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26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水污染治理
PAC-MBR组合工艺处理城市污水
裴亮, 姚秉华
2008, 26(3): 7-9. doi: 10.13205/j.hjgc.200803001
摘要:
采用PAC-MBR组合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考察了该工艺对COD、NH4+-N和浊度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6℃、DO>4.5mg/L及pH为6~9的条件下,组合工艺对COD、NH4+-N和浊度的去除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8%、98%和98%以上,高于单独MBR工艺和常规工艺。出水COD约为22mg/L,NH4+-N<1mg/L,浊度<1NTU,水质优于中国建设部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89)。已污染的膜可通过水反冲洗、水-酸洗、水-碱洗使膜通量恢复至新膜的43%、81%、89%。
微波无极紫外光对自来水中微生物的灭活作用
楼朝刚, 夏东升, 赵帆, 吕继良, 曾庆福
2008, 26(3): 10-12. doi: 10.13205/j.hjgc.200803002
摘要:
选取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代表自来水中易被灭活和不易被灭活的微生物,研究了微波无极紫外光最佳杀菌效果的极限浊度和照射时间。在此条件下,考察了自来水中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杀灭情况,并与普通中压汞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最佳照射时间为210s,微波无极紫外光杀菌率高达99.92%;为了获得最佳的杀菌效果,原水浊度应<8NTU,杀菌的极限浊度为40NTU;微波无极紫外光在180s时,对大肠杆菌的杀菌率达到100%;在300s时,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杀菌率达到100%,明显高于普通中压汞灯产生的紫外线杀菌效果。
高氨氮废水短程硝化过程中污泥膨胀的研究
侯巧玲, 文一波, 李林宝, 于蓉
2008, 26(3): 13-14. doi: 10.13205/j.hjgc.200803003
摘要:
采用A/O工艺处理模拟高氨氮废水,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了稳定的短程硝化(积累率≥80%),污泥沉降性能良好,短程硝化后期污泥沉降性能逐渐恶化。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补充废水的N/P虽然能够略微降低SVI,但是仍然不能有效的缓解污泥膨胀。当COD负荷>0.27kg/(kg.d)时发生污泥膨胀。将DO控制在1.5~2.0mg/L,沉淀池的固液分离效果良好,并且氨氮去除率、COD去除率和亚硝氮积累率均>90%,污泥膨胀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聚乙烯醇包埋铁粉/活性炭微球处理含铬废水
黄毅
2008, 26(3): 15-17. doi: 10.13205/j.hjgc.200803004
摘要:
采用液-液相分离方法制备了共包埋铁粉和活性炭的微球,并考察了其对模拟含铬废水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废水pH值2,处理时间4h,微球对废水中的Cr(Ⅵ)的去除率可达99.7%;利用微球连续化处理,出水可达国家排放标准,且运行稳定,不存在填料结块现象,优于普通的铁炭固定床内电解法。
微电解-生化组合工艺处理氯丁橡胶生产废水
张胜, 徐立荣, 竺建荣, 刘鸿亮, 张月香
2008, 26(3): 18-19. doi: 10.13205/j.hjgc.200803005
摘要:
采用微电解-水解-厌氧-好氧生化新工艺对氯丁橡胶有机废水进行中试,结果表明,在中试稳定运行时,废水COD总去除率可达97.6%,出水COD平均浓度在300mg/L以下。
催化氧化技术降解碱性藏花红废水
王丽娟, 黄继国, 董莉莉, 黄国鑫, 林年丰
2008, 26(3): 20-21. doi: 10.13205/j.hjgc.200803006
摘要:
采用自制的多金属氧酸盐Zn1.5PW12O40纳米管作为催化剂和分子氧作为氧化剂的催化氧化技术进行碱性藏花红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Zn1.5PW12O40适合用作催化剂,中空结构,杂多酸型,纳米级;空气氧化体系中的催化氧化最佳反应时间为4h,降解率78%、降解速率665μg/h;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均较高,循环使用4次时,降解率仍>65%。
UASB-兼氧-接触氧化-气浮处理生物制药废水
张书海, 朱雪梅, 李英辉
2008, 26(3): 22-23. doi: 10.13205/j.hjgc.200803007
摘要:
采用UASB-兼氧-接触氧化-气浮工艺处理高浓度生物制药废水,以废水中BOD5、COD和SS为主要因子,进水浓度为15000、8800和2500mg/L的条件下,经4个单元的处理,出水浓度可达164、20.3和38mg/L。该工艺具有系统稳定、污泥量少,产生沼气和综合利用等特点,具有推广价值。
气浮-酸化水解-MBR工艺处理木材蒸煮废水
秦伟杰, 张兴文, 于鹏飞, 任佶, 曲艳迪
2008, 26(3): 24-26. doi: 10.13205/j.hjgc.200803008
摘要:
针对木材蒸煮废水含有高木质素和可生化性差的特点,本工程采用气浮-酸化水解-MBR组合工艺对木材蒸煮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混合废水进行处理(混合比1∶1)。在日处理量为80m3的稳定运行工况下,出水水质达到国家《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GJ/T48-1999),并被回用于厂内蒸煮工艺用水,部分回用于厂区绿化、冲厕等。
混凝沉淀-延时曝气-炉渣吸附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梁亦欣
2008, 26(3): 27-28. doi: 10.13205/j.hjgc.200803009
摘要:
针对印染废水特点,采用混凝沉淀-延时曝气活性污泥-炉渣吸附为主体工艺处理印染综合废水,实践证明,印染综合废水经该工艺处理后,对BOD5总去除率达94%,COD总去除率达97%,脱色能力达72%,出水水质达标排放,效果稳定。
垂直防渗帷幕在平原型卫生填埋场中的运用
姚有朝, 鲍忠伟
2008, 26(3): 29-32. doi: 10.13205/j.hjgc.200803010
摘要:
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论述垂直防渗帷幕在平原型卫生填埋场中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对3种常用的垂直防渗型式作了比较,对在填埋场工程中垂直防渗型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EGSB反应器快速培养厌氧颗粒污泥
刘永峰, 周兴求, 伍健东
2008, 26(3): 32-34. doi: 10.13205/j.hjgc.200803011
摘要:
在EGSB反应器中接种取自UASB反应器的絮状污泥(占总接种污泥量的4/5)和少量厌氧颗粒污泥(粒径<0.8mm,占总接种污泥量的1/5),对用该反应器快速培养厌氧颗粒污泥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经过35d运行,反应器中的污泥出现明显的颗粒化现象,平均粒径达1.4mm,且粒径分布均匀,中间粒径(1~2mm)的质量分数达61.84%。当进水COD浓度为7500mg/L,容积负荷为52kg/(m3.d),水力停留时间约3.2h,回流比为12,上升流速为3.4m/h时,反应器仍可稳定运行,COD去除率达95.4%,且在此运行条件下,通过排泥维持反应器内的MLSS为45g/L时,污泥的增长最为迅速,经过4~5d,MLSS可达65g/L。
高浓度硝基苯类生产废水物化-生化处理试验研究
朱宜平, 张海平, 张键
2008, 26(3): 35-38. doi: 10.13205/j.hjgc.200803012
摘要:
采用Fenton法氧化-微电解-厌氧序批式反应(ASBR)-好氧序批式反应(SBR)的工艺流程,处理高浓度硝基苯类生产废水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进水硝基苯浓度1300mg/L,COD浓度12480mg/L,pH为2.8时,投加H2O2量为3.3g/L,Fe2+为560mg/L,反应时间为90min,沉淀后上清液进行微电解反应60min并调节pH=8.0,沉淀后再进入ASBR反应器和SBR反应器,硝基苯去除率可达99.4%,COD去除率达94.4%。
UBF-AOMBR处理垃圾渗滤液中试
刘海涛, 李天增, 王成丽, 李京旭, 孙星凡
2008, 26(3): 39-41. doi: 10.13205/j.hjgc.200803013
摘要:
采用UBF(厌氧复合床反应器)-AOMBR(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考察该工艺组合的可行性并作为该领域工程应用的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渗滤液COD浓度10000mg/L左右,NH4+-N浓度2000mg/L左右时,出水COD浓度为1000mg/L,出水NH4+-N浓度为50~100mg/L,COD总去除率>90%,NH4+-N去除率95%左右。UBF最大COD容积负荷为6~7kg/(m3.d)。pH、碱度、回流比是影响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当AOMBR系统MLSS>10000mg/L时,膜污染严重,采用酸、碱、NaClO溶液清洗后膜性能恢复为原来的75%左右。
炭池生物量在反冲洗前后的变化规律
张朝晖, 邵林, 王亮, 吕锡武
2008, 26(3): 42-44. doi: 10.13205/j.hjgc.200803014
摘要:
适当的反冲洗是保证生物活性炭滤池正常运行的关键。反冲洗的主要目的是要控制和维持滤料上生物量在合适的范围。试验发现,反冲洗过程中去除的生物量主要是悬浮生物量,炭池在反冲洗过程中需要认真控制附着生物量的损失。
内电解技术对高浓度化工废水的预处理
韩荣新, 李彦锋, 于凤刚, 白雪, 任小军
2008, 26(3): 45-47. doi: 10.13205/j.hjgc.200803015
摘要:
通过无曝气内电解技术预处理高浓度工业废水,在pH4~5、固液比0.8g/mL、停留时间60min、铁炭质量比3∶1时的最佳条件下,COD及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71.6%和87.5%,BOD5/COD值从0.09提高到0.19,达到了较好的预处理效果。同时,研究了反应温度对内电解反应的影响。
冷轧乳化液废水处理方法及应用
李正要, 宋存义, 汪莉
2008, 26(3): 48-51. doi: 10.13205/j.hjgc.200803016
摘要:
对某钢铁公司油含量6200mg/L、COD含量34000mg/L的冷轧乳化液废水处理进行研究。通过试验选定有机破乳剂SYS和聚合氯化铝联合破乳,二级破乳后油去除率99.58%,COD去除率97.79%。考察破乳剂投加量、破乳时间、搅拌强度、pH等对破乳效果的影响,确定了二级破乳的最佳运行条件。采用隔油-破乳-气浮-过滤处理工艺,出水达到国家污水排放二级标准。
微电解-Fenton法处理含油废乳化液
李春程
2008, 26(3): 51-53. doi: 10.13205/j.hjgc.200803017
摘要:
研究采用铁屑微电解-Fenton法处理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废乳化液。探讨pH值、H2O2投加量、铁屑投加量、Fe/C、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在优化的操作条件下,COD去除率高达97.61%,可以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且操作简单。
钒业废水的六价铬治理
谢景龙
2008, 26(3): 54-55. doi: 10.13205/j.hjgc.200803018
摘要:
利用原处理系统中Na2S的还原性,与废水中具有氧化性的六价铬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然后利用化学沉淀法去除,达到治理六价铬的目的,经工程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分段进水A/O脱氮工艺反硝化速率的测定
王社平, 王卿卿, 惠灵灵, 金尚勇
2008, 26(3): 56-58. doi: 10.13205/j.hjgc.200803019
摘要:
采用分段进水A/O脱氮工艺中试装置,对活性污泥的反硝化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反硝化过程存在3个速率明显不同的阶段,且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反硝化速率逐渐降低。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城市污水厂缺氧选择池和生化反应池缺氧区设计计算时反硝化速率、水力停留时间的参考值。
用灰色聚类关联分析法对水环境质量的评价
王清芬, 王伯铎, 马俊杰, 王文春, 冯护国, 王秋侠
2008, 26(3): 59-62. doi: 10.13205/j.hjgc.200803020
摘要:
将灰色聚类关联分析法应用于水环境质量评价中,介绍评价方法和步骤。并用该方法对渭河咸阳段兴平、南营、铁路桥、中隆4个监测断面2005年的水质监测结果进行评价。根据关联度判断出4个监测断面水质皆为Ⅴ类水质,水质优劣次序为:南营>兴平>中隆>铁路桥。根据关联系数分析出每个断面污染较严重的因子。对渭河咸阳段4个监测断面水质的评价结果,可为渭河咸阳段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污泥特性研究及处置方法探讨
刘红, 崔素萍, 田巍, 王亚丽, 吴霞, 刘科
2008, 26(3): 63-66. doi: 10.13205/j.hjgc.200803021
摘要:
选取城市污泥和几种电镀污泥,研究其成分、组成、热特性以及所含不同重金属——Zn、Cr、Cd、Pb、Hg、Co、Ni、As在焚烧产物中的迁移规律。研究表明:城市污泥成分较接近黏土,热值也较高,可以替代黏土或者燃料入水泥窑;低温时污泥失重比较大,高温时失重趋于平缓;在焚烧灰渣中Zn和Ni属于容易富集的元素;Cr也容易残留在底灰中;Cu、As和Hg不易富集,易生成气态产物挥发到烟气中。最后根据污泥特性提出处置建议。
铜酸洗废水(液)处理及铜质回收工程应用
赵济强, 顾小明, 林西华
2008, 26(3): 67-68. doi: 10.13205/j.hjgc.200803022
摘要:
以某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为例,介绍铜酸洗表面处理行业生产废水处理与中水回用零排放工艺。经过多年的运行及实践证明,该工艺技术先进、操作性强,实现了废水零排放,且回收的铜质品位高,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废水处理与中水回用技术。
好氧生物法处理玉米淀粉废水
李占臣, 于凯, 李歆琰
2008, 26(3): 69-70. doi: 10.13205/j.hjgc.200803023
摘要:
介绍国内外淀粉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并对雄县某淀粉厂的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该厂废水经过添加絮凝剂回收蛋白质以后,进入生化处理,经活性炭吸附后,COD总去除率达95%以上,水质达到地区排放标准。
油田含油污水达标外排生物处理影响因素研究
姜海洋, 陈进富
2008, 26(3): 71-74. doi: 10.13205/j.hjgc.200803024
摘要:
建立一体化生物处理反应器,采用自然富集挂膜方式培养微生物处理油田含油污水。考察主要影响因素温度、HRT、矿化度、有机负荷、生物填料性能等对反应器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此种方式挂膜、驯化成功的微生物可以适应油田含油污水高温高矿化度的水质特点。纤维球填料体系在水温45~65℃、HRT为10h、矿化度为15000mg/L、COD有机负荷在0.38~0.49kg/(m3.d)、油含量在22.1~78.3mg/L时处理效果较为理想,出水COD及油含量均值分别达到67.9、3.6mg/L,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水解酸化-两级厌氧工艺处理高浓度甲醇废水
马文成, 韩洪军, 曲江, 王怀成
2008, 26(3): 75-77. doi: 10.13205/j.hjgc.200803025
摘要:
采用水解酸化-两级厌氧工艺处理高浓度甲醇废水,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良好的处理效能,当进水COD在7000~11000mg/L时,出水COD浓度可降低到600mg/L以下;两级厌氧系统总的COD去除率可达到90%~92.5%;同时该工艺具有启动速度快,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的特点。
两种填料生物膜工艺脱氮效果的比较研究
史乐君, 曹文平, 张永明
2008, 26(3): 78-81. doi: 10.13205/j.hjgc.200803026
摘要:
以两种不同填料所组成的生物膜反应器(1号和2号反应器)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两个生物膜反应器去除有机物、脱氮能力,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水质、停留时间等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2号反应器COD、氨氮的平均去除率比1号反应器分别高出了29.88%和19.68%,这是因为陶粒的比表面积较蜂窝陶瓷有绝对优势所致。但是2号反应器的总氮去除率比1号反应器要低7.11%,通过研究两个反应器中硝态氮浓度和生物相分析发现具有较大差距。填料作为生物膜工艺中的核心,其材料、结构等影响到生物膜的性质和反应器内水力学特性,是决定生物膜工艺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
成都市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刘继平
2008, 26(3): 82-83. doi: 10.13205/j.hjgc.200803027
摘要:
介绍成都市多年来开展水环境治理的具体实践,分析成都市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深入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经验交流
污泥农用中的资源利用价值分析
曹秀芹, 谭晶晶
2008, 26(3): 84-87. doi: 10.13205/j.hjgc.200803028
摘要:
以奥地利的基本情况为主,对污泥中的有效成分有机物、氮、磷等进行量化分析和总结,同时对污泥农用的经济效益及生态安全性的保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提供借鉴作用,实现污泥可持续的发展与利用。
生物法处理胜利油田含油污泥的工业实验
孙正贵
2008, 26(3): 88-91. doi: 10.13205/j.hjgc.200803029
摘要:
为经济有效的处理胜利油田滨一污水站产生的含油污泥,采用了生物处理技术。在面积为2400m2的预制床中,采取了添加外源石油降解菌剂和生物刺激污泥中土著菌两种手段处理含油污泥。对初始含油量为126g/kg的污泥,经过230d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阶段含油污泥中石油烃总量、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和污泥基本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外源石油降解菌和采取适当措施刺激污泥中土著微生物均能大幅降低污泥中的石油污染物含量、改善污泥的理化性质、降低其生物毒性。
热处理赤泥粉煤灰制备少熟料胶凝材料的研究
董鲁闽, 倪文, 郑永超, 李轩, 余佳, 王薇
2008, 26(3): 92-95. doi: 10.13205/j.hjgc.200803030
摘要:
针对赤泥、粉煤灰的成分特点,对其混合物进行热处理,研制了一种少熟料胶凝材料,并对其强度影响因素、水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混合料的配比为赤泥47.5%,粉煤灰47.5%,石膏5%,于700℃煅烧5h制成煅烧料;加入70%煅烧料,30%水泥熟料,0.5%减水剂,可以制备性能较好的胶凝材料,28d的抗折强度可达到7.8MPa,抗压强度可达到45.2MPa。
一种新型高效自然通风隔声窗的设计与试验
俞悟周, 王佐民
2008, 26(3): 96-99. doi: 10.13205/j.hjgc.200803031
摘要:
针对降低交通噪声的影响,提出一种采用透明双层微穿孔结构形成消声通风通道的新型自然通风隔声窗。详细介绍新型通风隔声窗的设计,进行了窗体隔声量的理论计算、实验室测量和现场测量。结果表明,计算值和实验室实测值吻合良好,新型自然通风隔声窗具有良好的隔声性能和通风效果,隔声指数达28dB,现场降噪效果良好,室内外差值达31dB,通风量可达到住宅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
唐钢北厂区噪声治理可行性研究
王笑鹏, 王宇鹏, 李申德, 陆永年
2008, 26(3): 100-102. doi: 10.13205/j.hjgc.200803032
摘要:
经调查一个厂区的所有声源,在初步计算的基础上筛选出可能对厂界噪声产生影响的声源,将这些发声的设备简化成声学模型,利用电脑编程作出对厂界敏感点的声辐射计算,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和全面,确认后制订噪声治理方案,并计算是否达到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