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数据库 收录期刊
日本JST China 收录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33卷  第5期

水污染防治
树脂基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重金属铅Pb(Ⅱ)的性能研究
罗婷, 蒋珍茂, 任志杰, 周梅竹, 周宏光
2015, 33(5): 1-4. doi: 10.13205/j.hjgc.201505001
摘要:
凭借着优越的还原活性,纳米零价铁在环境污染治理和修复领域应用广泛。通过将纳米零价铁(n ZVI)颗粒负载到大孔阴离子和阳离子交换树脂上,成功制备出2种树脂基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研究了2种复合材料及其载体对水溶液中Pb(Ⅱ)的去除性能,考察了不同载体功能基团对复合材料去除Pb(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为载体的D001-Fe0复合材料因具有离子交换和化学还原双重作用,对Pb(Ⅱ)的去除效率高、速率快。
污泥产短链脂肪酸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傅翔, 戴翎翎, 张栋, 戴晓虎
2015, 33(5): 5-9. doi: 10.13205/j.hjgc.201505002
摘要:
厌氧消化系统微生物是生物降解有机物工艺的核心。系统综述了厌氧消化产短链脂肪酸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种类间的代谢关系,重点阐述了污泥中基质、温度、p H值、碳氮比和污泥停留时间等因素对污泥厌氧消化产短链脂肪酸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优势种群及产物的影响,介绍了促进污泥厌氧发酵产短链脂肪酸微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展望了通过调控主要影响因素实现对厌氧消化系统微生物优势种群的控制。
水合物法海水淡化脱盐效率研究
梁艳, 王树立, 孙誉珍, 吕游
2015, 33(5): 10-13. doi: 10.13205/j.hjgc.201505003
摘要:
采用水合物生成装置分别加入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通过水合物法进行2组海水淡化实验。每组实验分别提取3次不同反应时间的水合物晶体,检测水合物中Na+、Mg2+、K+、Ca2+、B3+的离子浓度。结果表明:CH4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盐离子的脱盐效率与离子半径和所带电荷量呈线性相关性。CO2水合物生成实验中,由于Ca2+与CO2-3反应生成Ca CO3颗粒,故Ca2+离子浓度变化与离子半径和电荷量呈非线性关系。同时提出更全面的水合物法海水淡化中盐离子的排斥机制。较于反渗透传统方法,水合物法具有脱硼效果好的优势。
氧化/膜过滤工艺处理屠宰废水研究
李长海, 刘学文, 贾冬梅, 李跃金, 刘娟娟, 隋涛
2015, 33(5): 14-17. doi: 10.13205/j.hjgc.201505004
摘要:
研究了二氧化氯(Cl O2)氧化/陶瓷超滤膜过滤工艺对屠宰废水的处理效果,对比不同Cl O2投加量、反冲条件(反冲周期、反冲时间等)对产水指标的影响,确定适宜参数。结果表明:其他条件相同,Cl O2投加量140 mg/L时,氧化单元COD去除率较高;反冲周期50 min、反冲时间50 s时渗透通量恢复较好,陶瓷膜装置运行效果最优,COD和浊度的总去除率分别达93.6%、95.8%,产水水质可达标排放,且运行总成本较低,有较好的工业推广前景。
混合液回流比对改良型氧化沟工艺反硝化除磷的影响
刘小兵, 林俊岳, 曾建忠
2015, 33(5): 18-22. doi: 10.13205/j.hjgc.201505005
摘要:
以生活污水培养驯化污泥的小试规模氧化沟工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混合液回流比为100%、200%和300%时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混合液回流比对TP去除效果影响不大,但去除途径不同,当混合液回流比为200%和300%时,TP主要是在缺氧区通过反硝化除磷去除的,而混合液回流比为100%时,TP主要是在好氧区去除的;随着混合液回流比增加,NH+4-N和TN去除率也有所增加。在混合液回流比为200%时,系统脱氮除磷效果最好,出水TP和TN去除率分别达到93.9%和82.6%,且NO-3-N可以在缺氧区作为电子受体提供给反硝化除磷。从控制运行能耗和反硝化除磷的角度综合考虑,混合液回流比控制在200%是较适宜的。
温度对细鳞斜颌鲴生理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吴晗, 张毅敏, 周创, 高月香
2015, 33(5): 23-27. doi: 10.13205/j.hjgc.201505006
摘要: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 Bleeker)生理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细鳞斜颌鲴的摄食率、消化率、耗氧率和窒息点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P<0.05)。对摄食与饥饿状态下细鳞斜颌鲴的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25℃时达到最大值。在相同温度下,摄食的细鳞斜颌鲴排氨率显著大于饥饿状态下细鳞斜颌鲴排氨率(P<0.05)。
A~2/O-BAF系统反冲洗出水水质变化特征
刘钢, 黎京士, 金玉刚, 谌建宇, 黄荣新, 何晨晖
2015, 33(5): 28-32. doi: 10.13205/j.hjgc.201505007
摘要:
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升级改造技术需求,建立一套中试规模"厌氧/缺氧/短时好氧-曝气生物滤池(A2/O-BAF)工艺",重点研究了反冲洗对BAF单元出水水质的影响。BAF池反冲洗周期为5~7 d,反冲洗方式为"气冲-气水联冲-水冲",其中,气冲10 min,气水联冲3 min,水冲3 min;该模式具有反冲洗时间短、反冲洗用水量少、操作简单等特点。在反冲洗过程中,反冲洗水的SS、COD、氨氮、总磷浓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说明滤料层截留的悬浮物和老化生物膜得到充分冲洗。在反冲洗1~2 d后,BAF单元出水水质恢复正常。实验表明:在该设计反冲洗模式下,可保持A2/O-BAF工艺处理效果稳定。
萨凡纳河流域TMDL计划执行案例研究
王道涵, 王永刚, 冯思静, 孟晔, 何宇姝, 李晓旭
2015, 33(5): 33-36. doi: 10.13205/j.hjgc.201505008
摘要:
以美国萨凡纳河流域水质管理模式——最大日负荷量计划TMDL(total maximum daily load)执行案例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了该计划内容、实施情况及效果评估,通过对该流域汞的TMDL计划的分析制定,提出了一些流域内河流汞分配的建议和方法,为今后我国在流域水环境的管理方面提供参考。
臭氧对中温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缓蚀性能研究
于玲红, 贾翠芹, 李卫平, 敬双怡
2015, 33(5): 37-41. doi: 10.13205/j.hjgc.201505009
摘要: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普遍存在结垢腐蚀现象,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法是在系统中加入缓蚀阻垢药剂,臭氧(O3)对循环水冷却系统同时具备阻垢、缓蚀、杀菌等多重功能。采用臭氧处理中温循环冷却水,研究在不同臭氧投加量时系统的腐蚀情况,确定最佳投加量。结果表明:当臭氧投加量为4.5 mg/L时,20碳钢和铸铁的缓蚀能力最佳。20碳钢腐蚀率最低为0.228 mm/a,比空白对照组降低了75%;铸铁的最低腐蚀率为0.282 mm/a,比空白对照组降低了61.5%。当臭氧投加量为9.0 mg/L时,镀锌试片的腐蚀率在0.206~0.275 mm/a,比空白对照组降低了38.2%左右,缓蚀效果较为明显。
微波辐照制备花生壳活性炭研究
彭禹, 张后虎, 蔡邦成, 张毅, 赵青, 张军钧
2015, 33(5): 42-47. doi: 10.13205/j.hjgc.201505010
摘要:
以花生壳为原料通过微波辐照制备了具有高比表面积并含有大量中孔的活性炭。讨论了活化剂类型、浸渍时间、浸渍比、活化剂浓度、微波功率和辐照时间对花生壳活性炭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磷酸和氢氧化钠,采用氯化锌活化剂制备的花生壳活性炭有更好的碘吸附性能;在浸渍浓度为40%,浸渍比为1∶6,浸渍时间为48 h,微波功率为500 W,辐照时间为6 min的条件下,制备的花生壳活性炭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分别为(898.6±12.8)mg/g和(46.2±3.8)mg/g;微波辐照工艺制备的活性炭,其碘吸附与亚甲基蓝吸附能力均优于马弗炉工艺;花生壳活性炭的碘吸附与亚甲基蓝吸附能力均优于市售活性炭。
高效异养硝化细菌Alcaligenes faecalis Ni3-1的分离及其脱氨特性研究
陈青云, 江林峰, 陈建奇, 赵稳, 毛涛, 李利, 余知和
2015, 33(5): 48-53. doi: 10.13205/j.hjgc.201505011
摘要:
从生活排污渠中分离筛选出高效异养硝化菌株Ni3-1,通过形态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Alcaligenes faecalis。脱氨特性研究表明:Ni3-1的异养硝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指数期;碳源对菌株脱氨效果影响较大,柠檬酸三钠和丁二酸钠为最佳碳源;在氨氮为10~1 000 mg/L时,Ni3-1均表现出较高的脱氨能力;Ni3-1适应能力较强,温度为25~35℃,p H为6~9,C/N为10~15时,24 h氨氮去除率均达95%以上。将Ni3-1用于处理高氨氮猪场废水,48 h氨氮去除率可达93.2%,且未检测到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积累。总体而言,菌株Ni3-1在脱氨效率和适应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污水脱氮处理中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大管径真空排水技术在雨水泵站中的应用与数值分析
李建军, 唐晶, 汪宝珍
2015, 33(5): 54-58. doi: 10.13205/j.hjgc.201505012
摘要:
针对传统雨水泵站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大管径真空排水技术在雨水泵站应用中的独特优势及具体实施方法。为研究其排水过程中的流态分布、流体动力学性能,建立了典型管道的数值模型,采用κ-ξ紊流模型及Vof方法,对其进行了非稳态数值模拟,分析了两相流在大管径管道充水过程中的气液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大管径排水过程中存在分层流、气泡流及波浪流,并在弯管附近出现短暂集气现象;液相在倾斜管路中有短暂流速停滞现象,随着压差的推进,最终在管道中形成液相满管流。
城市污水中重金属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与对策
谢丹瑜, 康得军, 唐虹, 黄坚, 刘德明
2015, 33(5): 59-63. doi: 10.13205/j.hjgc.201505013
摘要:
通过分析城市污水中重金属的种类与浓度,结合重金属的毒性,选取Cu、Zn、Cr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这3种金属离子对活性污泥工艺系统的刺激和抑制作用,包括对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生长、基质消耗和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了重金属毒性的影响因素,包括金属种类及浓度、工艺类型、驯化程度等,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可行措施,可采用耐冲击负荷的SBR工艺、或者将活性污泥针对重金属进行驯化、适当提高污泥浓度等,提出了该领域可能的几个研究方向。
草酸改性杨树叶对六价铬的吸附性能
张庆乐, 董建, 张丽青, 汪吉祥, 李泽姣, 李瑞
2015, 33(5): 64-69. doi: 10.13205/j.hjgc.201505014
摘要:
利用草酸改性杨树叶为试验材料,对溶液中六价铬进行吸附去除。试验结果表明:当p H=2,吸附剂剂量为0.3 g,反应时间为120 min时,该材料对50 m L浓度为50 mg/L含铬废水的去除率达99.1%;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拟合该材料对Cr(VI)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揭示其吸附主要是离子交换吸附;Langmuir方程能较好模拟该材料对Cr(VI)的等温吸附过程,表明其吸附主要是单分子层吸附,最大吸附量为40.91 mg/g。热力学研究表明,Cr(VI)在该材料表面的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的物理吸附过程。
保守性离子在包气带层状土中运移规律研究
甯娜, 许模, 段永祥, 王成文, 凌睿雯, 郭蕾蕾
2015, 33(5): 70-74. doi: 10.13205/j.hjgc.201505015
摘要:
为研究溶质在多层层状包气带土中运移规律,选取5种颗粒配比不同的土样填装成由粗及细和由细及粗两分层顺序相反的土柱,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保守性Br-在两种不同结构层状土中基本运移规律。研究得出:当土体表层遭受浓度为200 g/L Na Br一次性污染,在15 mm/12 h降雨强度下,Br-在第1、2层土体浓度经历快速上升段、峰值段、下降段3个阶段变化,第3、4、5层土体浓度经历上升段、平稳下降段。试验结束时,Br-在由粗及细的土柱中分布较均匀,在由细及粗的土柱中集中在表层;溶质穿透整个土柱的时间,由粗及细结构比由细及粗结构提前96 h。结果表明,在截污性能和延缓溶质向地下水补给方面,由细及粗结构均要优于由粗及细的结构。
水库浅水区底泥营养物质释放与藻类生长关系研究
石文平, 朱佳, 张朝升, 高静思
2015, 33(5): 75-80. doi: 10.13205/j.hjgc.201505016
摘要:
采用围格试验,通过对自然条件下的水库浅水区底泥及上覆水体的模拟,研究了水库浅水区底泥营养物质的释放规律及其与藻类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库浅水区底泥营养物质在第10天开始释放,在第17天出现峰值,营养物质的释放会加速藻类的生长;改变底泥原始上覆水的水质条件,低浓度的原始上覆水可加速底泥营养物质的释放,同时藻类出现峰值的时间晚于高浓度的上覆水;雨季的到来可以加速底泥中P的释放,进而加速藻类的爆发,特别是绿藻爆发;藻类爆发前期,p H和溶解氧均会升高并出现峰值。
大气污染防治
燃烧过程中煤氮热迁移特性研究进展
杨康, 李辉, 嵇鹰, 马智, 徐德龙
2015, 33(5): 81-84. doi: 10.13205/j.hjgc.201505017
摘要:
燃烧过程中煤氮的热迁移特性决定着NOx的生成与最终排放量,并对控制和治理燃煤过程中NOx污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将煤氮的热迁移过程分为挥发分氮及焦炭氮2个不同热迁移路径进行讨论,归纳了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分氮及焦炭氮热迁移的特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定量解析煤氮热迁移过程"这一国际学术难题的研究突破口。
火电厂锅炉引风机改造策略研究
惠润堂, 苗永旗, 朱立平, 俞立
2015, 33(5): 85-89. doi: 10.13205/j.hjgc.201505018
摘要: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火电厂需进行多项环保改造,烟气系统阻力增加,锅炉引风机需要改造。通过对多种引风机改造策略进行研究,得出"引增合一"改造策略具有较多优势,而引风机型式的选择需根据电厂的场地、改造工期、投资及运行经济性等进行综合考虑。
乌鲁木齐市区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
何丽, 朱建雯, 钱翌
2015, 33(5): 90-94. doi: 10.13205/j.hjgc.201505019
摘要:
选择乌鲁木齐市125条道路调研测试得来的数据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在用机动车的行驶分布的规律、污染物的排放特点和机动车道路的行驶特点。然后使用COPERT本地化模型计算CO、NMVOC、NOx和PM的排放因子,并计算了2012年CO、NMVOC、NOx和PM的排放量。通过估算得到2012年乌鲁木齐市机动车CO、NMVOC、NOx和PM的排放量分别为94 087,17 886,25 079,1 489 t。柴油机动车对NOx、PM的排放分担比率较大,而柴油机动车的保有量的贡献比率偏低;柴油汽车的CO、NMVOC的保有量的贡献比率跟它的排放分担率相比,贡献率要大;占保有量22.3%的国Ⅰ、国Ⅰ前标准的机动车辆对机动车CO、NMVOC、NOx、PM的排放分担比率分别为50.5%、41.0%、51.5%和55.0%;占保有量64.3%的国Ⅲ、和国Ⅳ车辆对CO、NMVOC、NOx和PM的贡献率分别为35.2%、42.7%、35.6%和33.9%。
西安市夏末秋初PM_(2.5)中碳组分分析
张承中, 马文静, 李勇, 韩德明, 代志光, 李文韬, 韩婧
2015, 33(5): 95-99. doi: 10.13205/j.hjgc.201505020
摘要:
2012年9月1日至30日利用大气气溶胶OC/EC在线分析仪在线分析了西安PM2.5中的OC、EC,并结合O3和紫外辐射数据(UV)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M2.5、OC、EC、及O3的日均值分别为85.22,19.50,7.18,56.69μg/m3。PM2.5及其中OC、EC的日变化规律呈现"双峰"分布,OC、EC的日波动范围较PM2.5小,且OC的波动范围较EC大,OC、EC的相关性较高(R2=0.73)。PM2.5中TCA的平均比重为47.85%,是PM2.5的主要成分之一,TCA以OM为主,OM中SOC的平均比重高达54.76%,PM2.5中SOC的平均比重为21.25%,SOC和O3的相关性较高,表明研究期间西安市有机物光化学反应较重。1 d中10:00至19:00是PM2.5中SOC比重最高的时段且呈上升趋势,而PM2.5中TCA的变化规律则呈"W"型双峰分布。
我国燃煤电厂除尘技术路线选择问题分析
蔡伟龙, 胡恭任, 罗祥波
2015, 33(5): 100-103. doi: 10.13205/j.hjgc.201505021
摘要:
通过文献调研分析了影响我国燃煤电厂除尘技术路线选择的主要问题,从煤质含硫量、粉尘比电阻、粉尘粒径分布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电除尘技术对我国煤种的适应性较差,无法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另外,通过前人对比不同除尘方式协同脱汞效果和对下游设备保护作用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袋式除尘器具有更好的协同脱汞作用,更高的除尘效率并赋予湿法脱硫设备长期可靠运行。
河南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分析
史聆聆, 李小敏, 刘静, 许亚宣, 李兴
2015, 33(5): 104-108. doi: 10.13205/j.hjgc.201505022
摘要:
河南省近年大气污染问题突出,灰霾天气频发,已经影响到居民正常生活。通过调查河南省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2003—2012年变化趋势、2012年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及2005—2012年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分析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根据河南省目前环境空气质量和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施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严格节能环保准入条件等措施。
我国典型城市PM_(2.5)空间分布均匀性分析
潘本锋, 汪巍, 李莉娜
2015, 33(5): 109-113. doi: 10.13205/j.hjgc.201505023
摘要:
随着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实施,从2013年开始我国部分城市先期开展了PM2.5的例行监测,从中选取不同区域的典型城市,分析了PM2.5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典型城市PM2.5日均值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13%~26%,平均值为18%;我国南方城市PM2.5空间分布均匀性优于北方城市,北方城市冬、春季节PM2.5分布的均匀性较差,南方城市夏季PM2.5分布的均匀性较差;PM2.5的空间分布均匀程度与PM10接近,但明显优于其他气态污染物。综合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国家监测网内PM2.5监测点位的代表性能够满足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需要。
柴油机排气微粒组分及尺寸分布研究现状分析
吴凤英, 苗家轩, 徐斌, 吴健
2015, 33(5): 114-117. doi: 10.13205/j.hjgc.201505024
摘要:
对柴油机微粒的研究是控制微粒排放的前提,也是满足未来排放法规的需要。从柴油机微粒形成的机理及其危害出发,介绍了柴油机微粒的检测方法,对柴油机微粒的组成及尺寸分布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柴油机微粒的控制和净化技术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固废处理与处置
微波作用下餐厨垃圾固相中油脂浸出过程研究
胡昊, 王凡, 刘力, 贺文智, 李光明
2015, 33(5): 118-121. doi: 10.13205/j.hjgc.201505025
摘要:
餐厨垃圾固相中的油脂易腐化变质,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不利于餐厨垃圾后续资源化处理;而合理回收利用则是一种优良资源。采用微波湿热的方法分离餐厨垃圾固相中油脂,考察了作用时间、温度及微波加热方式对固相中油脂浸出率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和气质联用分析了微波湿热前后固相中油脂的成分性质。结果表明:餐厨垃圾固相中油脂浸出率随微波作用时间延长呈先增后平稳的趋势,120℃下作用40 min时,浸出率达最高值为72.1%;微波作用下固相中油脂浸出率相比电加热提高了3.1%;微波处理未改变固相中油脂的主要官能团结构,但脂肪酸及其甘油酯含量发生了变化。
β-环糊精包埋纳米零价铁对Cd~(2+)的去除性能研究
康海彦, 杨治广, 万园园
2015, 33(5): 122-125. doi: 10.13205/j.hjgc.201505026
摘要:
为提高纳米Fe0的稳定性,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以β-环糊精为原料对纳米Fe0进行包埋。考察了碱度、交联剂用量对聚合物交联度的影响,对比研究了30%、40%Na OH介质对包埋纳米Fe0去除Cd2+反应活性的影响。利用SEM、TGA对包埋材料的表面形态及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40%Na OH介质中交联包埋的纳米Fe0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当Cd2+浓度为100 mg/L时,投加包埋材料3.0 g,反应150 min,Cd2+去除率可达98.9%;于空气中放置1个月,其对Cd2+去除率仍可达90.5%。
输氧抽气技术在垃圾填埋场治理中的关键参数试验研究
周宏磊, 王玉, 王澎, 马志强
2015, 33(5): 126-130. doi: 10.13205/j.hjgc.201505027
摘要:
输氧抽气技术是基于好氧降解原理对垃圾填埋场中固体废弃物实施原位处理的先进环保技术。采用该技术对垃圾填埋场中固体废弃物减量化研究,总结了技术应用中的关键参数:有效影响半径,最佳真空度等。结果表明抽气流量大小与影响半径密切相关,抽气影响半径建议取20~25 m,抽气系统最优负压为20 k Pa,同时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应保证垃圾场表层覆盖层的密封性能,尽量减少空气的渗入。输氧抽气技术在垃圾场的成功实施为同类型场地治理提供工程技术参考。
钛石膏中重金属元素的浸出特性研究
魏长河, 孙玉壮, 高兴保, 王宁
2015, 33(5): 131-135. doi: 10.13205/j.hjgc.201505028
摘要:
研究了钛石膏中重金属含量和不同浸出条件下钛石膏中重金属的浸出特性。结果表明,钛石膏中Mn、Hg、Zn、Cr、As含量相对较高,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潜在危害性。不同浸提剂浸出实验中,由于较强的离子强度效应,海水对重金属的浸出能力强于硫酸/硝酸、去离子水(除Zn外),且海水Hg浸出浓度超出标准限值近3倍。在连续静态浸出实验中,海水浸出和酸性浸出的重金属浓度均不断降低,但重金属海水浸出量始终高于酸性浸出,表明盐度对重金属的浸出具有持续促进作用,而钛石膏则表现出较强的酸缓冲能力。同时在连续浸出过程中海水及酸性浸出的重金属累积浸出率均显著增加,说明在标准加速浸出时间以外,钛石膏液固浸出体系仍具有较强的重金属释放能力,故认为钛石膏简易堆存可能存在环境风险。
中外垃圾土体渗透系数试验对比分析
高可为, 陈逸昕, 李垚, 王墨翟
2015, 33(5): 136-139. doi: 10.13205/j.hjgc.201505029
摘要:
从试验数据、试验方法 2个方面总结归纳了关于现有垃圾填埋场渗透系数的国内外试验,并且通过对比国内外渗透系数的一系列试验成果,分析了国内外渗透系数试验在基础数据、试验方法多样性方面的优劣。以此为基点,对未来国内岩土工程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监测与评价
一种PM_(2.5)辅助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赵丙辰, 黄俊英, 刘银龙
2015, 33(5): 140-143. doi: 10.13205/j.hjgc.201505030
摘要:
为解决目前国内外PM2.5监测仪器价格昂贵,运行成本高,单点负责区域大,监测点少的问题,提出以国家监测网络为基础,以低成本、高精度为特点的PM2.5辅助监测方法。系统采用DSM501A作为PM2.5浓度采集传感器,完成粒子数量浓度到质量浓度的转换,通过在一定区域内布置监测终端,并借助于GPRS网络和参数曲面构建方法,建立了一定区域内PM2.5质量浓度网络图,填补了国家监测点间的监测盲区,并利用高斯消元法建立了从历史数据到未来浓度的预测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实测数据与国家监测点数据基本一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于自适应遗传小波神经网络的水质评价建模
任金霞, 余志武, 游鑫
2015, 33(5): 144-148. doi: 10.13205/j.hjgc.201505031
摘要:
水环境污染过程的非确定性和非线性,使得传统的水质评价方法存在局限性。为了提高水质评价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小波神经网络(wavelet neural network,WNN)的水质评价模型。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AGA)对小波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进行优化,再通过小波神经网络算法对网络进行训练,最后对训练好的网络展开测试。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遗传算法和小波神经网络的结合提高了网络的训练效率,该方法可以用于水质评价建模,并且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准确性。
金属冶选尾矿库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诊断
程浩辰, 郑春丽, 王建英, 司万童, 张雪峰
2015, 33(5): 149-152. doi: 10.13205/j.hjgc.201505032
摘要:
通过对某尾矿库周边15个取样点的土壤进行取样调查,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该区的土壤重金属(Cu、Zn、Cd、Pb)含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有采样点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GB 15618—1995二级标准值,各金属污染程度为Zn>Cu>Cd>Pb;采样点土壤中Cu含量均未超过GB 15618—1995一级标准值,Pb在采样点GW-3、GW-5、GW-6、GW-7的含量超过了GB 15618—1995一级标准值,Zn在采样点GW-2、GW-8的含量也超过了GB 15618—1995一级标准值,Cd在采样点GW-5、GW-7的含量超过GB15618—1995一级标准值;尾矿库四周污染程度依次为:东侧>南侧>北侧>西侧。
办公建筑夏季用能行为测试研究
虞洋, 杨玉兰
2015, 33(5): 153-156. doi: 10.13205/j.hjgc.201505033
摘要:
建筑使用者热环境改善行为对建筑能耗具有重要影响。对杭州市某办公建筑开展夏季空调使用行为测试。较高的空调使用率以及空调设备对室内热环境的显著改善说明空调使用是该地区夏季采用的主要降温措施。采用逻辑回归构建出夏季空调开启率预测模型。根据所构建的夏季空调开启率预测模型,得出测试房间空调开启室外耐受温度为32.0℃。根据测试期间空调开启时刻温度,得出空调开启室内耐受温度为28.7℃。
土壤修复
生物淋滤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河流底泥研究进展
张静霞, 韩涛, 朱建裕
2015, 33(5): 157-159. doi: 10.13205/j.hjgc.201505034
摘要:
近年来生物法修复重金属污染河流底泥已成为研究热门,其中生物淋滤技术逐渐得到诸多研究者的青睐。结合最新的文献综述了国内外生物淋滤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河流底泥的研究进展和成果,重点介绍了生物淋滤法采用的微生物以及影响淋滤技术的主要因素,如p H、ORP、有机质、硫添加量、含固率等,并展望了生物淋滤技术在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前景。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土壤修复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李珊珊, 张文毓, 孙长虹, 张楠, 薛念涛
2015, 33(5): 160-165. doi: 10.13205/j.hjgc.201505035
摘要:
本文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重庆维普数据库收录的有关我国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检索,以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了我国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发展现状。2000—2011年,我国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文献量呈快速上升趋势,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关注。该领域涉及作者6 012名,核心作者129名。著录发文机构共1 067家,发表论文100篇及以上的机构3家,是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发文数量居首位。被引次数排在前10位的论文总被引次数为3 188,被引次数最高的前3篇论文分别刊登在《土壤通报》、《科学通报》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其前身《农业环境保护》)刊发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居于榜首,《安徽农业科学》刊发89篇,位居第2。关键词分析表明,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农药污染是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土壤修复方式以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电动修复较多,化学修复、物理修复、淋溶修复较少;原位修复较异位修复研究为多。
UV/H_2O_2对土壤中As(Ⅲ)氧化效果的初步研究
李多松, 赵强, 王香莲
2015, 33(5): 166-169. doi: 10.13205/j.hjgc.201505036
摘要:
为了减弱As迁移能力,降低其毒性,将土壤中As(Ⅲ)氧化为As(Ⅴ),使其更容易被固定。通过人工模拟的受砷污染土壤研究了自然光、紫外线、H2O2、自然光+H2O2和紫外线+H2O2对As(Ⅲ)的氧化效果。结果表明:5个组合均能氧化As(Ⅲ),紫外线+H2O2组合氧化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该组合对As(Ⅲ)氧化的最优操作条件。UVC波段的紫外线氧化效果最好;光照强度12 W、光照时间为6 h时,氧化效果较好,继续增加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氧化效果没有明显提高;H2O2投加量为20 m L/kg时氧化效果最好,且继续增加投加量,氧化效果仍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