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32卷  第3期

水污染防治
零价铁-四钛酸钾晶须处理铀矿山废水
彭燕, 陈迪云, 张志强
2014, 32(3): 1-5. doi: 10.13205/j.hjgc.201403001
摘要:
以四钛酸钾晶须作为处理材料去除废水中的铀,考察了四钛酸钾晶须投加量、溶液pH值、铀初始质量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pH=8.0、反应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四钛酸钾晶须对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含铀废水中铀去除率达97.4%。在此基础上开展零价铁和四钛酸钾晶须联合处理含铀废水研究,二者在实验所设的8种投加量情况下均可将初始铀浓度为100 mg/L的废水降至GB 23727—2009《铀矿冶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规定》规定值0.05 mg/L以下。在增加投加量的基础上,二者联合处理,可使铀浓度约为50 mg/L的实际铀矿山废水中铀含量降至0.1 mg/L左右,去除率达99.8%。
典型酚类废水的微生物处理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贺强礼, 关向杰, 黄水娥, 狄准, 杨海君
2014, 32(3): 6-9. doi: 10.13205/j.hjgc.201403002
摘要:
酚类是一种原生质的高毒物质,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含酚废水来源广泛、水质复杂、总量较大,因此必须对含酚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微生物以其高效、快速、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降解酚类污染物的首选对象。对微生物降解酚类的生理生化机制和关键酶,高效降酚菌株的分离筛选、降解特性以及利用细胞固定化技术、构建高效基因工程菌等技术手段处理酚类污染物的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同植被带的人工生态系统对集雨水污染物消减作用研究
张国珍, 陈现强, 韩猛
2014, 32(3): 10-14. doi: 10.13205/j.hjgc.201403003
摘要: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极端缺乏,集雨水是唯一有潜力的水资源。采用人工生态系统模拟紫花苜蓿、红豆草、冰草三种不同植被带对集雨水径流污染物的消减作用,通过对降雨过程中三种植被带在不同长度上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分析,确定了植被带的最佳长度;比较三种植被带对集雨水污染物的去除率,得出冰草植被带的去除效果最好。
农村养猪分散户废水处理及其消化液资源化
信欣, 方鹏, 姚力, 叶芝祥, 羊依金
2014, 32(3): 15-18. doi: 10.13205/j.hjgc.201403004
摘要:
基于污染物源分离技术,结合"生物-生态耦合"理念,提出符合农村分散式养猪废水的处理技术方案。倡导干清粪方式,废水采用厌氧池和二级氧化塘工艺联合处理;同时探讨厌氧消化液作为制备生物絮凝剂的替代培养原料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1)采用干清粪工艺的养猪废水的主要污染物指标COD、NH+4-N、TN和TP经"厌氧+兼性塘+好氧塘"工艺处理后,出水达GB 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2)以消化液为主要培养基质,外加蔗糖2.0 g/L,K2HPO41.6 g/L,KH2PO40.8 g/L为发酵基质时,产絮菌群B-737发酵24 h,可达1.5 g/L,微生物絮凝剂的培养基成本降低80%左右。
油田含油污水空化破乳实验研究
王波, 赵会军, 王小兵, 单如健
2014, 32(3): 19-21. doi: 10.13205/j.hjgc.201403005
摘要:
以系统有、无孔板破乳元件在每个相同流量下除油率的比较来表征孔板空化破乳效果,并通过比较装有孔板破乳元件的系统在各孔径和流量下的除油率,确定实验最佳孔径和流量。结果表明:孔板空化破乳法对于乳化液的破坏是有效的,且效果显著;在孔径为8 mm,流量为3.85 m3/h时,系统破乳效果最好,除油率可达97%,孔径偏大或偏小及流量偏高或偏低均会影响空化破乳效果。
东大海柱状沉积物营养盐沉积记录
王凡, 臧淑英, 肖海丰
2014, 32(3): 22-25. doi: 10.13205/j.hjgc.201403006
摘要:
通过对东大海柱状沉积物岩芯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C/N指标综合分析,研究了营养盐变化垂向演化特征。根据有机指数评价法、有机氮评价法和沉积物总磷的评价标准评价了营养盐状况,并且结合粒度探寻其来源。结果表明:岩芯深部(39~28 cm)营养元素处于自然沉积状态;岩芯中下部(28~16 cm)OM与TN来源相同,营养指标的变化主要是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岩芯中上部(16~7 cm)OM和TN含量的减小在很大程度受到粗颗粒物质的影响,证实了降水量下降对该时期沉积物各项指标含量的影响;岩芯上部(7~1 cm)有机质数由尚清洁类型向有机污染类型转变,有机氮属于有机氮无染类型,总磷为重污染。C/N说明有机质以内源碎屑为主,各营养指标增加明显并处于较高的阶段,说明近年来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明显加剧,因此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仍是大庆地区水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
气动UASB处理生活污水的启动研究
徐阳钰, 管锡珺, 张慧强, 王忠刚
2014, 32(3): 26-28. doi: 10.13205/j.hjgc.201403007
摘要:
为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活污水处理,使污水能够在厌氧消化后充分利用,设计了一种气动UASB反应器,以城市生活污水为基质对其进行气动实验研究。设计依据为:气动力使污泥悬浮,增加选择压,有利于传质且不像水动力循环那样降低反应器内浓度。实验条件:室温为15~21℃,进水温度为11~19℃,进水pH为7.5~8.5。实验启动期历时51 d,反应器内产生颗粒污泥,出水COD去除率达到60%以上,启动成功。
化学除磷辅助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研究
胡猛, 曹军, 张艳, 于洁, 邢传宏
2014, 32(3): 29-33. doi: 10.13205/j.hjgc.201403008
摘要:
针对碳源无法同时满足脱氮除磷需要,采用化学除磷辅助常规A2/O工艺,通过调控厌氧池侧流比来调控后续生物池COD/TN比,开展城市污水同步深度脱氮除磷研究。对比分析铝盐、铁盐、钙盐和镁盐除磷效果发现,氯化镁是适宜的化学除磷剂,最佳pH为10.00,最佳配比M(Mg2+)/M(NH+4)/M(PO3-4)为1.5∶1.5∶1。综合考虑TN和TP去除效率,侧流比为10%时,工艺出水TN和TP均达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废水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巫小丹, 阮榕生, 王辉, 罗珊珊, 吴盼盼, 刘玉环
2014, 32(3): 34-37. doi: 10.13205/j.hjgc.201403009
摘要:
菌藻共生系统可实现高效脱氮除磷,在废水处理领域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分析了菌藻共生系统的构建原理和优势所在,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所构建的不同类型的共生系统及处理废水效果,分析共生介质和共生反应系统设备的开发前景,特别关注以生物质载体为共生介质的菌藻共生系统研究进展。
吹脱法回收源分离尿液中氨氮的试验研究
张琳, 李子富, 张扬, 张宇昊
2014, 32(3): 38-42. doi: 10.13205/j.hjgc.201403010
摘要:
针对含有高浓度氨氮的源分离尿液,采用吹脱-硫酸吸收工艺回收其中的氨氮。研究了pH、吹脱温度、进气流量以及吹脱时间对吹脱效率及酸吸收效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pH为11.5,进气流量为400 L/h,温度55℃下吹脱2.5 h,氨氮吹脱率大于96.5%,吸收效率100%,即可通过液体硫酸铵的形式回收黄水中96.5%的氨氮。
冬季乌梁素海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
于玲红, 张晓雅, 李卫平, 李兴, 徐静, 薛烨, 李贵地
2014, 32(3): 43-47. doi: 10.13205/j.hjgc.201403011
摘要:
为了研究冬季乌梁素海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对乌梁素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采集的32个水样中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66属。其中,绿藻门20属、硅藻门18属、蓝藻门16属、裸藻门6属、隐藻门、甲藻门各2属,金藻门、黄藻门各1属。冬季乌梁素海浮游植物的种群数量较高,平均数量达3.27×107cell/L。优势种群为栅藻属、衣藻属、弓形藻属、镰形纤维藻属、小环藻属、针杆藻属、脆杆藻属、舟形藻属、菱形藻属、裸藻属、席藻属、尖头藻属、平裂藻属。依据所测定的各项指标,表明冬季乌梁素海水质处于中富—富营养状态,部分样点处于重富营养状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浮游植物数量与水温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透明度、COD呈现负相关。
缩合、电化学氧化和生化组合工艺处理酚醛废水
李红艺, 陈裕武, 关莹, 韩卫清, 孙秀云, 李健生, 沈锦优, 王连军
2014, 32(3): 48-52. doi: 10.13205/j.hjgc.201403012
摘要:
酚醛树脂生产废水有机物浓度高、废水的毒性高、生物可降解性差,特别含有酚醛类化合物,对生化细菌有强的抑制作用和毒害作用,直接采用生化处理难以运行,必须辅以物理和化学的方法预处理,才能进行生化处理。通过对两个废水处理工艺方案:树脂吸附、电化学氧化和生化组合工艺,二次缩合、电化学氧化和生化组合工艺进行全面技术经济比较,推荐废水处理工艺采用二次缩合、电化学氧化和生化处理组合工艺实施工程,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焦化废水中高效RhodococcusP1菌株的降酚特性研究
蒙小俊, 张玉秀
2014, 32(3): 53-56. doi: 10.13205/j.hjgc.201403013
摘要:
通过研究分离鉴定的Rhodococcus P1菌株的苯酚降解性能,表明P1菌株24 h内可完全降解低于907 mg/L的苯酚。苯酚羟化酶基因克隆表达和酶活测定分析表明P1菌株的苯酚代谢途径通过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催化开环降解。除降解苯酚外,P1菌株可利用吡啶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
膜电解法回收含钴废水中钴的研究
金美珊, 王三反, 穆永信, 丛琳
2014, 32(3): 57-59. doi: 10.13205/j.hjgc.201403014
摘要:
针对含钴废水,采用膜电解法对含钴废水的处理和金属钴回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普通离子交换膜和均相离子交换膜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均相离子交换膜在该工艺中有更好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该工艺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膨润土载锆除磷复合材料的研究
穆凯艳, 赵田甜, 张樱美, 和银美, 杨永军, 桂花, 王红斌
2014, 32(3): 60-64. doi: 10.13205/j.hjgc.201403015
摘要:
以钠化膨润土为载体,用浸渍法将锆负载到膨润土上,对固液比、改性剂浓度和浸渍时间进行优化,制备出高效除磷复合材料。采用IR、XRD、SEM分析表征了其结构,考察了投加量、反应时间、温度、磷废液初始浓度、pH值对磷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改性剂浓度为5g/L,固液比1∶20,室温以150 r/min恒温振荡4 h的条件下,氧氯化锆成功负载到膨润土上,钠化并改性后膨润土的层间距和吸附性能有所改善;在磷浓度为50 mg/L的酸性环境中,投加0.6g复合材料、吸附60min,能去除90%以上的磷,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和Lagergren一级动力学方程。因此,该复合材料是一种潜在吸附剂。
二氧化钛平推流光催化反应器降解染料过程中氮素的变化
胡志军, 陈建秋, 杨振亚, 何忠, 赵珊珊, 李国平, 王志良
2014, 32(3): 65-69. doi: 10.13205/j.hjgc.201403016
摘要:
研究了在平推流光化学反应器中采用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水中染料化合物。结果表明:染料化合物能被光催化有效地降解为NH+4-N、NO-3-N和其他无机离子,不同结构类型染料的降解速率不同,但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通过监测降解过程中无机氮产物的含量,发现染料类化合物在光催化过程中有机氮先降解成NH+4-N,再被继续氧化成NO-3-N,由于强氧化环境的作用,NH+4-N向NO-3-N转化过程中,不经过中间价态的NO-2-N。
电化学方法去除水溶液中重金属离子
刘耀兴, 吴晓云, 廖再毅, 陈建军
2014, 32(3): 70-74. doi: 10.13205/j.hjgc.201403017
摘要:
考察沉积有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不锈钢网片(SSN)(SWCNTs@SSN)电极对水溶液中混合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可行性。结果表明,SWCNTs@SSN电极可同时去除水溶液中的Cr2O72-、Ni2+、Pb2+、Cu2+和Cd2+;不同溶液pH条件下,5种重金属离子在阴阳两极的去除过程有所差异,该电化学方法有潜力成为一种水溶液中混合重金属离子去除的新方法。
大气污染防治
超声波雾化除尘技术在巴润公司的应用
李超杰, 赵晓晨, 秦岳
2014, 32(3): 80-82. doi: 10.13205/j.hjgc.201403019
摘要:
针对巴润矿业公司破碎区域废石仓排料时扬尘严重、难于治理的问题,介绍了超声波雾化除尘技术的原理、装置构成及在巴润公司的试验与应用。实践表明:此技术及装置在应用过程中扬尘得到了有效抑制,并且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通风、翻堆和添加剂对垃圾生物干化和臭气排放的影响
李春萍, 蔡先明, 秦侠, 张红玉
2014, 32(3): 83-86. doi: 10.13205/j.hjgc.201403020
摘要:
采用自制的生物干化装置探索了通风、翻堆及不同添加剂对垃圾生物干化和臭气排放的影响。通风量增加,有助于水分散失和H2S减排,也利于生化反应的进行,添加自制除臭剂和生物菌对H2S的排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添加自制除臭剂和桔秆对NH3的排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添加自制除臭剂可作为生物干化除臭剂的优选。翻堆工艺对干化产品含水率有一定影响,物料含水率随翻堆次数增加逐渐下降,翻堆2次的干化产品含水率最终达到25%,翻堆3次的含水率达到22.5%,翻堆4次的含水率达到19.1%,增加翻堆次数可显著降低物料含水率。
固废处理与处置
中美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置现状和发展趋势
严密, 熊祖鸿, 李晓东, 胡艳军
2014, 32(3): 87-91. doi: 10.13205/j.hjgc.201403021
摘要: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和处置是当前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挑战。为了解中国和美国垃圾焚烧处置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两国垃圾产量、处置技术结构、焚烧技术的应用、焚烧过程二恶英排放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研究。按照美国经济水平预测,中国垃圾产量将达5亿t,需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置能力建设,尤其是垃圾分类和综合利用。在中国,垃圾焚烧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推广,需更严格地控制二恶英排放,达到0.1 ng-TEQ/m3的限值。垃圾焚烧能源化利用具有良好的碳减排效果,中国垃圾焚烧碳减排量约为102万t。
微波强化预处理促进低有机质污泥厌氧消化
王艳杰, 严媛媛, 郭迎庆
2014, 32(3): 92-95. doi: 10.13205/j.hjgc.201403022
摘要:
以微波法强化预处理高浓度低有机质污泥,重点考察微波时间对有机物溶出量以及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波处理时间的增加,有机物溶出量也相应增加,且在作用前6 min增幅较高,后趋于平缓。COD、TOC、蛋白质、多糖和DNA在微波处理6 min时的溶出量分别为相同条件下未经微波处理时的8.0倍、7.2倍、10.4倍、12.4倍和8.4倍。微波处理不仅可以促进低有机质污泥产气总量的提高,而且可以使厌氧消化过程中产气高峰段提前。在厌氧消化15 d时,微波处理6 min的甲烷产率为144 mL/g,比未处理空白提高了62%;微波处理组在厌氧消化15 d时产气基本稳定,而未处理组则要延迟到20 d。VS去除率也随微波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太湖流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钟秋爽, 孙晓文, 路宏伟, 罗进, 吴晓春
2014, 32(3): 96-99. doi: 10.13205/j.hjgc.201403023
摘要:
太湖流域地区是我国农村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生活垃圾问题日益突显。分析了太湖流域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的构成、产生量,比较了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不同分类收集模式,提出了相关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对策。
堆肥预处理对园林废弃物厌氧消化的影响
孙健, 万顺刚, 罗文邃
2014, 32(3): 100-105. doi: 10.13205/j.hjgc.201403024
摘要:
对经不同时间好氧堆肥预处理(0,3,5,7,9d)的园林植物废弃物进行厌氧消化实验,研究预处理时间对厌氧消化过程中产气量、甲烷含量、pH值、NH+4-N和SCOD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预处理能够降解破坏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之间的化学键及晶格结构,增加可溶性物质含量,提高厌氧消化产气量及甲烷含量,促进NH+4-N和SCOD去除。从提高园林植物废弃物产气量的角度看,以堆肥预处理7d为原料的反应器启动快,气体产量和甲烷含量最高,厌氧消化效果最好。
矿化垃圾粒径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
孙晓杰, 王思明, 解长君, 赵孝芹, 蒋鹏
2014, 32(3): 106-108. doi: 10.13205/j.hjgc.201403025
摘要:
用准好氧矿化垃圾反应器来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4 mm以下、4~10 mm、10~20 mm三种粒径的矿化垃圾对渗滤液的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2 L/d,进水频率1次/d的条件下,粒径为4~10 mm的矿化垃圾处理渗滤液的效果最好,其渗滤液出水中氨氮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2%和65%以上。
煤矿区表层土中重金属Cr的分布规律
刘衍, 孟令洋, 余秋瑢, 周民
2014, 32(3): 109-112. doi: 10.13205/j.hjgc.201403026
摘要:
以山东省邹城市的北宿煤矿和鲍店煤矿周围表层土壤为对象,采用野外定点连续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煤矿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Cr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煤矿区重金属Cr的含量虽然不同,但是同一煤矿区重金属Cr的含量随着采样点距煤矿区距离的变化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即重金属Cr的含量随着采样点距离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
监测与评价
四种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在六安市水库中的应用
赵前信
2014, 32(3): 113-116. doi: 10.13205/j.hjgc.201403027
摘要:
利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灰色评价法和模糊数学法对2012年六安市水库监测数据进行全面、客观的水质评价。分析评价结果发现:综合污染指数法符合实际水质,但是不能反映水质类别;灰色评价法和模糊数学法分辨率低。四种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中,单因子评价法是最合适的方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可作为补充,灰色评价法和模糊数学法,可作为参考方法。
综合评价法在污染源监测能力验证中的应用
李莉娜, 唐桂刚, 万婷婷, 秦承华, 景立新
2014, 32(3): 117-120. doi: 10.13205/j.hjgc.201403028
摘要:
开展污染源监测能力验证对于规范污染源监测工作,提升污染源监测能力,强化环境监测对总量减排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对污染源监测能力验证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各监测站进行污染源监测综合能力评价时,采用综合加权评价法,综合考虑各个项目的验证结果进行分级评价,能够较好地反映各参加验证监测站的污染源监测综合能力。
基于PSR模型的独流减河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刘瑜, 杨慧, 刘小川, 刘波, 刘洪磊, 刘琼琼
2014, 32(3): 121-125. doi: 10.13205/j.hjgc.201403029
摘要:
基于河口生态系统健康内涵,结合独流减河河口的实际情况,首次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独流减河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及标准,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采用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河口生态系统压力评价、状态评价和响应评价首次对独流减河河口进行了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独流减河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为0.471,处于亚健康状态,社会因素是造成河口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口生态恢复和科学管理的建议。
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模型研究
薛佳, 徐明德, 阎正坤
2014, 32(3): 126-130. doi: 10.13205/j.hjgc.201403030
摘要:
为了改善水环境质量,从便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对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分配主线和分配模型进行研究,提出以流域—行政区—污染源作为总量分配主线,确定分配权重,建立分配指标体系,运用Delphi-AHP、基尼系数法和等比例分配法,建立流域—行政区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分配及调整模型,行政区—污染源现状削减量分配模型,并以晋城市丹河流域为案例,对建立的总量分配模型进行实例研究。
TD-LTE移动通信基站对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影响分析
李建萍, 李素珍, 袁玉明, 魏有权, 张硕
2014, 32(3): 131-134. doi: 10.13205/j.hjgc.201403031
摘要:
对TD-LTE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了简要阐述,在对北京市某公司2012年建设的TD-LTE基站采取后台模拟加载业务量的方式使基站满功率发射的情况下,使用NBM-550型综合场强仪对基站周围电磁环境进行了现场监测,并通过理论计算进行验证,分析了TD-LTE基站对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影响。
环境水体污染物快速检测片研制:磷酸盐
余义昌, 陈玲, 郜洪文
2014, 32(3): 135-138. doi: 10.13205/j.hjgc.201403032
摘要:
基于磷钼蓝显色反应设计,制备磷酸盐检测片,建立一种水体中磷酸盐快速检测方法。检测片各组分的最佳质量配比为硫酸-硫酸钠∶氨基磺酸∶钼酸铵∶抗坏血酸钠=500∶150∶7∶15。在常温下,检测片溶解后反应10 min即达平衡,在0~1 mg/L(P)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7 mg/L,加标回收率为96%~103.5%。该检测片具有携带方便、检测快速、质量稳定等优点,可结合便携式检测仪器实现环境水体磷酸盐的现场快速检测。
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
火电行业清洁生产实践
张时佳, 于宏兵, 耿丽娟, 汪启年
2014, 32(3): 139-142. doi: 10.13205/j.hjgc.201403033
摘要:
火电行业作为清洁能源生产单位的同时,也是消耗一次能源及产生、排放污染物的大户。以某火力发电厂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为例,并结合火电行业的生产特点,阐述该行业在原辅材料、能源、工艺设备及废弃物产生等方面的清洁生产潜力,对火力发电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起到借鉴作用。
钢渣全流程处理技术对比分析研究
王延兵, 许军民, 范永平, 卢忠飞, 张亮亮, 王申
2014, 32(3): 143-146. doi: 10.13205/j.hjgc.201403034
摘要:
介绍了已有的钢渣冷却粒化处理、分选加工处理和深加工梯级利用技术,并通过对不同技术特点的对比分析,制定出最佳可行的钢渣处理、加工和利用综合工艺技术,可用于指导钢渣处理实际生产。
不锈钢电解硫酸钠再生工艺应用实践
张国志, 李向东
2014, 32(3): 147-149. doi: 10.13205/j.hjgc.201403035
摘要:
介绍了电解硫酸钠再生工艺技术和工艺流程,对电解硫酸钠再生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经过硫酸钠再生工艺后ρ(Cr6+)为2~3 g/L、ρ(Me)为2~5 g/L,满足酸洗工艺要求。该工艺有效解决了硫酸钠电解过程中金属离子超标、设备维护困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实现硫酸钠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
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方法探讨
王晓利, 曾正中, 王厚成, 南忠仁
2014, 32(3): 150-154. doi: 10.13205/j.hjgc.201403036
摘要:
为实现污泥的减量及资源化利用,介绍了近年来污泥处理处置的一些新方法,主要通过污泥源头控制和预处理方法实现污泥的减量化;同时结合污泥和西北黄土地区的各自特点重点探讨了污泥资源化方式和污泥在西北黄土地区农林用的可行性,以期达到改善黄土贫瘠特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