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4卷  第5期

水污染防治
微波破乳-双旋流气浮处理含油污水试验
王存英, 张达志
2016, 34(5): 1-5. doi: 10.13205/j.hjgc.201605001
摘要:
采用微波破乳-双旋流气浮工艺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水进行处理,含油污水首先经微波辅助破乳剂破乳,再采用双旋流气浮塔进行分离。考察了破乳剂破乳、微波破乳、微波辅助破乳剂破乳的效果,分析了双旋流气浮塔回流压力、充气量、泡沫层厚度及处理量对气浮除油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破乳剂破乳的除油率达92.67%,比单一破乳剂破乳、微波辐射破乳的除油率分别高出5.67个百分点和24.55个百分点。在破乳剂Wd为50 mg/L,辐射功率为800 W,辐射时间为120 s,回流压力为0.10 MPa,充气量为0.75 L/min,泡沫层厚度为10 cm,处理量为0.3 L/min的试验条件下,复合工艺对含油污水的除油率可高达99.18%。
同步半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一体式反应器的运行条件和微生物丰度研究
范强, 刘国华, 徐相龙, 罗雅谦, 齐鲁, 王洪臣
2016, 34(5): 6-10. doi: 10.13205/j.hjgc.201605002
摘要:
通过小试考察了同步半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SNAD)系统的运行条件以及各种细菌的丰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温度等运行参数可以成功启动SNAD系统。在启动阶段,细菌的丰度基本保持不变;在稳定化运行阶段,氨氧化细菌(AOB)的丰度为(2.95E+07)copies/g(每克污泥,下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中的Nitrospira和Nitrobacter的丰度分别为(5.87E+05),(3.95E+06)copies/g,厌氧氨氧化(Anammox)细菌的丰度达到了(7.85E+09)copies/g。对于整个系统而言,AOB和Anammox是系统中的优势细菌。
微气泡曝气技术对微污染水体增氧效果的中试研究
左倬, 陈煜权, 卿杰, 蒋欢, 成必新, 王瀚林
2016, 34(5): 11-14. doi: 10.13205/j.hjgc.201605003
摘要:
针对微气泡曝气技术对微污染水体的增氧效果进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1)当HRT为0.2~0.8 h、气水比为0.05~0.20、进水ρ(DO)为2.07~11.21 mg/L时,采用微气泡曝气技术对DO的全年提升率2.9%~94.1%,平均值为34.8%,夏、秋季的提升率明显高于春、冬季。2)微气泡曝气技术中,与氧利用率呈极显著相关的因素有水温、气水比、进水DO浓度以及进水TP浓度;与提升率呈极显著相关的因素有HRT、进水DO浓度。3)当HRT>0.6 h时可获得较佳的DO提升率与氧利用率;气水比的提高降低了氧利用率,对水体DO提升无显著影响。
地表水中氨氮与铁锰共存下的垂向转化规律研究
潘俊, 孟利, 梁海涛, 焦读, 邵立玉
2016, 34(5): 15-19. doi: 10.13205/j.hjgc.201605004
摘要:
为掌握地表-地下联合系统中氨氮与铁锰共存条件下的转化规律,以石佛寺水库为例,通过在入库、出库监测断面布点采样并进行土柱模拟试验,对库区地表水中氨氮转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表-地下联合系统中的库底土层对地表水中氨氮、铁、锰的去除均存在扩散-吸附-生物氧化3个阶段,且铁的去除要优先于氨氮和锰。对氨氮和铁的去除主要集中在0~40 cm,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1.25%、60%;对总锰的去除则主要集中在25~45 cm,最大去除率为89.24%。通过对库区地表-地下联合系统中氮素以及铁锰转化相互影响的机理研究,掌握了在地表水至地下水的动态转化过程中,库区不同深度土层中氨氮与铁锰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实现氨氮与铁锰同时去除提供了思路。
优势降解菌-光照-铁矿粉联用对高浓度2,4,6-三氯苯酚废水的降解特性
杨文骏, 丁成, 肖波, 陈爱辉, 陈天明, 陈旭
2016, 34(5): 20-24. doi: 10.13205/j.hjgc.201605005
摘要:
研究了Bacillus cereus WTXJ1-16优势降解菌在不同降解时间、接种量、降解温度、初始pH和转速下对2,4,6-三氯苯酚(2,4,6-TCP)的降解特性,初步考察了优势降解菌-光照-铁矿粉联用下对2,4,6-TCP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浓度为10~8~10~9cfu/m L的WTXJ1-16菌株对初始浓度为100 mg/L的2,4,6-TCP废水的适宜降解条件是接种量为8%(体积分数)、37℃、初始pH 7.5、转速150 r/min和降解60 h。优势降解菌-光照-天然铁矿粉联用实验结果表明,有菌有矿组中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2,4,6-TCP降解率分别为68.6%和49.4%,比有菌无矿组高出10.3,6.3个百分点,比有矿无菌组高出了60.4,43.0个百分点,说明优势降解菌-光照-天然铁矿粉联用对高浓度2,4,6-TCP废水具有良好降解效果,光照和矿粉对WTXJ1-16优势降解菌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基于CWPO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CuO/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崔红蕊, 秦侠, 蔡先明, 王欣然, 袁少鹏
2016, 34(5): 25-29. doi: 10.13205/j.hjgc.201605006
摘要:
采用过量浸渍的方法制备CuO/TiO_2催化剂,以垃圾转运站的渗滤液为对象评价催化剂的活性及稳定性。采用XRD、SEM、BET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催化湿式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考察了制备过程中煅烧温度、煅烧时间、负载比以及浸渍液浓度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为300℃,煅烧时间为2 h,负载比为16.5%,浸渍液浓度为0.8 mol/L条件下,渗滤液COD去除率达到78.6%,脱色率达到88.2%。
一种活性污泥-沉淀池动态模型及其仿真应用
朱奥, 吴毅晖, 王浩昌, 周平, 万太寅
2016, 34(5): 30-34. doi: 10.13205/j.hjgc.201605007
摘要:
耦合两步硝化-反硝化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和对流-扩散标准形式二沉池分布式参数模型,建立了一个新的活性污泥-沉淀池动态模型。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组态完成了某常规完全混合式AO工艺系统的仿真模型。经过模拟进行调控优化预演,所建模型能完整体现系统的状态变量随各操作变量变化而呈现出的时变性、非线性、耦合性、大滞后性等特征;所建模型可以作为工艺智能分析、挖掘、优化、预测的基本仿真备选工具。
正渗透在水处理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王昌稳, 李宝
2016, 34(5): 35-40. doi: 10.13205/j.hjgc.201605008
摘要:
正渗透是指水在渗透压的作用下通过半透膜从高水化学势区域(或较低渗透压)自发地向低水化学势区域(或较高渗透压)传递的过程。与压力驱动的膜分离水处理技术(如超滤、纳滤、反渗透等)相比,正渗透具有低压、低能耗和较低的膜污染等优点。介绍了正渗透的技术原理,综述了其在水处理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HPDM热泵高盐废水处理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滕刚, 薄翠梅, 平亦超
2016, 34(5): 41-45. doi: 10.13205/j.hjgc.201605009
摘要:
以HPDM热泵高盐废水处理装置为对象,结合工艺控制要求实现了该装置自动控制方案的设计。分别针对高盐废水处理过程的启动、正常运行、停车、清洗及其紧急停车工段要求,采用Step7软件编写各工段PLC子程序,根据功能需求调用执行相应的子程序。使用S7-300 PLC通过MPI通讯协议与Win CC组态软件建立通信,实现装置的远程监控。该控制系统根据其工艺要求可实现高盐废水一键化全自动处理、远程监控的功能,操作简单,可按照工艺需求完成所有参数设置,实现一体化装置无人监控状态下自动进行污水处理。
A~3/O-MBR工艺反硝化除磷性能研究
冯元平, 蒲维肖, 陈文清
2016, 34(5): 46-49. doi: 10.13205/j.hjgc.201605010
摘要:
为探究自行设计的A~3/O-MBR工艺脱氮除磷性能,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重点研究了在内循环回流比(γ)为100%,硝化液回流比(α)分别为100%、200%、300%条件下系统反硝化除磷特性。结果表明:缺氧II区是工艺反硝化除磷的关键,系统具有优良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ρ(COD)出水均低于50 mg/L。当回流比为200%时,系统对TN、TP去除效果最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46%和88.94%,出水平均ρ(TN)、ρ(TP)分别为14.97 mg/L和0.48 mg/L。通过静态释/吸磷试验测定不同硝化液回流比条件下反硝化聚磷菌占总聚磷菌的比例及污泥含磷量,当回流比为200%时,反硝化聚磷菌所占比例最高达95.47%,该回流比条件下缺氧II区污泥含磷量最高为23.07 mg/L,最大吸磷量为0.2136 g/d。
预臭氧-常规处理工艺去除UV_(254)、2-MIB效果及两者相关性分析
王乐, 李翠梅, 查巧珍
2016, 34(5): 50-53. doi: 10.13205/j.hjgc.201605011
摘要:
为了分析预臭氧-常规处理工艺对UV_(254)、2-MIB的去除效果及两者相关性,采用国家标准监测法,于7—9月对太湖水源水及中试系统中预臭氧-常规处理工艺各阶段出水进行取样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与一般常规处理工艺相比较,预臭氧-常规处理工艺对2-MIB的去除率提高75%左右,预臭氧2-MIB的去除率占整个工艺总去除率的90%左右,臭氧氧化作用能够有效地去除2-MIB;太湖水源水pH为7.9~8.10,温度为24~27℃,臭氧氧化后UV_(254)降低20%~30%。且工艺对二甲基异莰醇的去除效果与水体中UV_(254)的浓度呈负相关性。当水体中UV_(254)浓度由0.9 mg/L上升到1.3 mg/L时,预臭氧-常规处理工艺对2-MIB的去除率下降10%左右。
周期换向电凝聚法处理活性嫩黄X-6G模拟染料废水研究
付忠田, 王允妹, 胡筱敏
2016, 34(5): 54-58. doi: 10.13205/j.hjgc.201605012
摘要:
分别采用铝和铁板作为两极,通过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使电极钝化和极化现象得以减缓或消失,并实现两极均可溶,利用铝、铁系无机絮凝剂共存时可提高处理效果的特点,对活性嫩黄X-6G模拟染料废水进行处理;通过单因素条件实验,获得了该方法的最佳处理条件。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和飞行质谱等手段对废水处理过程的脱色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最佳条件下,采用周期换向电凝聚法处理活性嫩黄X-6G模拟染料废水30 min,可使模拟废水脱色率达到98%以上,COD去除率可达77%以上;处理过程中除大部分染料分子直接被电凝聚气浮或沉降导致脱色外,部分活性嫩黄X-6G染料分子在电解作用下首先断裂成不同结构的中间体,含有双键的中间体再发生加氢或氧化反应,使双键结构遭到破坏而脱色。
大气污染防治
一种SCR脱硝装置喷氨混合系统的结构优化设计
黄庆华, 宋丽云, 何洪
2016, 34(5): 59-64. doi: 10.13205/j.hjgc.201605013
摘要:
氮氧化合物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已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烟气脱硝技术因其脱硝效率高、运行稳定而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烟气脱硝技术。当前SCR烟气脱硝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氨气的逃逸率过高,喷氨混合系统的混合强度和均匀度是影响氨气逃逸率的重要因素。针对该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方法优化设计了一种SCR脱硝装置喷氨混合系统,采用该种喷氨混合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氨气与烟气在催化剂表面的混合均匀度,使氨气与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在催化剂表面充分反应,有效降低氨气逃逸率,同时降低SCR脱硝工程成本。
高炉炉顶煤气中CO_2、H_2O和炉尘对低温钙基脱氯剂脱除HCl的影响
张波, 胡宾生, 滕艾均, 贵永亮, 刘晓光, 胡桂渊
2016, 34(5): 65-69. doi: 10.13205/j.hjgc.201605014
摘要:
通过研究高炉炉顶煤气中CO_2、H_2O和炉尘对低温钙基脱氯剂脱除HCl的影响发现:高炉炉顶煤气中,CO_2和H_2O含量增加,脱氯效果不同程度地变差;在不同位置的高炉炉顶煤气含炉尘范围内,重力灰含量增加,脱氯效果急剧变差;布袋灰含量低于10mg/m3时,布袋灰的含量增加脱氯剂的脱氯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略有改善。
乌鲁木齐市大气湿沉降离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张海珍, 魏疆
2016, 34(5): 70-73. doi: 10.13205/j.hjgc.201605015
摘要:
降水样本中所含的离子成分和浓度能有效地反映出大气环境的污染状况。实验在乌鲁木齐市不同区域布设了降水监测点收集样品,进行数理分析,结果显示阴阳离子中SO_4~(2-)和Ca~(2+)所占比重最大,且在不同区域各阴阳离子的浓度均存在差异,从浓度分布情况来看市北区>市中区>市南区,从污染源分析来看,燃煤、沙尘和石油化工是影响离子浓度的主要原因。作为参照点的浓度已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建议政府部门及时调整,力求背景点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室内吸烟后烟气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
汪烨, 楼波
2016, 34(5): 74-77. doi: 10.13205/j.hjgc.201605016
摘要:
室内吸烟后产生的烟气污染对吸烟者和被动吸烟者的危害不能忽视,研究吸烟后室内烟气浓度的分布,对了解与控制吸烟对环境污染危害有重要意义。使用火灾动态模拟器FDS研究室内不同的吸烟环境下烟气污染情况,得到室内烟雾的分布及扩散规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CO的浓度发现:若密闭的房间内3人吸烟时间0.5 h,室内烟气中ρ(CO)接近10 mg/m~3;门窗附近空气对流较强,烟气浓度较高,远离门窗,可减少被动吸烟;开窗与加装排风扇可以降低排烟浓度,但位置应该在1.5 m以上,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高炉单元非工艺除尘改造工程实例
罗宏晶, 安登飞, 章敬泉
2016, 34(5): 78-80. doi: 10.13205/j.hjgc.201605017
摘要:
介绍了某钢铁企业高炉单元出铁场、矿槽及上料系统除尘改造的工程实例。封闭出铁场并增设屋顶除尘,控制无组织排放。优化设计除尘点、除尘罩和管道以改善除尘效果。通过升级原有布袋除尘器,改造原电除尘器为脉冲布袋除尘器,增设上料及槽上除尘系统,完成除尘改造工程。采用气力输送方式将各除尘系统灰集中到一个灰仓后再外运处理,减少二次扬尘。改造后该单元范围内有组织及无组织排放均达到国家最新标准,为今后相似工程提供了经验。
真空再生的有机胺脱硫技术在硫酸尾气净化中的应用
罗义文, 雷珊, 刘肃, 王旭明
2016, 34(5): 81-85. doi: 10.13205/j.hjgc.201605018
摘要:
介绍了一种新型真空再生的有机胺脱硫技术以及其应用于江铜贵溪冶炼厂硫酸尾气净化的中试运行情况。通过工业性试验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并测试了脱硫系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脱硫剂循环量为9 m3/h、再生塔操作真空度为(35±5)kPa、再生蒸汽压力为0.3~0.35 MPa、蒸汽流量为1.0~1.2 t/h条件下,再生效率大于90%,脱硫效率大于99%,净化气中ρ(SO_2)低于10 mg/m~3。该技术克服了传统有机胺脱硫技术存在的有机胺消耗大、蒸汽耗量大、设备腐蚀严重等问题,具有脱硫效率高、稳定性高、再生蒸汽消耗低、有机胺损耗量低、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完全适应于冶金制酸尾气中SO_2的脱除,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兰州市大气PM_(2.5)的化学组分特征及其来源研究
张静, 朱建强, 朱礼波
2016, 34(5): 86-90. doi: 10.13205/j.hjgc.201605019
摘要:
为探讨兰州市大气细颗粒物化学组成及其污染来源,对兰州市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以及OC和E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M_(2.5)浓度及其化学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PM_(2.5)浓度为冬季>春季沙尘>春季>夏季;水溶性离子以SO_4~(2-)、NH_4~+和NO_3~-浓度最高,占总水溶性离子的78.7%~87.1%,表明该地区的二次污染较为严重,主成分分析表明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燃烧源和土壤源;无机元素以Zn、Pb和Ba浓度最高,主要来源于燃煤和机动车源;OC冬季浓度最高,而EC夏季浓度最高,并形成了较严重的二次有机碳污染。
火电厂燃煤锅炉系统湿量平衡分析与计算
阚竟生, 沈恒根, 刘兴成
2016, 34(5): 91-94. doi: 10.13205/j.hjgc.201605020
摘要:
针对煤的有效热能降低、烟气管道和烟囱腐蚀严重,以及向环境中排放湿量过多等问题,对燃煤锅炉系统湿量来源进行分析,建立了锅炉燃烧系统湿量计算的基本模型。根据热力学基本原理和物料守恒原理,给出了燃煤锅炉系统湿量的计算方法。采用该方法对燃烧不同煤种锅炉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湿量计算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得到的燃煤锅炉系统湿量与锅炉的实际运行时烟气湿量较吻合,所给出的燃煤锅炉系统湿量的计算方法可以用于锅炉燃烧系统的运行优化。
固废处理与处置
污泥过热蒸汽干燥单因素试验
温祥东, 罗俊, 张绪坤, 吴起, 孙瑞晨, 曹伟, 邢普
2016, 34(5): 95-98. doi: 10.13205/j.hjgc.201605021
摘要:
为了研究污泥常压过热蒸汽干燥过程中各干燥因素对干燥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研制了一套污泥常压过热蒸汽干燥试验装置。利用研制的过热蒸汽干燥试验装置进行了不同温度、污泥质量和蒸汽流量的干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蒸汽温度在180~260℃,污泥质量在6~30 g,蒸汽流量在18~40 m~3/h时,随着过热蒸汽温度升高、蒸汽流量增大,相对单位能耗值均是先减小后增大,平均干燥强度一直增大;随着污泥质量增大,相对单位能耗是先减小后增大,平均干燥强度一直减小。
碱/超声预处理对头孢菌素菌渣破壁效果的影响
钟为章, 李玉冰, 高湘, 李贵霞, 赵秀梅, 李再兴
2016, 34(5): 99-103. doi: 10.13205/j.hjgc.201605022
摘要:
为提高头孢菌素菌渣的厌氧消化利用率,采用碱解与超声波破碎联合处理方法对头孢菌素菌渣进行细胞破壁,并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研究pH值、含水率、声能密度和反应时间对破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处理条件为:pH值为11.5、含水率为94%、声能密度为2 W/mL、反应时间为30 min,处理后SCOD溶解率为265.26%,总氮溶解率为155.28%,破壁效果明显。
南昌市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方案探讨
李保建, 詹健, 卢辛宇, 孙胜杰, 韩玉龙
2016, 34(5): 104-107. doi: 10.13205/j.hjgc.201605023
摘要:
从理化性质、有机质及N、P、K等营养元素、重金属、热值等方面对南昌市城市污水厂污泥泥质特征进行分析,调查南昌市污泥处理处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多种污泥处置方式和处理技术对其适用性进行探讨,最终确定适合南昌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处置方案。
垃圾渗滤液对压实黏土工程特性的影响规律及微观机理
杨倩
2016, 34(5): 108-112. doi: 10.13205/j.hjgc.201605024
摘要:
为研究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压实黏土的影响,开展了垃圾渗滤液侵蚀作用下黏土的含水率、比重、剪切和渗透试验,研究渗滤液浓度及侵蚀时间对黏土工程性质的影响规律,分析渗滤液污染黏土的工程特性。通过SEM试验研究渗滤液对底部压实黏土衬垫的侵蚀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渗滤液侵蚀对黏土的各项工程性质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渗滤液浓度及浸泡时间的增加,浸泡后的黏土渗透性、比重和剪切强度均减小,而含水率增大。渗滤液对黏土的侵蚀主要来自其化学成分的吸附、粘结及水化学作用。压实黏土强度的变化会给填埋场的稳定性带来安全隐患。该成果可为垃圾填埋场的安全设计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河湖底泥污染物释放影响因素及底泥处理的研究进展
周成, 杨国录, 陆晶, 李茂兵, 陈澍
2016, 34(5): 113-117. doi: 10.13205/j.hjgc.201605025
摘要: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对温度、pH值、溶解氧等环境因素影响污染物释放的机制进行了综述。其中,温度的升高会促进底泥中氮磷的释放;随着溶解氧含量的增多,污染物越发不易释放;但pH值对底泥中的氮磷以及重金属的释放影响规律则各有不同。此外,结合国内外工程案例及试验研究,对污染底泥的治理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的利弊。联合处理方法则综合了多种方法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城市污泥及蚓粪施用对生菜和土壤中重金属(Cr、Pb和Cd)积累的影响
徐轶群, 熊慧欣, 许健, 赵海涛
2016, 34(5): 118-122. doi: 10.13205/j.hjgc.201605026
摘要: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比的城市生活污泥和蚓粪(污泥或蚓粪在混配土壤中的质量分数为10%、20%和30%(以干重计))施用于土壤后,对生菜和土壤中Cr、Pb和Cd三种重金属元素积累的影响,以期为污泥蚓粪的农用提供依据及指导。试验结果表明:无论何种比例的污泥和蚓粪,重金属Cr和Cd在生菜体内的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而重金属Pb在生菜体内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国家标准限值,生菜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Pb>Cr>Cd。研究发现,无论施用污泥和蚓粪,大多数情况下重金属在生菜体内的含量以10%施用量处理组最高。20%配比的处理种植并收获生菜后,土壤重金属的含量显著低于10%和30%处理组土壤。
垃圾填埋场反渗透浓缩液回喷至附近垃圾焚烧厂焚烧研究
管锡珺, 赵亚鹏, 智雪娇, 杜泽宇, 王世杰, 宋洁
2016, 34(5): 123-125. doi: 10.13205/j.hjgc.201605027
摘要:
为解决垃圾渗滤液经两级碟管式反渗透装置(DTRO)的处理后形成的高浓度浓缩液难以处理的问题,实现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高效无害化处理,以山东省某垃圾填埋场经两级碟管式反渗透装置(DTRO)分离形成的浓缩液为例,拟将其回喷至隔路建设的垃圾焚烧厂焚烧炉中,结合已有的垃圾填埋场浓缩液的COD浓度以及附近垃圾焚烧厂中焚烧炉的性能参数,研究了浓缩液的最大回喷比,以及回喷燃烧废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回喷比控制在3.96%以内,采用该工艺既不会影响垃圾焚烧工况,又能实现对垃圾浓缩液的高效处理;该工艺产生的烟气焚烧污染物均满足该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我国再生铅行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
拜冰阳, 扈学文, 李艳萍, 乔琦
2016, 34(5): 126-130. doi: 10.13205/j.hjgc.201605028
摘要:
我国汽车和电动车保有量的增长,孕育着废铅蓄电池回收和再生铅行业的发展和壮大,也使原生铅行业开始积极回收利用废铅蓄电池。废铅蓄电池属于危险废物,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隐患。由于再生铅行业的政策、标准和管理细则不完善,再生铅企业的工艺设备和管理落后,导致我国铅中毒事件时常发生。概述了我国再生铅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详细介绍了以铅膏等含铅废物为原料,通过还原熔炼、火法精炼(或电解精炼)等工序生产再生铅的过程;提出了我国再生铅行业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钛石膏制备粉刷石膏的参数优化及光解室内VOCs的性能研究
刘博, 关杰, 袁昊, 莫小华
2016, 34(5): 131-136. doi: 10.13205/j.hjgc.201605029
摘要:
VOCs是一种危害环境及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已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利用大宗固废钛石膏制备粉刷石膏是消纳该类废弃物的创新思路,依据国家标准及相关分析手段(XRD、SEM、GC)等研究了碱性掺合料对钛石膏制备粉刷石膏的凝结时间及强度的影响,确定缓凝剂及保水剂在石膏中的合理参数,并以此进行了光催化降解由甲醛、甲苯、二甲苯等组成的VOCs的研究。研究表明:钛石膏制备的粉刷石膏可有效去除室内VOCs(总体去除率达到80%左右)污染物。这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废钛石膏利用思路。
监测与评价
一种高效测试污泥可生物降解性的实验方法研究
韩磊, 李卓, 吴志根
2016, 34(5): 137-142. doi: 10.13205/j.hjgc.201605030
摘要:
污泥的可生物降解性能由其有机组分的生物可及度和组分分子的复杂度共同决定。通过采用化学分级提取方法研究污泥组分的生物可及度,使用不同强度的提取溶液分离出4种化学可及度不同的提取组分,同时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法对各组分中有机物质的复杂度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组分的化学可及度与其生物可及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生物可及度较高,其成分有机物分子结构简单的组分SPOM(solubl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SPOM)与REOM(readily extractible organic matter,REOM)在厌氧消化过程中降解率较高,分别为59.2%与46.3%的COD;而生物可及度低,组成复杂的组分SEOM(slowly extractible organic matter,SEOM)与PEOM(poorly extractible organic matter,PEOM)的生物降解率分别只有18.4%和5.8%的COD。
清水江流域水体中氮磷分布及富营养化程度评价
黄娟, 安艳玲, 吴起鑫
2016, 34(5): 143-147. doi: 10.13205/j.hjgc.201605031
摘要:
于2013年8月和2014年1月先后2次在清水江流域进行水质监测,阐述了清水江流域氮、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清水江流域氮、磷污染严重,ρ(TN)的平均值为2.08 mg/L,ρ(TP)为0.80 mg/L((PO_4~(3-)-P)占77%)。流域氮、磷时空分布特征明显,下游氮元素的浓度明显比上游和中游低,磷元素则表现为在中游最高。富营养化评价综合指数表明清水江流域总体呈富营养化状态,清水江流域N/P比例关系显示干流上旁海(4号)到南加(9号)之间的河段以及支流重安江和卡龙河表现为氮限制,干流上的其他河段和支流表现为磷限制。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
魏丽琼, 呼世斌, 刘书慧, 王娇娇, 柴琴琴, 刘晋波
2016, 34(5): 148-151. doi: 10.13205/j.hjgc.201605032
摘要:
邻苯二甲酸酯(PAEs)类物质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环境激素类化合物。建立了一种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法联合测定土壤中5种PAEs。土壤样品经QuEChERS法提取后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选取乙腈、乙酸乙酯、甲醇作为萃取剂,对萃取剂进行选择,对影响萃取效率的萃取剂体积、超纯水体积、盐量等条件进行优化。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4.7%~102.8%,检出限为0.49~1.29μg/kg,相对标准偏差(n=7)为1.6%~4.3%。该方法前处理简单,萃取剂用量少,分析时间短,适用于土壤中PAEs的大批量测定分析。
全自动消解测定土壤/沉积物中的有机碳
李国傲, 何咏, 陈雪, 李烨
2016, 34(5): 152-155. doi: 10.13205/j.hjgc.201605033
摘要:
基于传统方法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应用全自动消解仪测定土壤/沉积物中的有机碳。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将复杂的前处理过程自动化,可同时分析大批量样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24 mg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测定高、中、低3种浓度的样品,其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高浓度和低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5.9%~106%和91.7%~105%。当取样量为0.5000 g时,检出限为0.0586%,方法指标满足对样品的准确分析。对比现有实验方法,该方法具有高效、节能、准确、安全等优点。
我国淡水中铜的水质基准及生态风险评估研究
张旭, 付卫强, 冯承莲, 吴代赦, 曾慧卿, 李小峰
2016, 34(5): 156-160. doi: 10.13205/j.hjgc.201605034
摘要:
铜是生命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摄入量过高又会对机体产生危害。以我国淡水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本地物种及敏感性高的模式生物作为受试生物进行急慢性毒理试验,同时,筛选收集其他淡水生物的毒性数据,通过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进行铜的水质基准阈值的推导。最后,运用商值法对我国淡水环境中铜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铜的短期危险浓度和长期危险浓度分别为30.9,4.1μg/L。铜对我国淡水水体的风险相对较低,在低剂量长期暴露的情况下,部分水体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的生态风险。
洱海入湖河流白鹤溪主要排污口及其污染负荷解析
邱祖凯, 胡小贞, 庞燕, 唐卉琴, 赵斌, 黄天寅
2016, 34(5): 161-165. doi: 10.13205/j.hjgc.201605035
摘要:
对洱海西部入湖河流白鹤溪主要排污口进行调查,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各个排污口排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鹤溪在丰水期与枯水期等标污染负荷相当,南支的等标污染负荷大于北支,最主要的污染因子为总氮和总磷。白鹤溪最主要的排污口为南3排污口,其次为北2排污口,总氮总磷是其主要污染因子,高锰酸盐指数在北2排污口也占有较大比例。各个排污口的污染因子在丰水期与枯水期差异较大。以排污口形式进入白鹤溪的污染负荷是白鹤溪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
土壤修复
几种稳定化药剂修复铬污染土壤的研究
尹贞, 廖书林, 马强, 华建敏, 张进锋, 李月中
2016, 34(5): 166-169. doi: 10.13205/j.hjgc.201605036
摘要:
采用FeSO_4、K_2HPO_4、EDTA二钠、Na_2S、膨润土、粉煤灰、Ca(OH)_2和水泥8种药剂分别对铬污染土壤进行修复,考察这8种药剂对不同养护时期(7,15,28d)铬污染土壤浸出液中总铬和六价铬的稳定效果,以及对土壤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FeSO_4对铬污染的稳定化具有很好的效果,浸出液中总铬和六价铬含量分别降低到2.21,0.76mg/L以下;硫化钠可以使浸出液中总铬和六价铬含量降低50%左右;EDTA二钠对于六价铬有明显的去除作用,但对总铬去除作用不明显。其余几种药剂中,氢氧化钙效果稍微好,其他药剂稳定效果较差。硫酸亚铁和硫化钠对铬土pH影响较大,经过28d修复后也未恢复到原土pH值水平。经过EDTA二钠、氢氧化钙和水泥作用的铬土在第28天的pH值接近原污染铬土壤。其他药剂对土壤pH影响不大。
异位土壤气相抽提修复技术在北京某地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杨乐巍, 张晓斌, 郭丽莉, 李书鹏
2016, 34(5): 170-172. doi: 10.13205/j.hjgc.201605037
摘要:
北京某地铁污染土壤修复工程采用异位土壤气相抽提修复施工方案。根据场地污染物的特性及修复场地实际情况,设计了异位土壤气相抽提修复系统,并通过中试研究获得了系统运行参数,验证了系统的修复效果,最终工程实施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异位SVE技术对主要污染物1,2-二氯乙烷、氯乙烯、氯仿和总石油烃(C_6-C_9)在土壤中的去除率达92.02%~99.07%。异位SVE在本修复工程中的成功应用,为今后类似污染场地土壤异位修复问题提供工程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