和温度呈正相关,优势属红育菌属(Rhodoferax)、紫杆菌属(Porphyrobacter)、甲基营养菌属(Methylotenera)和红色单胞菌属(Rubrimonas)与Na+、Ca2+和Cl-呈显著正相关。艾肯泉的细菌多样性指数(Shannon 2.10~3.43)显著高于古菌(Shannon 2.14~2.52),艾肯泉与其他淡水泉相比较,优势种群呈现明显差异,并且受温度、pH、SO42-和Mg2+等环境因子影响较大。该研究可为后续泉水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详实的理论参考依据。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
利用干酪乳杆菌同步糖化发酵酒糟产乳酸的研究
王万清, 王锘涵, 郑瑾, 吴宏玉, 李永胜, 汪群慧
2025, 43(7): 176-183. doi: 10.13205/j.hjgc.202507019
摘要:
为将酿酒过程中产生的酒糟经生物发酵产乳酸,实现废物的高价值利用,探讨了所用乳酸菌在不同温度下的增殖生长和产酸能力,比较了不同温度下同步糖化发酵与分步糖化发酵对产乳酸效果的影响,并优化了同步糖化发酵条件。结果表明:50 ℃下干酪乳杆菌在比在35 ℃下的生长更加滞后,但在培养48 h后产乳酸量迅速上升,接近 35 ℃培养条件的水平。与分步糖化发酵相比,50 ℃下同步糖化发酵的乳酸产量略高10.1%,发酵时间缩短72 h,乳酸菌数接近总细菌数而成为优势菌种所需时间也缩短了48 h。当采用同步糖化发酵,每间隔24 h用氨水调节pH至6.0,干酪乳杆菌的添加量为2.1%(质量分数)时,1 g新鲜酒糟可发酵产98 mg乳酸。研究表明,在较高温度(50 ℃)下进行酒糟的同步糖化发酵产乳酸是可行的,具有乳酸发酵效率较高、工艺操作简单、设备投资较少、生产成本较低等优势,这为酒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撑。
CaO催化热解锂电池废盐中有机物的特性研究
董隽, 黄国龙, 郦淑琦, 李音, 李顺, 王世峰, 王飞
2025, 43(7): 184-192. doi: 10.13205/j.hjgc.202507020
摘要:
工业废盐热解是实现其资源化利用的潜在技术之一,不仅能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盐,还可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以某企业锂电池电解液碳酸亚乙烯酯(VC)生产废盐为处理对象,研究废盐的热处理特性及催化热解对废盐中有机物脱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废盐中ω(NaCl)为79.0%,ω(TOC)为38360 mg/kg,有机组成主要为三甲基硅烷酯和环状硅氧烷等。热重分析表明,废盐焚烧和热解的反应历程相似,可分为水分脱除(<130 ℃)、低沸点有机物脱除(130~245 ℃)、高沸点有机物脱除(260~470 ℃)、焦炭燃烧或裂解(470~660 ℃)和废盐熔融(>660 ℃)等主要失重阶段。加入CaO催化热解有利于降低废盐中有机物的析出温度,促进有机物分解。利用管式炉固定床进一步优化废盐催化热解的工况条件为m(CaO):m(废盐)=1∶3,热解温度600 ℃,停留时间20 min。采用废盐热解-筛分-溶解过滤-化学沉淀-蒸发结晶工艺制备再生盐,测得结晶盐中ω(NaCl)为97.0%,ω(TOC)为47 mg/kg,有机物去除率为99.87%,可为工业废盐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基于全流程溯源的电解锰阳极泥危险特性精准鉴别方法研究
陈玲波, 曾桂华, 漆燕, 周海兰, 邓永超, 杨丹, 余志元
2025, 43(7): 193-201. doi: 10.13205/j.hjgc.202507021
摘要:
建立了“工程溯源-形态分析-动态试验”三位一体的危险特性鉴别方法,利用该方法对电解锰阳极泥开展危险特性鉴别研究,从理论和试验的双重角度,得出了针对电解锰阳极泥科学有效的固废属性鉴别结论。鉴别结果表明:电解锰阳极泥不具有感染性、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急性毒性、浸出毒性、毒性物质含量等危险特性,该结论可为电解锰行业阳极泥的固体废物属性判定提供参考,也可作为其环境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依据。研究建立的鉴别方法可行,可为其他类型固体废物危险特性鉴别提供借鉴。
复合造孔剂制备电解锰渣基多孔陶瓷性能研究及工艺优化
余志元, 郭靖奇, 许友泽, 戴欣
2025, 43(7): 202-209. doi: 10.13205/j.hjgc.202507022
摘要:
电解锰渣(EMR)是电解锰工业中产生的过滤酸渣,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其堆存隐患已成为电解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EMR中含有大量SiO2,故可作为制备EMR基多孔陶瓷等建筑材料的原料,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以EMR作为陶瓷骨料,以高岭土为黏结剂,研究淀粉和白云石两种不同成孔机制的造孔剂对EMR基多孔陶瓷综合性能和重金属吸附能力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复合造孔剂制备EMR基多孔陶瓷的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采用15%白云石和15%淀粉的复合造孔剂制备的EMR基多孔陶瓷,同时具有高气孔率和高抗压强度。研究结果可为开发高性能EMR基多孔陶瓷材料提供工艺和数据参考,进而推动电解锰行业可持续发展。
碳中和技术与工程
区域多尺度碳排放驱动力及异质性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朱淑瑛, 张哲, 张立, 范敏, 谢运生, 蔡博峰, 张泽宸, 王金南
2025, 43(7): 210-219. doi: 10.13205/j.hjgc.202507023
摘要:
探究省级二氧化碳(CO2)排放驱动因素及其城市异质性,对我国内陆省份高质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为例,分析江西省及其各城市2005—2020年CO2的时空演化趋势,基于LMDI模型与Tapio脱钩模型,识别省级碳排放变化的重点驱动因素,进一步分析城市发展的异质性对省级碳排放的影响,深刻剖析内陆生态大省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潜力。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是江西省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化是江西省碳排放最主要的促降因素;2)2005—2020年,江西省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水平变化逐渐剥离,然而,江西省仍保持“相对脱钩”状态,未来应进一步在“经济-排放”关系方面努力;3)江西省各城市碳排放驱动分解结果存在较强异质性,萍乡市和吉安市在保持经济高增速的同时,碳排放增量较低,相关经验值得借鉴。研究发现城市层面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能够更准确识别城市碳排放变化驱动关键因素,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C3H8/CO2催化转化制合成气用催化剂及性能评价
牛宇琪, 刘宁, 代成娜, 徐瑞年, 王宁, 于刚强, 陈标华
2025, 43(7): 220-231. doi: 10.13205/j.hjgc.202507024
摘要:
采用H2小分子原位调控,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低Pt0.2/M0.6双金属负载(0.2% Pt, 0.6% M)CeO2基催化剂[(Pt0.2/M0.6@CeO2M = Sn, Fe, Cu, Co, Zn, Ni],用于CO2/C3H8催化重整制合成气(丙烷干重整)研究,考察了H2压力(0~1.5 MPa)、活性金属组分、配比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筛选出最优性能的催化剂Pt0.2/Ni0.6@CeO2-1H2(1 MPa H2)。该催化剂在600 ℃下可实现C3H8(26.4%)、CO2(66.7%)的高效转化(CO选择性为92.5%);采用XRD、氮气吸附-脱附、ICP、TEM、H2-TPR及XPS对催化剂的形貌结构、理化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H2小分子可有效增加CeO2载体氧空位数量,促进Pt、Ni双金属表面分散,增加活性金属位点数量,进而提高催化剂性能;此外,负载金属Pt及Ni之间存在协同效应,Pt可提高Ni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提高Ni的稳定性。
土壤污染控制
铁碳活化过硫酸盐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Meta分析
苗思雨, 杨新瑶, 张巍巍, 胡恩柱, 孙子程, 许佳瑶
2025, 43(7): 232-241. doi: 10.13205/j.hjgc.202507025
摘要:
为了探讨化学活化过硫酸盐(PS)对土壤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能,对国内外4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了不同活化剂的作用机理及其效能差异,并分析了PS浓度和水土比对活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碳材料的应用使PS体系的降解效能平均显著提高了1.80倍,活化效能排序为:铁碳复合材料>碳材料≈纳米零价铁≈铁基复合材料>亚铁离子≈铁矿物。尤其是铁碳复合材料活化PS时污染物降解效率大幅提升,较单独PS处理提高了2.51倍。该工艺对不同种类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提升存在差异,对半挥发性有机物和总石油烃降解效果提升显著,分别平均提升了2.13, 2.79倍。回归结果表明:活化效能与污染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Kow)呈显著正相关(P<0.01),对于logKow值>3.5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提升最为显著,平均提升4.34倍。在工艺参数方面,当PS浓度< 250 mmol/L、水土比为7.5~20 L/kg时化学活化效果最佳,而过高的PS浓度或者过低的水土比均不利于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化学活化PS对各类土壤来源污染物均表现出显著降解效果,人工配置污染土壤的效果优于实际场地污染土壤的提升效果。研究结果可为理解化学活化PS的修复机理和工艺条件优化提供参考,为实际场地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明觉精察 思而知之
安全-健康-智能-循环的过程污染控制新范式:化危害为增益,点污染成资源
孙峙
2025, 43(7): 242-242. doi: 10.13205/j.hjgc.20250702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