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JST China 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36卷  第3期

水污染防治
GR/TNT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苯酚的性能研究
李超, 李红艳, 崔建国, 张峰, 崔佳丽, 李玉鉴
2018, 36(3): 1-7. doi: 10.13205/j.hjgc.201803001
摘要:
以P25为原料,采用碱热法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Ti O_2nanotubes,TNT),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Graphite Oxide,GO),水热法生成石墨烯二氧化钛纳米管(GR/TNT)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FTIR、SEM及UV-Vis光谱仪对材料进行表征,表明GR/TNT由化学键结合,且禁带宽度由3.2 e V减小到1.38 e V。掺杂GR可抑制TNT空穴和电子间的复合,且拓宽其光响应范围,光催化活性可延伸到可见光范围。通过GR/TNT降解苯酚,确定其最佳制备条件。180℃下水热反应3 h的2.5%GR/TNT光催化效果最佳,在紫外光(11 W)和可见光(500 W)条件下,10 mg/L的苯酚降解率分别可达95%和80%。GR/TNT降解苯酚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R~2≥0.95),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循环5次利用率可达到初次的88%。
菌藻共生对污水处理和微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刁梦洁, 柳杰, 王晚晴, 华威, 武双, 孙少倩, 程艳玲
2018, 36(3): 8-12. doi: 10.13205/j.hjgc.201803002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对微藻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菌藻共生系统在污水处理、获得微藻生物质以及生产其他化学品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大量研究证明,菌藻共生系统可以对各种污水实现高效处理,具有很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另外,细菌在共培养中产生的维生素B12和铁载体等可促进微藻的生长,有益于微藻生物量的积累和规模化培养。主要介绍了菌藻共生系统的基本原理、利用菌藻共生技术处理3种主要污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菌藻共生对微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以及处理污水后菌藻的资源化利用,最后对菌藻共生处理废水技术工艺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
改性蛭石絮凝剂对养殖废水的应用研究
王昶, 于金鹤, 王耀琛, 李丽, 曾明
2018, 36(3): 13-17. doi: 10.13205/j.hjgc.201803003
摘要:
以传统PFS作为参考,研究了改性蛭石无机矿物材料絮凝剂对养殖废水中磷、SS、浊度、COD和TN去除效果,蛭石絮凝剂絮体的沉降速度以及絮凝沉降物中磷的解吸率。由试验可知:改性蛭石絮凝剂对养殖废水中磷的去除率为95.8%,对SS、浊度、COD、TN去除效果分别为95.7%、70.0%、38.8%和21.9%,其效果几乎与PFS相同。但是蛭石絮凝剂的絮体体积只占整个沉降物体积的26.4%,而PFS的絮体体积则高达66.4%,是蛭石絮凝剂絮体体积的2.5倍,分离效果较差。蛭石絮凝剂的上清液和絮体沉降物中重金属含量均在标准范围内,而且絮体沉降物中磷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较好的解吸率,是一种高效无毒的絮凝剂。
太湖西岸宜兴城市水体悬浮质解析及其沉降特性研究
贺拓, 连斌, 张琼华, 胡磊, 王晓昌, 于东升
2018, 36(3): 18-23. doi: 10.13205/j.hjgc.201803004
摘要:
统计分析了2015—2016年太湖西岸宜兴城市水体中悬浮质(SS)的浓度、组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并实测了4条典型河段SS静沉降效果分析沉降过程中SS浓度、磷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S浓度的变化范围为5.5~244.0 mg/L,平均值为(54.5±33.8)mg/L;SS组成以无机悬浮质(ISS)为主,平均占比为66.9%;空间上呈现出西氿>东氿>团氿的变化特点,航运河段显著高于其他河段;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且冬季显著偏低。同时发现水体中SS和总磷(TP)呈显著正相关(P<0.01),和总氮(TN)无相关关系;SS浓度随沉降时间呈指数衰减关系,初始浓度越高,降低幅度越大;初始颗粒态磷(PP)占比高有利于TP浓度的降低,占比低则易转化为溶解态磷(DTP)。
污染物双氯芬酸对生物除磷的潜在影响及机理分析
殷芳芳, 张悦
2018, 36(3): 24-27. doi: 10.13205/j.hjgc.201803005
摘要:
双氯芬酸(DFC)作为消炎止痛药物被广泛使用,从而在环境中大量释放。探究了DFC对生物除磷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低浓度DFC对生物除磷影响不明显,而高浓度DFC会严重抑制生物除磷。当ρ(DFC)为5 mg/L时,生物除磷效率仅为51%。研究发现高浓度DFC可抑制厌氧释磷,好氧吸磷以及胞内聚合物聚羟基烷酸酯(PHA)的合成。此外,高浓度DFC对生物除磷关键酶具有严重抑制作用。当ρ(DFC)为5 mg/L,反应系统中聚磷菌(PAO)的相对比例仅为19%,远小于空白实验组。
纳米SiO_2共混对PVDF超滤膜的结构及抗污染性能的影响
王玉
2018, 36(3): 28-32. doi: 10.13205/j.hjgc.201803006
摘要:
为了揭示纳米SiO_2共混对PVDF超滤膜性能及结构的影响。利用非溶剂相转化法(NIPS)成膜机理,制得了不同纳米SiO_2含量的PVDF/SiO_2共混改性超滤膜。综合研究纯水通量、接触角、强度及截留率等性能,以牛血清蛋白水溶液为标准污染物,通过评价PVDF/SiO_2共混改性超滤膜的抗污染能力,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仪分别对膜结构及微界面形貌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纳米SiO_2共混改性可提高膜的亲水性,促进指状孔、致密皮层及致密海绵层结构的形成;从而提高膜的通量、强度及抗污染性能,纳米SiO_2最优添加量为5%。
响应曲面优化改性壳聚糖强化混凝处理硝酸盐研究
郜玉楠, 孙美乔, 周历涛, 周东旭, 傅金祥
2018, 36(3): 33-37. doi: 10.13205/j.hjgc.201803007
摘要: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硝酸盐超标问题,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方法,分析温度为4~20℃时改性壳聚糖强化聚合氯化铝(PAC)处理硝酸盐的最优工艺。试验考察了改性壳聚糖投加量(X_1)、聚合氯化铝投加量(X_2)及温度(X_3)3种因素对硝酸盐去除效果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硝酸盐去除率与温度、药剂投加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Box-Behnken响应面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硝酸盐氮去除具有较高的拟合度,R~2可达93.9%。当平均水温为4,12,20℃,改性壳聚糖与PAC投加量分别为2.3,22.5 mg/L时,改性壳聚糖强化混凝工艺对硝酸盐的去除效率分别为38%、62%、61%。
改良型土壤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脱氮除磷
吕晶晶, 窦艳艳, 张列宇, 席北斗, 于水利, 侯立安
2018, 36(3): 38-43. doi: 10.13205/j.hjgc.201803008
摘要:
为了研究土壤渗滤系统的净化效果,采用微纳米曝气预处理+土壤渗滤组合工艺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考察其对脱氮除磷过程的影响。试验在2个尺寸均为300 mm×2 400 mm的有机玻璃柱R1、R2内开展,在R2反应器前设置微纳米曝气对进水做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4 L/d的条件下,前置微纳米曝气改良型土壤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R2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4~+-N)、总氮(TN)和总磷(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83.7%、96.5%、66.4%和92.6%,优于R1的去除效率。微生物学试验证明:2个系统中均存在厌氧氨氧化细菌,且在土壤表层以下0~30 cm处硝化-反硝化及厌氧氨氧化等脱氮反应阶段最为剧烈。前置微纳米曝气改良型土壤渗滤系统克服了传统土壤渗滤系统易堵塞、处理负荷低、脱氮效果差等缺点,对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铁碳微电解-生物膜法-高级氧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中试研究
张波, 戚永洁, 蒋素英, 谢菁, 李俊波, 徐畅, 吴向阳, 吴智仁
2018, 36(3): 44-48. doi: 10.13205/j.hjgc.201803009
摘要:
采用铁碳微电解-生物膜法-高级氧化工艺对某印染厂废水处理进行中试研究。该工艺处理水量为7.2 t/d,原水水质:ρ(COD)为800~1 200 mg/L,ρ(BOD_5)为150~280 mg/L,色度为280~350倍,ρ(TN)为20~35 mg/L,ρ(NH3-N)为15~25 mg/L,ρ(TP)为0.4~0.7 mg/L。经组合工艺处理后,出水ρ(COD)为15~35 mg/L,ρ(BOD_5)为10~15 mg/L,色度为2~5倍,ρ(TN)为4~6 mg/L,ρ(NH3-N)为1~3 mg/L,ρ(TP)为0.05~0.1 mg/L,出水水质可达DB 32-1072—2007《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中纺织染整工业排放标准要求,运行费用合计为3.514元/t。通过紫外光谱扫描对其降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废水中降解产物主要为CO_2、H_2O等。
组合填料强化多级AO工艺处理低温污水脱氮效果
赵宪章, 董文艺, 王宏杰, 黄潇
2018, 36(3): 49-53. doi: 10.13205/j.hjgc.201803010
摘要:
针对低温条件下多级AO工艺脱氮效果差的问题,研究了增设组合填料强化多级AO工艺脱氮效果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增设组合填料可以有效强化低温条件下多级AO工艺的脱氮效果。在进水温度为11~13℃时,多级AO工艺无填料时,出水ρ(NH_4~+-N)和ρ(TN)平均值分别为16.37,22.33 mg/L,远高于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要求;在系统好氧区悬挂填料后出水ρ(NH_4~+-N)和ρ(TN)分别为0.83,11.92 mg/L,可达一级A标准。同时,悬挂填料后系统出水ρ(COD)平均为26 mg/L,较无填料时降低了12 mg/L。
粉煤灰处理精制棉黑液及微观结构分析
张美怡, 冉春秋, 于湘永, 张中维
2018, 36(3): 54-58. doi: 10.13205/j.hjgc.201803011
摘要:
考察了2mol/L硫酸改性处理粉煤灰前后对精制棉黑液COD和色度的去除效果,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粉煤灰酸改性前后表面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酸改性粉煤灰投加量分别为5,10,15 g时,精制棉黑液COD和色度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50.96%、68.02%、78.73%和56.53%、70.39%、72.37%;粉煤灰酸改性后表面孔隙率增加,处理精制棉黑液后表面孔隙消失,且堆积了大量颗粒状物质。粉煤灰经酸改性处理后增加了表面的孔隙率、提高了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对精制棉黑液COD和色度的去除能力明显增强。
煤气化炉渣浮选精炭在染色废水中的应用
胡俊阳, 黄阳, 王维清, 冯启明, 徐中慧
2018, 36(3): 59-63. doi: 10.13205/j.hjgc.201803012
摘要:
北方某地煤气化炉渣炭含量为21.7%。以2号油为起泡剂,煤油作为捕收剂,通过"一粗一精"的浮选流程,获得了产率为16.12%、含炭量达88.92%、回收率为66.05%、发热量为6 569.2 cal/g的精炭,该精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甲基橙模拟染色废水吸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剂添加量为2‰、模拟废水初始浓度为60 mg/L、处理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该精炭对废水中甲基橙的去除率为97.90%(此条件下商品活性炭的去除率为100%);甲基橙的吸附过程更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相关性达到99.95%;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精炭的吸附效果拟合较好;在相同的处理条件下,要达到相同的处理效果,精炭的添加量为商品活性炭的1.28倍即可。因此,作为染色废水处理剂,与商品活性炭相比,该精炭材料来源广、成本低,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硅藻基As(V)离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余清凤, 马丽丽, 陈南春, 钟溢健, 解庆林, 梁效铭, 游少鸿
2018, 36(3): 64-68. doi: 10.13205/j.hjgc.201803013
摘要:
以硅藻为载体,采用"接枝法"在其表面键连N-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APTS),以As(V)为模板,环氧氯丙烷(ECH)为交联剂,探讨了p H、交联剂用量、交联温度、交联时间等条件对制备硅藻基As(V)离子印迹材料(IIP)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对IIP制备前后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和官能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探究了IIP对As(V)的吸附行为特征。结果表明:制备IIP条件为p H=10,环氧氯丙烷(ECH)的用量为8.2 m L,交联温度70℃,交联时间4 h,此时As的去除率为96.1%。当p H为5~10时,与非印迹材料相比,IIP对目标离子具有更快的吸附速率。
底泥疏浚对阿哈水库内源污染的影响
王敬富, 陈敬安, 孙清清, 余萍萍, 杨海全
2018, 36(3): 69-73. doi: 10.13205/j.hjgc.201803014
摘要:
底泥疏浚是富营养化湖库内源污染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迄今已在众多浅水湖库治理中得到应用。深水水库是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重要形式,但其水深大、湖底地形复杂、疏浚难度高,因此在深水水库实施疏浚工程的研究报道很少。评估了典型深水水库(阿哈水库)底泥疏浚工程对内源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1)疏浚后实验区底泥主要污染物含量(TP、TN、OC、TS、Fe和Mn)平均降低了56.7%,孔隙水中主要污染物浓度(TP、TN、Fe和Mn)平均降低了71.2%,实验区底泥纳污能力明显提高;2)疏浚后,实验区底泥磷形态中活性组分含量和底泥孔隙水中活性磷浓度(DGT-liable P)明显下降,降低了实验区底泥污染物的"二次释放"风险。
河道生态护岸的研究进展
陈丙法, 黄蔚, 陈开宁, 古小治
2018, 36(3): 74-77. doi: 10.13205/j.hjgc.201803015
摘要:
河道护岸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传统硬质河岸主要用于满足防洪、航运等需要。但硬性材料的护坡和护岸结构对周边生态系统的许多方面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国内外学者和工程师开始改造护坡和护岸结构,探寻生态型的护岸结构形式。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护岸的相关技术,重点关注人工生态护岸结构类型及其评价,指出现有技术、设施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大气污染防治
两级湿法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工艺实践
郭宏恩, 张明鑫, 耿忠林
2018, 36(3): 78-82. doi: 10.13205/j.hjgc.201803016
摘要:
在4.2 MW采暖锅炉上研发实践一体化脱硫脱硝、除尘系统,包括炉内催化法,将部分NO转化为NO_2,再以∩型布置一塔双循环。两级湿法分别采用离心法和反向喷淋法,末端使用离心除雾器降低烟气含水率使烟尘达标。对于脱硫脱硝系统,通过分析脱硫剂对烟尘的影响,一级喷淋系统使用Ca O法,SO_2、NO_2脱除率>70%。二级水中加入NH_3·H_2O,捕捉一级脱硫逃逸的Ca(OH)_2,再生(NH_4)_2SO_3组成双碱法(Ca O/NH_3)。提高Ca O利用率同时,使锅炉烟气中的SO_2、NO_x达标。连续运行结果:SO_2、NO_x、烟尘出口浓度分别为65,35,18 mg/m~3;离心除雾使烟气含水率由10%降低至4.3%,年耗水量较FGD工艺降低35%。
烧结机头电除尘器防腐及提效措施研究
胡发立, 陈旺生, 李泽, 韩军, 秦林波
2018, 36(3): 83-86. doi: 10.13205/j.hjgc.201803017
摘要:
针对某烧结厂烧结机头电除尘器存在的严重腐蚀和颗粒物浓度排放超标等问题,对烧结烟尘成分及运行工况等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电除尘器本体漏风率为10.71%,进出口温差为23℃,颗粒物排放浓度达81.3 mg/m~3,酸露点温度为80℃左右,烧结机头电除尘器腐蚀的主要形式为酸露点腐蚀,电除尘器漏风及保温效果差是导致酸露点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腐和提效措施,实施后电除尘器颗粒物排放浓度明显降低,腐蚀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基于PEMS的船舶主机的颗粒物排放特性及成分分析
楼狄明, 欧天津, 施利华, 胡志远, 谭丕强
2018, 36(3): 87-91. doi: 10.13205/j.hjgc.201803018
摘要:
利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某内河货船进行了实际航行工况及指定工况下的排放试验,主要研究该货船在不同负荷下颗粒物数量分布以及对日常航行工况下的颗粒物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船舶主机在低负荷时颗粒物数量浓度较高,随着负荷的增加,颗粒物浓度先降低后升高,在负荷为30%时颗粒物数量浓度最低,且颗粒数量主要集中在中小粒径段,随颗粒粒径呈双峰分布;随着船舶主机负荷的升高,PM_(0.1)的数量占比不断降低,PM_(2.5~0.1)数量占比不断升高,聚集态颗粒物的数量浓度逐渐升高,颗粒物粒径峰值由40 nm逐渐变为200 nm;船舶主机排放颗粒物中OC占比始终要高于EC占比,OC中主要成分为OC1与OC2,占比超过80%,EC中主要成分为EC2,占比为83.14%~85.50%;船舶主机排放颗粒中阴离子主要有硫酸根离子(SO_4~(2-))、亚硝酸根离子(NO_2~-)、硝酸根离子(NO_3~-),阳离子主要有氨离子(NH_4~+)、钠离子(Na~+)、钾离子(K~+)。
燃煤电站超低排放控制技术设计方法与图谱
杜玉颖, 孙永斌, 詹扬, 吕俊复, 彭红文, 刘闯, 侯全辉, 谢宇辉
2018, 36(3): 92-97. doi: 10.13205/j.hjgc.201803019
摘要:
燃煤电站排放烟气量大、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低,实现超低排放对大气污染物控制系统的设计有较高要求。通过燃煤电站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分析,确定燃煤电站超低排放控制技术范围,通过烟尘、SO_2、NO_x的超低排放控制技术间的关联性分析,绘制技术图谱,提出一种燃煤电站超低排放技术方案设计方法,并针对某机组进行案例分析,为燃煤电站超低排放控制技术设计与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图谱参考。
北京市机动车尾气中氨气排放特征研究
王凯, 樊守彬, 郭津津, 孙改红
2018, 36(3): 98-101. doi: 10.13205/j.hjgc.201803020
摘要:
调查统计了北京市机动车的汽车类型、环境情况、汽车里程、燃油类别等,运用COPERTⅣ模式计算了机动车NH_3排放因子,通过调查研究和模型模拟的方法得到了北京道路网的车型组成和车流量,利用Arc GIS软件构建NH_3排放清单,分析其空间排放情况。结果显示:国Ⅱ标准下汽油和LPG载客轻型车以及汽油载货车的NH_3排放因子较高,而柴油车NH_3的排放因子较低而且几乎不受各类排放标准影响。西部和北部地区道路较为稀疏,氨气排放量较低,高速路各个进京口和城区道路车流量大,氨气排放量较高。
不同烧结烟气脱硫工艺应用比较与分析
李海英, 郑雅欣, 王锦
2018, 36(3): 102-107. doi: 10.13205/j.hjgc.201803021
摘要:
研究分析了烧结烟气中SO_2的形成机理、各段SO_2浓度变化规律,分析了国内几种典型脱硫技术的脱硫原理、工艺流程、技术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钢铁企业在线监测得到实际的脱硫数据,总结了各种工艺的减排效果、工况适应性、技术稳定性、经济性、副产物利用、设备维护及废水处理情况等。研究分析得出:氧化镁法脱硫效率最高,平均在93%~93.5%;石灰石-石膏法脱硫效率平均值达92.8%,技术最稳定成熟,应用最广泛,约占比60%;钢渣脱硫技术不成熟,脱硫效率不稳定,最小值为79.9%,平均值为92.6%,相差较大。半干法工艺脱硫效率相对较低,其中密相干塔法脱硫效率平均为78.3%,适用于SO_2浓度较低的烟气。
固废处理与处置
施用污泥堆肥对土壤中重金属累积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许晓玲, 呼世斌, 刘晋波, 梁晓萍, 何仕涛
2018, 36(3): 108-111. doi: 10.13205/j.hjgc.201803022
摘要:
针对污泥堆肥施入农田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情况及其安全问题,比较连续三茬施用化肥(NPK)、施用有机肥(M),单施污泥堆肥(W_1)和不同比例污泥堆肥与化肥配施(W_2—W_5)的处理下土壤和大豆籽粒中Cu、Zn、Cd、Cr、Pb 5种重金属的积累以及大豆产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CK处理比较,施用污泥堆肥增加了土壤中Cu、Zn的含量,对其他3种重金属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大豆籽粒中的重金属含量均没有超过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施用污泥堆肥和施用化肥、有机肥均可达到增产增效,与CK相比,单施污泥的处理W_1达到的最大增产幅度为50.7%,但是与80%(W_2)和60%(W_3)泥堆肥差异性不显著,而且W_2与W_3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较小,表明80%与60%的污泥堆肥施用量对于大豆是适宜的。
微元生物反应器填埋时空转换率研究
李俊, 周正伟, 韩诚, 邵川, 吴军
2018, 36(3): 112-117. doi: 10.13205/j.hjgc.201803023
摘要:
针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在大气污染控制和占用土地两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填埋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即"循环可持续填埋及资源化体系":运用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缩短有机垃圾稳定化周期,通过"城市矿山"开采和配套资源化技术重新释放填埋空间,形成填埋单元分区作业及定期循环利用的模式。该体系核心在于稳定化周期的缩减幅度。基于此,在实验室中采取腐殖土批次覆盖、预处理渗滤液回灌和厌氧+好氧联合运行的方式,构建了微元生物反应器填埋(ML)模拟装置。结果表明,跟传统生物反应器填埋(CL)相比,ML在渗滤液水质、垃圾生物稳定性和填埋气成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ML的时空转换率为1.28,表明其对填埋时间和空间的利用效率高于传统生物反应器填埋。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措施探讨——以云南省为例
黎土煜, 余大立, 张洪申
2018, 36(3): 118-122. doi: 10.13205/j.hjgc.201803024
摘要:
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报废汽车数量不断增多。到2015年,云南省汽车保有量已突破500万辆,年报废汽车近10万辆。面对数量如此巨大的报废汽车,亟需开展适合云南省特点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和管理模式研究,以为推动该省报废汽车回收处理行业健康发展。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从汽车产品的制造、销售、报废和零部件回收再利用4个生命周期阶段着手,对云南省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从而为建立云南省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管理模式和回收体系提供参考。
我国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化进展研究
胡彪, 付中阳, 冀保礼, 张旭东, 程达
2018, 36(3): 123-126. doi: 10.13205/j.hjgc.201803025
摘要:
以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研究现状为基础,从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化为切入点进行分析。通过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检索相关标准,从标准等级、标准化对象和资源循环利用途径3个方面展开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化研究,具体分析我国资源循环利用标准的发布实施总体进展情况。总结了我国在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华中地区典型农业型村镇生活垃圾的理化特性及季节变化分析
於俊颖, 岳波, 赵丹, 李志龙, 吴小卉, 黄启飞, 王瑜堂, 靳琪
2018, 36(3): 127-132. doi: 10.13205/j.hjgc.201803026
摘要:
在位处我国中部的湖北省,选取典型农业型村镇开展了为期1年的生活垃圾采样,分析其物理组分、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研究发现:中部典型农业型村镇生活垃圾中灰土类含量最大,其次是厨余类;春冬季,生活垃圾的含水率、湿基低位热值和VS含量略高于夏秋季,容重的变化规律恰好相反;生活垃圾中重金属Cd和Cr超标的现象较严重,存在污染土壤的风险。相关性分析发现,重金属Cd和Cr含量与垃圾中砖瓦陶瓷类、金属类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城市污泥掺煤混烧特性及污染物排放研究
童敏, 封羽涛, 罗永浩
2018, 36(3): 133-137. doi: 10.13205/j.hjgc.201803027
摘要:
采用20 k W多功能沉降炉管开展了城市污泥掺煤混烧试验,着重研究不同含水率、不同比例污泥掺混条件下,混合燃料的燃烧特性和尾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污泥主要失重区间在180~520℃,存在两个失重阶段,是挥发分的析出和燃烧的过程,污泥掺煤混烧可以改善燃料的着火性能和燃尽性能。污泥掺烧后尾气中NO_x排放浓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为350~450 mg/m~3;SO_2排放浓度随污泥掺混的比例增加呈线性增加;掺混10%污泥(含水率为30%)后,尾气二恶英的浓度约为单煤焚烧的2.4倍。各类污染物经过锅炉尾气净化系统处置均能达标排放,且本实验中污泥的最佳掺混比例为20%。
核桃壳磁性活性炭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严云, 杨公秀, 李松, 刘洪
2018, 36(3): 138-142. doi: 10.13205/j.hjgc.201803028
摘要:
以农业废弃物核桃壳为原料,用Fe Cl_3和Zn Cl_2作为活化剂,在500℃马弗炉中采用高温煅烧活化法制备核桃壳磁性活性炭。对核桃壳的热解温度进行分析,同时对制备出来的磁性活性炭进行粒度表征,并测定官能团。核桃壳磁性活性炭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活化时间为120 min,活化温度为500℃,m(核桃粉)∶m(Fe Cl_3)∶m(Zn Cl_2)为20∶1∶10,液固比为2∶1。经测定,核桃壳磁性活性炭比表面积为3 266.50 m~2/g,粒度主要分布在0.50~1.00μm,核桃壳磁性炭表面具有CO键、C—H键并负载有磁性物质Fe_3O_4。
监测与评价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VOCs模拟研究进展
陈金胜, 伯鑫, 徐君妃, 阚慧, 伍鹏程, 屈加豹, 张尚宣, 韦彦斐, 孙博飞
2018, 36(3): 143-147. doi: 10.13205/j.hjgc.201803029
摘要:
VOCs污染防治是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我国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并与美国VOCs模拟研究现状进行对比,从模拟因子、评价标准、模拟程度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建设项目环评VOCs模拟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对策,旨在为规范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领域VOCs模拟提供参考。
京津冀环境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刘海滨, 田佩芳, 周佳宁
2018, 36(3): 148-152. doi: 10.13205/j.hjgc.201803030
摘要:
在案例分析和故障树分析基础上,确定43项针对京津冀环境事件的初选影响因素。后采用因子分析对初选因素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不必要因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3个公共因子,根据三类因子的特征,将其称为"风险源危险性"、"风险受体易损性"以及"风险防控机制有效性"三类因子,最后通过对总方差的解释发现,这3个主要因子描述的信息基本上包含了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同时也证明了运用因子分析能够对京津冀区域环境风险影响因素做出很好的解释。
高速铁路声屏障选型应用综合效果分析与评判
刘江伟
2018, 36(3): 153-158. doi: 10.13205/j.hjgc.201803031
摘要:
高速铁路可以显著改善区域交通状况,缩短城市时空距离,但对沿线区域环境带来巨大的噪声干扰,而铁路声屏障是减弱噪声影响的最有效途径。目前,设置铁路声屏障往往注重其降噪效果和经济成本,忽略其景观和结构效果,对声屏障的综合效果缺乏研究,影响到其选型应用。通过系统分析铁路声屏障各指标属性,构建声屏障综合效果分析与评判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选用的不同类型声屏障综合效果实现评判。为确保评价结果的一致性,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使声屏障的选型应用更加科学、合理,为声屏障的选型应用提供决策支持。
环保产业发展水平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陈杰, 刘佐菁, 陈建新, 苏帆
2018, 36(3): 159-163. doi: 10.13205/j.hjgc.201803032
摘要:
从基础支持、产业效益、发展潜能3个子系统出发,构建了环保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苏州市环保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计算出各地区在4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及综合得分,并通过排序、归类、综合评价,比较了各类地区环保产业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园区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居各市区之首,张家港、昆山次之,姑苏区、吴中区发展居后。最后从产业规模、技术、资金等角度提出了苏州市环保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土壤修复
五台山北麓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与污染评价
王丹丹, 郑庆荣, 侯艳军, 勾朝阳, 张永清
2018, 36(3): 164-168. doi: 10.13205/j.hjgc.201803033
摘要:
为全面了解五台山北麓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在北麓3条河流域内布设24个采样点,测定土壤中Cr、Cd、Pb、As、Hg的含量及空间分布关系。结果表明:1)5种重金属含量均呈现富集状态,Hg和As达到污染状态;3条流域中,羊眼河富集最为明显;2)Cd、Pb、As空间分布相似,高值区位于羊眼河;Hg整体上污染较为严重;Cr的高值区位于东部;3)5种重金属的污染综合评价结果为"很强",其中Hg的单因子指数均值达19,污染比较突出;4)采用地积累指数法评价得出:该区域Hg、Cd、Pb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因子,羊眼河为中度-偏重污染,青羊河为轻微污染,峨河为清洁。
喀斯特山区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损失率模型评价研究
王小宇, 周忠发, 黄登红, 尚梦佳
2018, 36(3): 169-175. doi: 10.13205/j.hjgc.201803034
摘要:
以典型喀斯特地区茶园为例,采用污染损失率评价法,针对Hg、As、Cd、Pb、Cr 5种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较好,各重金属单项污染损失率的大小顺序为:Cr>As>Pb>Hg>Cd,24个土壤样点综合污染损失率在7.46%~12.47%,6个土壤采样点综合污染损失率在12.78%~37.63%;2)污染损失率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常见土壤重金属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基本吻合,土壤环境处于安全状态,各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Hg>Cd>As>Cr>Pb;3)通过GIS对污染损失率评价结果进行空间插值分析,茶园土壤基本处于"尚清洁",中部存在小面积轻污染;Hg、Cd整体清洁,As同时出现少部分轻度和中度污染,Pb呈轻度面状污染;Cr呈现轻度面状污染和中度点源污染。
河池市某砒霜厂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工程实例
肖友程, 许超, 王扬, 吴光燧, 周强
2018, 36(3): 176-179. doi: 10.13205/j.hjgc.201803035
摘要:
介绍了某砒霜厂场地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工程。通过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确定了场地污染情况、修复目标值及修复工程量。通过技术比选,确定工程修复技术路线,场地内的危险废物清挖后委托某固废处置中心进行处置;场地内的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清挖后直接送至填埋场进行填埋;场地内的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固化/稳定化修复,达标后进入填埋场填埋。通过固化/稳定化小试,确定了石灰投加比及药剂投加比。将小试结果应用于修复工程实施,修复完成后,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渣/土进行检测、分析,最终确认修复后的渣/土达到Ⅰ类固废标准,可进入填埋场进行安全填埋。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其他类似化工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间接热解吸工艺对去除污染土壤中PAHs的应用效果研究
赵倩, 李书鹏, 刘渊文, 魏晓飞, 兰汭江
2018, 36(3): 180-184. doi: 10.13205/j.hjgc.201803036
摘要:
为研究间接热解吸工艺设备的工程化应用条件,分析热解吸技术对污染土壤中PAHs的去除率及热解烟气的达标状况,针对工程应用中的不同热解条件,考察其对PAHs的实际去除效果。结果表明:1)在处理温度为350℃、处理时间为40 min时,PAHs去除率R(T)>90%,继续延长停留时间对PAHs的去除率改变不大。2)修复前污染土壤中16种PAHs含量在1~5 mg/kg,经间接热解吸工艺处理后土壤中PAHs去除率超过90%,部分接近100%;3)热解吸设备处理土壤后,产生的烟气中苯并[a]芘(含量水平,δ)的最大值仅为141×10-6mg/m3,实际工程中热解烟气中检测出少量二恶英,其浓度可达到GB 18484—200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生物通风修复过程中柴油衰减规律的砂箱模拟研究
杨金凤, 李新荣, 王悦, 田壮
2018, 36(3): 185-189. doi: 10.13205/j.hjgc.201803037
摘要:
生物通风(bioventing,BV)是将土壤气相抽提(soil vapor extraction,SVE)和生物降解结合起来的强迫氧化降解土壤中石油的原位修复技术,因其高效、处理费用和尾气处理成本较SVE更低,对地下储油罐泄漏引起的土壤污染治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砂箱实验模拟了生物通风技术对柴油污染砂土的修复,主要结论如下:在顶部抽提井真空抽提(负压)作用下,砂箱内原有的平衡状态和砂土对柴油的吸附状态被打破,土壤中的挥发性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在横向和纵向上发生了迁移和扩散,其中纵向迁移和扩散较为明显;间歇通风使得砂箱中TPH高值区的位置不断变化。
含氰化物污染土壤淋洗-废水解毒试验研究
康维刚, 陈京玉, 郭鹏志, 马文强
2018, 36(3): 190-192. doi: 10.13205/j.hjgc.201803038
摘要:
利用碱性水溶液,通过开展淋洗作业,将土壤中氰化物富集到水溶液中,然后利用碱性氯化法单独处理含氰废水,结果表明,淋洗作业可使土壤中氰化物含量由36.16 mg/kg降至6.38 mg/kg,含氰废水在漂白粉用量为12 g/L,p H值为12.5,反应时间为1 h条件下,其中所含氰化物由49.47 mg/L降至0.301 mg/L。