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32卷  第11期

水污染防治
寒冷地区中小型污水处理厂自动控制系统
宋铁红, 张芳, 董利鹏, 谢添, 高尚, 韩相奎, 王晓玲
2014, 32(11): 1-4. doi: 10.13205/j.hjgc.20141101
摘要:
以白山市CAST工艺污水处理厂工程为实例,归纳总结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系统组成及其功能,阐述控制策略,并利用污水厂运行结果对控制系统性能及控制策略进行评价。运行结果表明,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后,污水处理厂运行稳定性提高,出水达标率可达80%,且吨水耗电量也较低,约为0.30 kW·h/m3。
生物活性炭滤池修复地表水的研究
2014, 32(11): 5-7. doi: 10.13205/j.hjgc.20141102
摘要:
采用自行设计的生物滤池反应器去除地表水中的氮,考察了HRT、水力负荷和氨氮负荷对生物滤池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TN去除率随水力负荷的增加而下降,氨氮去除率无明显变化,水力负荷小于1.2 m3/(m2·d),TN去除率达到54%以上;在进水氨氮质量浓度为14.52~17.44 mg/L条件下,HRT为10 h时,生物滤池对氮去除效果较好;当HRT为6 h,进水氨氮负荷增加到0.048 kg/(m3·d)以上,氨氮和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和31%。
海上冰区溢油后原油扩散与漂移研究
2014, 32(11): 8-10. doi: 10.13205/j.hjgc.20141103
摘要:
近年来,在世界及我国发生多次海上溢油事故,在处理海上溢油事故过程中,学习、总结、积累了一定的海上溢油应急处置技术和经验。但是对海上冰区溢油应急处置研究较少,而我国北方海域在冰区发生溢油事故的风险较高。冰区溢油的扩散与漂移和一般海上溢油有着众多不同之处,从而影响溢油的有效围控与回收。冰区溢油处于海面上的原油受水温的影响多为固态,扩散较为缓慢。溢油的漂移与冰区的特征有着重要关系。在浮冰区域,溢油会随浮冰一起漂移而不会与浮冰区域相分离,在大面积块状厚冰区域,溢油进入冰层下部后,扩散与漂移较为复杂,不利于溢油的围控与回收。
炉渣填料组合潜流湿地对不同污染程度河水处理效果研究
2014, 32(11): 11-14. doi: 10.13205/j.hjgc.20141104
摘要:
利用炉渣作填料的水平潜流(HFCW)+垂直潜流(VFCW)组合而成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染河水,研究了不同进水浓度时湿地系统对河水中有机物和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满水位运行(水深75 cm),水力负荷为0.4 m3/(m2·d)的条件下,组合潜流人工湿地对河水中有机物有较高的处理效率,进水ρ(COD)为100 mg/L左右,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同时具有较强的营养物质去除效果,进水氨氮、硝态氮、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6~12,8~16,3~9 mg/L,氨氮、硝态氮、总磷去除率分别维持在45%、80%、55%以上;垂直潜流湿地复氧效果优于水平潜流湿地,以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作为一级处理单元的组合方式对硝态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稀土冶炼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工艺
2014, 32(11): 15-17. doi: 10.13205/j.hjgc.20141105
摘要:
介绍了稀土生产工艺及稀土废水来源及处理方法,并提出一种稀土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工艺,该工艺通过对各工艺废水采取分类回收、综合处理、以废治废等措施处理,经处理后废水水质可达国家排放标准,可在稀土工艺中循环使用,废水中有用物质经过回收用于生产工艺或外销。该工艺对稀土企业处理废水具有借鉴意义。
印染工业园区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2014, 32(11): 18-21. doi: 10.13205/j.hjgc.20141106
摘要:
印染作为一个重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水质复杂、难降解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推进印染工业园区建设是污染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GB 4287—201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印染废水需进行深度处理才可达标排放。在分析工业园区印染废水水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印染废水处理应进行全过程控制,深度处理中应实施多种工艺技术的组合。
分置式厌氧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
2014, 32(11): 22-25. doi: 10.13205/j.hjgc.20141107
摘要:
试验采用分置式厌氧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主要研究反应器在不同运行工况条件下对COD、总氮等的去除效果及系统产气特性。试验过程中反应器COD容积负荷为2~7.5 kg/(m3·d)、水力停留时间为16~40h。试验结果表明:废水COD浓度为4 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COD平均去除率为97.46%,TN平均去除率为58.64%,沼气产率为0.138 m3/kg。
城市地表水体底层低氧问题的应急修复技术研究
2014, 32(11): 26-29. doi: 10.13205/j.hjgc.20141108
摘要:
对中国南方某城市三座重要城市地表供水和原水调蓄水库库心溶解氧的纵向分布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调查,发现各水库水体底层溶解氧含量均低于2 mg/L,处于缺氧甚至厌氧状态;同时对南方某高校人工湖湖心溶解氧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湖心水深2.5 m左右,底层溶解氧含量低至4 mg/L。根据调查结果设计了一种用于城市地表水体底层低氧现象应急修复的强制水体循环装置,选择人工湖水体进行了中试试验,验证其效果后将其用于实际工程案例,进一步验证了其能够快速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改善水质,是应用于地表水体应急处理的有效技术。
内置式机械蒸汽再压缩蒸发装置结构研究
2014, 32(11): 30-32. doi: 10.13205/j.hjgc.20141109
摘要:
机械蒸汽再压缩蒸发装置简称MVR,是一种节能较好的蒸发方式,应用于化工、食品、制药、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等领域。但运行中存在蒸发器始端布液不均、末端积料厚、设备腐蚀结垢等问题。针对传统MVR装置存在的不足,对装置结构进行优化改进,取消了传统MVR装置的汽水分离器,将蒸发换热器与蒸汽压缩机设计成一体化装置,采用垂悬式薄膜换热器,设计了处理能力12t/d的内置式MVR装置,研究结果表明,装置紧凑占地面积小、系统热损失小,处理含盐废水的脱盐效果好,回收率高。
MBR工艺污水处理效果随季节变化规律的研究
2014, 32(11): 33-36. doi: 10.13205/j.hjgc.20141110
摘要:
通过对太湖流域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MBR系统2012—2013年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季节性变化对MBR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影响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水温等,但MBR工艺运行相对稳定,主要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季节变化对COD、NH3-N、TN和TP的处理效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各项指标在夏季时的净化效果略好于冬季,说明低温对污水处理过程存在一定的影响。
不同水力负荷下人工湿地-稳定塘组合系统的净化效果
2014, 32(11): 37-40. doi: 10.13205/j.hjgc.20141111
摘要:
采用人工湿地与沉水植物稳定塘组合系统在低、中、高三种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对污水处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水力负荷对组合系统性能的影响状况,以及各构筑物贡献率的对比。结果显示组合系统耐负荷能力强、处理效果良好、出水稳定;整个组合系统除溶解性磷酸盐外,污染物均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去除率降低,低水力负荷去除效果最优,各构筑物中人工湿地与水力负荷呈负相关性,而稳定塘则受水力负荷影响不显著;各构筑物贡献率中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好,但稳定塘对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人工湿地。
生物接触氧化用于生活污水再生处理的案例分析
2014, 32(11): 41-44. doi: 10.13205/j.hjgc.20141112
摘要:
某绿色建筑住宅小区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出水氨氮、COD、BOD5质量浓度分别为3.98,38.69,12.3 mg/L,出水水质满足GB/T 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中城市绿化的水质要求。为使出水ρ(BOD5)≤10 mg/L,进一步满足冲厕和洗车的标准,研究提出了增设水解酸化池或改造现有生物接触氧化的建议。
沼液养殖小球藻最适通气量的研究
2014, 32(11): 45-48. doi: 10.13205/j.hjgc.20141113
摘要:
处理污水已成为微藻应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小球藻经驯化后可在沼液中良好生长。适当通气有益于小球藻在沼液中的生长,实现深度净化。通过比较不同通气条件下,小球藻在沼液中的生长情况以及对沼液的净化效果,得到最佳通气条件。研究发现小球藻在通气量为1.5 L/min时生长最好,10 d后生物量干质量可达4.3751 g/L,对COD、NH+4-N和TP的去除效果也最好,COD、NH+4-N和TP降到84.62,26.73,7.68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94.49%、91.28%、85.43%,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锐齿槲栎壳斗对镉的吸附效果与机理研究
2014, 32(11): 49-55. doi: 10.13205/j.hjgc.20141114
摘要:
以锐齿槲栎壳斗为材料,对镉进行吸附研究。结果表明:锐齿槲栎壳斗对Cd2+的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适宜pH值为4.0~5.0,吸附平衡时间短(10 min),吸附容量高达37.843 mg/g;壳斗充分吸附后,水体Cd2+的去除率达93%,理论残留浓度低至5.023 mg/L。物理吸附效应仅占总吸附量的2.18%;离子交换是主要吸附原因,参与交换的主要离子为Mg2+、Ca2+、K+和Na+;络合/螯合反应也是主要的吸附作用之一,参与反应的官能团主要是—COO-、—C-O、—OH、—NH。
气速对曝气生物滤池挂膜的影响
2014, 32(11): 56-59. doi: 10.13205/j.hjgc.20141115
摘要:
以曝气流量2,4,8,16,64 L/h,内部气速为25,50,100,200,800 m/h对填充粉煤灰加气砼颗粒和沸石颗粒曝气生物滤池进行挂膜试验,研究气速对整个运行过程中COD和NH3-N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气速能够加快生物膜的附着,但其对生物膜的作用受填料表面结构影响较小。在填料挂膜阶段前期,气速对生物膜附着有显著影响,并受填料表面性质影响,表面结构复杂填料的挂膜期早于表面均细的填料。气速对NH3-N去除率的影响较小。
养猪发酵床中净水芽孢杆菌的分离及其固体发酵研究
2014, 32(11): 60-63. doi: 10.13205/j.hjgc.20141116
摘要:
为解决养猪场污染物问题,从猪场生物发酵床中分离10株芽孢杆菌,用养猪污水进行培养,筛选出净化污水能力最强的一株,通过鉴定其为蜡状芽孢杆菌,并优化了该菌固体发酵培养基及固体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此蜡状芽孢杆菌能使养猪污水中COD和氨氮分别降低47.1%和54.4%。优化后的培养基组分和条件为m(豆粕)∶m(稻壳)∶m(麸皮)=2∶9∶9(样品干重比),含水率为50%,KH2PO4含量为1.5%,MgSO4·7H2O含量为0.1%,初始pH为6.5。3%的菌株接种量在发酵温度为30℃的培养基中生长状况最佳,24 h后菌落数达到3.8×108CFU/g。
天然沸石对氨氮的动态去除过程研究
2014, 32(11): 64-68. doi: 10.13205/j.hjgc.20141117
摘要:
针对天然沸石去除氨氮的动态过程问题,通过动力学实验、等温吸附实验、共存阳离子实验和阳离子交换实验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沸石对NH+4的吸附过程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良好,但在反应初期更符合粒子内扩散模型;沸石对NH+4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共存阳离子与NH+4存在竞争吸附,其中Ca2+和K+的影响最大;阳离子交换是沸石吸附氨氮的主要方式,并且在反应初期存在不等量交换现象。
氨基修饰介孔分子筛SBA-15吸附水中Cu~(2+)性能研究
2014, 32(11): 69-76. doi: 10.13205/j.hjgc.20141118
摘要:
以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偶联剂,采用后期修饰方法,制备出氨基修饰SBA-15(SBA代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USA)。利用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光谱仪、N2吸附-脱附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修饰后的SBA-15为吸附剂,对水中Cu2+的吸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与热力学探讨。结果表明:修饰后的SBA-15是一种理想的铜吸附剂,pH值适应范围较宽(3~6),吸附平衡时间较短(120 min),最大吸附量可达37.94 mg/g。修饰后SBA-15对Cu2+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阶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且不只受内扩散控制。Langmuir吸附模型和Dubinin-Radushkevich(D-R)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描述了Cu2+在修饰后SBA-15上的吸附行为,其吸附平均活化能E值分别为-16.44,-17.05,-17.20 kJ/mol,表明该吸附过程为表面络合。热力学参数表明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混乱度增加的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
柱撑膨润土负载纳米磁性Fe_3O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014, 32(11): 77-81. doi: 10.13205/j.hjgc.20141119
摘要:
采用原位共沉淀法在Al-Fe柱撑膨润土上负载纳米磁性Fe3O4,制备出Fe3O4/柱撑膨润土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进行表征,并且研究了其作为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降解橙黄II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纳米Fe3O4以化学键均匀分布在膨润土表面,减少了Fe3O4的团聚。在40℃,pH为3.0,催化剂用量为1.0 g/L,H2O2初始浓度为10 mmol/L的条件下,该复合材料对橙黄II降解的拟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061 min-1,分别是纯Fe3O4和柱撑膨润土的4倍和3倍,柱撑膨润土与Fe3O4间存在协同催化作用,纳米Fe3O4最佳负载量为50%。
大气污染防治
钢铁烧结烟气脱硫工艺运行现状概述及评价
2014, 32(11): 82-87. doi: 10.13205/j.hjgc.20141120
摘要:
概述了烧结烟气脱硫装置在全国的分布,分析了几种典型脱硫工艺在不同规模烧结机上的应用现状,发现随着烧结机面积的增加,半干法脱硫应用的比例提高。统计了数十套脱硫装置的运行数据,发现湿法脱硫在控制高SO2浓度烟气、实现高脱硫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综合比较了几种脱硫工艺的运行成本,活性炭法最高,石膏法和氨法次之,CFB法和SDA法较低。氨法和活性炭法的优势在于脱硫副产物不产生二次污染。提出了选择脱硫工艺应考虑的几个因素:脱硫效率、运行成本、脱硫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和多污染物协同脱除。
PTFE复合材料吸附烟气中SO_2和Hg的实验研究
2014, 32(11): 88-92. doi: 10.13205/j.hjgc.20141121
摘要:
以煤质活性炭为原料、乙醇溶液为分散剂和PTFE(聚四氟乙烯)乳液为粘结剂制备了PTFE复合材料吸附剂,采用KI浸渍负载和HNO3浸渍氧化的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了改性以提高其对烟气中SO2和Hg的吸附性能。采用固定床吸附性能评价装置对复合材料的脱硫脱汞性能进行了评价,并对不同改性方法的可能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SO2吸附寿命延长了2倍,这可能是由于PTFE的疏水性能造成的。并且复合材料经两种方法改性处理后,脱硫脱汞能力均有了较大地提高,HNO3改性复合材料脱硫效果更好,单位SO2脱除量可增加25mg/g,而KI改性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脱汞效果,单位汞吸附量增大1.6倍左右。
污泥堆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进展
2014, 32(11): 93-97. doi: 10.13205/j.hjgc.20141122
摘要:
污泥堆肥过程释放的恶臭气体已成为制约堆肥无害化生产的重要因素,其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臭味贡献中占了很大比重。VOCs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组分复杂且治理困难。影响VOCs排放的因素主要有通风策略、温度和pH值,其中通风策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针对VOCs的治理,比较了几种常见的VOCs终端控制技术,最后推荐采用生物滤池-热氧化法组合工艺。
醇胺/烯胺复合溶液脱碳性能的实验研究
2014, 32(11): 98-101. doi: 10.13205/j.hjgc.20141123
摘要:
以MEA为主体,研究了烯胺TEAP、TETA、DETA和醇胺TEA对MEA的活化效果,对比分析了复合溶液的吸收速率、吸收容量、再生性能及pH对脱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物质对MEA活化效果大小为TEAP>TETA>DETA>TEA;加入少量的烯胺能显著提高复合溶液的吸收容量;当调节溶液pH值为9.65(或以上),可使醇胺/烯胺复合溶液对CO2脱除率达到92%。
固废处理与处置
城市污泥脱水干化技术进展
2014, 32(11): 102-107. doi: 10.13205/j.hjgc.20141124
摘要:
污泥处理与处置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而无论采取何种处置方式,污泥的脱水干化都是其必要前提。对现有的污泥脱水干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分别介绍了污泥浓缩技术、脱水技术和干化技术,详细阐述了其各自的现有技术手段、达到的干化效果和研究进展。并指出物理化学调理联合机械脱水是目前主流的脱水技术,而热干化是最为成熟的干化技术。重点描述了目前工程上应用比较多的工艺技术,以及污泥的脱水干化对于污泥农用、燃料化、焚烧和填埋等处理处置方式的积极作用。
水泥窑协同处理污泥的专利技术与应用
2014, 32(11): 108-112. doi: 10.13205/j.hjgc.20141125
摘要:
利用水泥窑的高温特性协同处置城市污水厂污泥,在无害化处置污泥的同时实现能源再生利用。通过检索水泥窑处理污泥的世界范围专利和中国专利,重点综述了我国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污水厂污泥的专利技术,为选择污泥处理处置的有效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污水厂污泥与餐厨垃圾共消化产甲烷特性的研究进展
2014, 32(11): 113-117. doi: 10.13205/j.hjgc.20141126
摘要:
近年来,污水处理厂污泥和餐厨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多,且单独处理存在很多问题,两者混合厌氧消化产甲烷发展前景广阔。从国内外近年的研究出发,从原料性质、控制参数、工艺优化三方面进行了总结,认为当前污泥和餐厨垃圾的混合处理还需更多地借鉴两者单独处理时已优化的控制条件,消化液的处理也需得到关注。此外,针对微生物种群演替、抑制因子、环境影响因子(如光照)、复杂有机物的转化、相关处理工艺设备等的研究与应用也需得到更多的开展。
垃圾填埋场覆盖材料的甲烷氧化能力与甲烷氧化菌定量分析
2014, 32(11): 118-122. doi: 10.13205/j.hjgc.20141127
摘要:
分别采用厌氧瓶培养方法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测试了6种典型填埋场覆盖材料的甲烷氧化能力和甲烷氧化菌数量,并分析了典型覆盖材料甲烷氧化能力与甲烷氧化菌含量及物料特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厌氧填埋陈腐垃圾、准好氧填埋陈腐垃圾和老覆土的甲烷氧化速率约高于粪便堆肥和垃圾堆肥1个数量级,约高于新覆土2个数量级;厌氧和准好氧填埋陈腐垃圾的甲烷氧化菌含量约高于老覆土和粪便堆肥1个数量级,约高于垃圾堆肥和新覆土2个数量级。覆盖材料的甲烷氧化菌数、甲烷氧化速率与物料填埋或驯化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甲烷氧化菌数与覆盖材料的甲烷氧化速率、含水率、总氮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覆盖材料的甲烷氧化速率与其理化性质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而是与覆盖材料本身的甲烷氧化菌含量显著相关。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与管理对策探讨
2014, 32(11): 123-126. doi: 10.13205/j.hjgc.20141128
摘要:
通过分析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寻找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在收集、清运、管理、处置等环节中难以取得突破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体制;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加快市场化运作;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国际合作。
碱矿渣-废石材新型复合胶凝材料稳定固化污泥的试验分析
2014, 32(11): 127-131. doi: 10.13205/j.hjgc.20141129
摘要:
为寻找稳定固化污泥效果较好的低成本廉材料,选用水泥、石灰、JCM复合胶凝材料、垃圾焚烧飞灰、钢渣、水磨石材矿粉等来稳定固化污泥。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水稳性测试、TCLP毒性浸出、COD等实验,考察了这些材料对市政污泥的稳定固化效果。经过各种性能相互比较,认为水泥、石灰以及新型JCM复合胶凝材料是较为合适的稳定固化材料,从材料经济成本和节约能源方面考虑,JCM复合胶凝材料要优于水泥、石灰。
回转窑共处置砷的实验研究
2014, 32(11): 132-136. doi: 10.13205/j.hjgc.20141130
摘要:
砷(As)是一种有毒致癌物质,也是致癌、致突变元素。实验将有机砷(C6H8AsNO3)添加到水泥生料中,模拟回转窑协同处理含砷污泥的过程。主要研究不同砷掺加量(0%、2%、5%、7%和10%),不同煅烧温度(1 250,1 350,1 450℃)对水泥熟料游离氧化钙(f-CaO)和砷浸出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样品的表面形貌和物相进行测试。同时对砷的固化率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掺加C6H8AsNO3对水泥f-CaO影响明显,能有效降低烧成温度50~100℃。掺烧量的大幅度提高(2%~10%),对f-CaO影响不大。毒性浸出实验结果表明当烧成温度为1 450℃时,浸出结果远远低于GB 5085.3—2007允许的浸出值。SEM和XRD分析测试表明砷掺量2%对水泥矿物形貌和矿物相影响不大,砷的固化率为80.29%。
监测与评价
四川某磷化工区氟污染状态及居民氟暴露量研究
2014, 32(11): 137-140. doi: 10.13205/j.hjgc.20141131
摘要:
对四川某地磷化工区周围环境(空气、土壤、饮水、食物)中氟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氟污染源主要为工业活动的废气,氟含量随着距工业区相对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区域内一部分农作物受到污染。通过计算分析周围居民日均氟暴露剂量可知,上风向对照区域居民并未遭受氟污染危害,下风向区域距离工业区300 m内的居民存在氟过量暴露,0~6岁的儿童是高危害人群。确定了氟的主要摄入途径是饮食,建议当地居民通过改变饮食来源以改善现状。
熵权集对分析模型应用于湖泊富营养化评价
2014, 32(11): 141-145. doi: 10.13205/j.hjgc.20141132
摘要:
针对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系统中多种不确定信息共存的特点,将集对分析理论引入湖泊富营养化评价领域。先初步计算出评价样本与评价指标间的联系度,再对评价样本做进一步地同一、差异、对立的集对分析以判断评价样本的等级。然后将信息熵引入评价模型,利用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基于熵权法赋值的集对分析模型,最后通过置信度准则得出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等级。将该模型运用于2011—2012年广州市白云湖的富营养化评价中,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2年白云湖富营养化严重;2011年1月白云湖富营养化情况最为严重,处于重富营养状态,2011年8月后白云湖富营养化程度略有降低;西湖富营养状况总体上较东湖严重。通过与现有评价方法的对比表明,基于熵权法赋值的集对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合理可行。
基于Fuzzy-ANP的三江平原湿地社会效益评价
2014, 32(11): 146-150. doi: 10.13205/j.hjgc.20141133
摘要:
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开发与保护,提出了侧重于社会生态旅游资源效益评价的模糊网络耦合模型(Fuzzy-ANP)。该模型通过分析相关理论、查询有关文献、咨询专家等方式获得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分析法(ANP)综合考虑各指标间的相互影响,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各指标相应隶属度,得到社会效益分值。通过对三江平原湿地蕴含的社会效益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湿地社会效益中,附近区域发展状况及休闲娱乐效益最突出,文化教育科研效益最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将对未来三江平原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
基于PEMS的LNG公交大巴排放特性研究
2014, 32(11): 151-154. doi: 10.13205/j.hjgc.20141134
摘要:
LNG车辆有效缓解了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成为目前发展最快的车辆之一。利用PEMS对LNG车排放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得出:LNG车CO和NOx与车速有较强相关性,而HC与车速的相关性较差。同样CO和NOx的加速度排放特性较规律,而HC加速度排放特性规律性较弱。同时对三种燃料车辆的排放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对传统柴油车和混合动力车,LNG车HC排放明显大于另外两种车型,而CO排放小于传统柴油车,三种车辆NOx排放较为接近。
除湿硅胶超声波再生节能性能实验研究
2014, 32(11): 155-157. doi: 10.13205/j.hjgc.20141135
摘要:
目前的除湿剂再生方式大多采用加热再生,这种再生方式能耗非常高。提出了用超声波进行再生的节能新思路,着重分析未加超再生和加超再生两种模式下硅胶再生的干燥效果,比较两种模式的耗能量。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进行除湿硅胶再生的节能效果较为明显,并存在最优的再生条件组合使节能效益最大。
全球电力行业CCS Ready发展现状综述
2014, 32(11): 158-162. doi: 10.13205/j.hjgc.20141136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发展,大气中CO2含量逐年增加。应对全球气候变暖,CO2减排势在必行。火力发电厂作为CO2的排放点源,更易利用CCS技术捕获CO2。当强制减排的监管措施和经济激励机制出现,CCS Ready电厂能够较容易地改造成CCS电厂,降低实施CCS技术的成本。以火力发电厂为例,介绍了火力发电厂CCS Ready的意义和研究现状,以及我国发展CCS Ready电厂存在的挑战和展望。
北京市粪便消纳站耗能排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4, 32(11): 163-167. doi: 10.13205/j.hjgc.20141137
摘要:
利用调研得到的北京市13座粪便消纳站2009—2011年3年的平均数据,从固液分离、絮凝脱水、污水生化处理3个单元的电耗、残渣来分析北京市粪便消纳站耗能排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单元有着自身耗能排污的特征,固液分离单元中,耗电情况受场站影响比较大,处理1 t粪便约耗电0.38~1.62 kW·h,排放残渣1.26~4.52 kg;絮凝脱水单元中,每处理1 t粪便耗电0.54~5.14 kW·h,产生粪渣0.012~0.26 kg;生化处理单元中,每处理1 t污水需耗电4.3385 kW·h,同时能得到0.9604 t的中水。
土壤修复
氯盐协同作用下含汞土壤热脱附实验研究
2014, 32(11): 168-173. doi: 10.13205/j.hjgc.20141138
摘要:
采用自配硫酸汞和氧化汞污染土壤开展热脱附试验。研究了热脱附温度(200~500℃)、热脱附时间(25~120 min)、热脱附氯盐药剂(氯化铁、氯化镁和氯化钙)对土壤中汞热脱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氯盐对汞热脱附的促进作用明显,未添加氯盐的硫酸汞和氧化汞样品中汞的去除率分别为29.4%~52.8%和16.3%~69.2%,添加氯化铁、氯化镁和氯化钙后硫酸汞样品中汞的去除率分别为95.6%~97.9%、78.7%~94.6%和45.2%~94.9%。三种氯盐对汞热脱附的促进顺序为氯化铁>氯化镁>氯化钙;汞的去除率都随着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增大而增大,温度越高停留时间的影响越小,添加氯盐可有效缩短样品中汞的去除率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对样品进行XRD分析得出:添加氯盐之后在加热过程中生成了挥发温度相对较低的氯化汞和氯化亚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